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故宮蒙塵 頭號文遺所托非人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8-08]    我要評論

 低效陷阱

 巨額投資並不意味著文物安全高枕無憂。一個巨大的隱患是,多年來為數驚人的文物寶藏,至今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定期清查核對,物賬相符難獲保證

 故宮熱衷於大修,也許未能明言的原因是,大修是故宮最大的一項工程,每年最高可由財政資金按1億元的規模支付維修費用。這也是迄今故宮所獲的最大一筆項目投入。

 除了宮殿古建等不可移動文物的修繕和保護,故宮還存放著180餘萬件可移動文物,其中一級文物數量佔全國的七分之一。要將故宮這一龐大的古代宮殿建築轉型成為現代化博物館,故宮常年在安全防護、文物保護、殿堂改造方面的資金需求非常驚人。

 作為享受財政全額撥款的文化部直屬事業單位,故宮採取「收支兩條線」管理模式。「收」的部分,主要是門票收入,去年達到5.9億元,全部直接上繳財政部;支的部分,即故宮的修繕、改造和日常運營,另由公共財政撥付。

 故宮博物院院長助理、院辦公室主任馮乃恩對財新記者說,財政部並非完全按申請額度審批。由於故宮每年都有相當大數量的預算執行不完而形成沉澱,財政部在新預算申報額度基礎上會有所核減。

 馮乃恩承認:「這幾年國家對故宮的支持還是很大的。」一位內部人士則告訴財新記者,財政部曾表態,原則上只要不超過故宮總收入,要求合理的支出都會全額支持,「可以說是故宮想做的項目都能撥款,全國畢竟只有一個故宮」。

 但是,這些巨額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樣難令人樂觀。例如,多年來,為數驚人的文物寶藏,竟然至今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定期清查核對,物賬相符難獲保證。

 據財新記者瞭解,早在本世紀初,故宮便計劃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統,以便走上權責對應、績效可查、賬目明晰、監管到位的科學管理軌道。其中,館藏文物的保管信息系統被作為一個非常核心的部分來規劃設計。

 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來,就存在接收的藏品信息凌亂等問題。例如,僅在「碗」這樣一個編目下,就可能對應著型號、花色、年代不一的成千上萬件館藏。此外,還存在大量物品分類不清的難題,如很多藏品,原本僅按存放的空間位置登記,其功能、用途和歷史價值都未及評估。

 至今,故宮共進行過七次文物清點。目前,第七次清點已告一段落。但這些清點在物品和賬目比對方面仍有不小的缺陷。也就是說,可能發生有些文物尚登記在冊,但實物並未收藏在賬目記錄的倉庫或空間位置;抑或賬目記載的文物,並無實際對應的物件。

 現實中,故宮也的確出現過研究人員需要調取某件文物,而在其所記載位置並未找到的先例。要進行徹查,困難在於賬目和實物多年來為兩條線管理,庫房眾多,須由多個保管單位分工管理。賬目龐雜,全部文物的歷史賬目就堆放了滿滿幾個大櫃子,許多文物的標籤又相對簡略,僅靠有限人工難以實現全面核查。

 信息系統上馬後,故宮有關信息部門與文物保管部門合作,集合五六個熟悉文物和保管業務的老人,予以辨識分類,在此基礎上將90餘萬條文物信息進行雙機錄入,形成數據庫;更花費近十年時間,將錄入的數據和總賬核對,並查實具體的收藏位置,責任對應到人。

 至2009年,該系統完工上線,只要據此進行定期按適當比例抽查,即可大體保證賬物清楚。然而,故宮分類庫多達數百個,而故宮文物保管部門一年只象徵性查驗少量藏品。因而,這個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製作的信息系統,在不少當事人看來,如果制度執行不到位,也僅是擺設。

 為了保護的破壞

 斥巨資打造的現代化設備,有時還會因管理不善對文物形成傷害。一級國寶、五代時期畫家董源所繪《瀟湘圖卷》,就曾被落地展櫃頂端的空調滴水打濕受損

 在信息系統建設之外,文物安全始終是故宮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上世紀80年代,故宮就開始總體安防系統規劃,花了十年時間,在故宮院牆設置了第一套現代意義的安全技術防範系統。2010年10月,故宮新的安全防範報警系統工程改造項目啟動。該項目工程概算投資額達到5900萬元,均由國家財政撥款。

 至本文開頭所提的竊案發生時,公開資料顯示,故宮每日清場後,有至少1600個防盜報警器、3700個煙感探測器和400個攝像頭無間斷運行。但事實證明,它們並未能阻擋竊賊的入侵。

 竊案發生後,故宮在官方微博上公佈整改措施,除提出將加快已有安防系統的升級改造,還提出幾項新的安防升級需求,包括為紫禁城城牆加裝安防設施、為重要展室門窗更換防爆玻璃、改造展櫃、改造「安全防控不達標的展室」等。馮乃恩稱,已「要求上級部門追加預算」。

 由於故宮地面庫房條件差,防火、防盜、防塵、防震等條件都難以達標,從1986年開始,故宮在西華門內,先後投資約1億元,營建了2萬多平方米的地下收藏庫,80餘萬件珍寶級文物均保存於此。這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地下恆溫恆濕收藏庫。2009年,僅對地庫空調機組改造,即花費近600萬元。

 除了庫藏,故宮還有約1%的文物在地面布展。將傳統宮廷院落改造為展廳,投資同樣巨大。2004年4月,故宮投入2000餘萬元改造午門正中門樓,在原建築框架內打造出玻璃結構的現代化展廳,既保護古建,又為展品提供了恆溫恆濕的環境。

 「也只有午門能夠這樣做。」故宮一位文物保護專家介紹,午門內部空間充足,有搭建「玻璃殼子」的條件;而故宮內的絕大多數殿堂空間狹隘,改造難度大,每一個項目上馬,古建保護部門和展覽、文保部門都會發生爭執。

 最終的妥協,往往通過高額投資換來。例如被闢為書畫館的武英殿,在投資3200萬元進行建築本體修繕後,西南崇樓、武英殿、貞度門西南朝房內部,為適應展覽要求的裝修改造,僅展櫃一項就花費數百萬元。儘管空調、消防報警器、防盜器、供暖、供電、照明等設施的布線對武英殿的地面牆體造成一定損傷,但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對書畫藏品的保護標準。武英殿內部有一系列恆溫恆濕設備,燈光則是自動轉換明暗,以減少燈光對展品的照射。所有展櫃都具有防爆、防紫外線功能,珍貴文物都採用全密封的形式展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斥巨資打造的現代化設備,有時還會因管理不善對文物形成傷害。

 2008年5月5日,一級國寶、被視作中國「南派」山水開山之作的五代時期畫家董源所繪《瀟湘圖卷》,在武英殿展覽時,被落地展櫃頂端的空調滴水打濕受損。究其原因,竟是源於展櫃上方空調換氣口的「設計缺陷」——新安裝的展櫃濕度控制設備中的濕度傳感器CPU死機,控制系統失控,並最終導致出風口滴水。

 後故宮對外解釋稱,受損部位在畫心下部,經鑒定為「未遭受明顯損傷」,經處理可以恢復。

 憶及此,多位故宮研究人員均扼腕歎息。《瀟湘圖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一位工作人員對財新記者介紹:「只能說是不幸中的萬幸。這幅畫是絹本的,要是紙本的,一定會被水滴擊穿,留下一個大洞。」

 上述工作人員介紹,由於事發數日後便發生汶川大地震,這才未能繼續成為輿論聲討的熱點,最終未見故宮方面作出實質性問責。

 系統性故障

 蟻害正在故宮蔓延,「部分木柱子基本吃空了」。如不徹底清查治理,故宮或有一日將毀於蟲害

 儘管不少內部人士都認為故宮「不差錢」,但故宮仍設法在財政收支體系外籌措資金。

 2011年3月29日,由企業家捐資的私募基金會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下稱故宮基金會)及北京故宮文化促進會(下稱故宮會)宣告成立。也許是為了操作上的便利,這個基金會的理事長由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擔任,秘書長則為故宮博物院院長助理、院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馮乃恩。

 業內人士質疑,中國《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基金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秘書長不得由現職國家工作人員兼任」,這與故宮基金會人事安排有明顯衝突。

 這種利益上的關聯性,並未影響基金會獲得北京相關部門的審批。故宮一位處長介紹說:「故宮基金會就是要彌補項目經費的不足。」其實,此類「彌補」不獨故宮基金會一例。在門票收入之外,故宮還有大量經營性收入,不用上繳財政,而是列入博物院自己的財務預算管理,由故宮自行支配。

 背靠故宮這座文化寶庫,無論是故宮門票上的廣告,還是收費的語音導遊系統,可供經營的資源不勝枚舉。規模最大的幾項為:珍寶館和鐘錶館的門票、經營場地出租收入、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售賣紀念品和食品飲料收入、來院展覽的展費、文物修復對外有償服務等。為鼓勵員工「創收」,故宮還專門制定了內部獎勵措施,規定「各部處」通過「額外付出的勞動」為故宮帶來的經濟收入,每半年以淨收入為基數,以超額累進的方式提取獎勵,基準比例在20%以上,經院辦批准可自行分配。

 內部人士透露,這部分不進入「收支兩條線」管理的收入,可以彌補許多「有政策沒資金」的項目,如給事業單位人員發第13個月的工資。約在2009年,有人向文化部等主管單位發出舉報信,揭發故宮內部「小金庫」氾濫,此後故宮創收獎勵的提取比例有所下調。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博物館經營並非一件壞事。文化部政策法規司改革指導處副處長郭長虹認為,博物館並不是不能經營,而是需要對經營的目的和使命有嚴格的界定和監管。郭長虹強調,除了支付合理的人工成本,經營的收入應該明確用於非盈利目的和使命。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此類經營活動中,故宮究竟有多少收益?具體又如何分配使用?與此有關,故宮的管理現狀究竟如何?還有哪些問題未曾暴露?外人無從知悉,更無從插手。作為屬於全民的寶貴文化資產,故宮是否涉嫌淪為少數人實現利益的工具,乃是外界最大的質疑。

 不過,亦有觀點認為,故宮的管理並不存在系統性問題。故宮博物院院長助理、院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馮乃恩對財新記者表示,故宮的管理制度「還是非常完整的」,幾乎「每一制度的細節都很規範」。他認為,故宮出現竊案等事故,真正的問題在於規章制度「沒有執行好」,竊案等幾件事情的發生,均源於下屬或下級單位未能將有關問題及時上報。

 然而,曾經為故宮建立起一整套全新規章制度的老院長張忠培,卻有不同的體會。年近八十的張忠培,是1949年後故宮博物院第三位被正式任命的院長。1987年,他上任不到一個月,故宮連續發生兩起竊案,一起火災。接二連三的事故,讓初來乍到的張忠培如履薄冰,也讓他意識到,故宮存在的管理漏洞和責任之重。

 他決定拿出一套更為嚴格的規章制度。由北京博物館協會出版的《北京博物館年鑒(1988-1992)》對這一舉措有過描述:1987年,院裡著手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新的規章制度分《故宮博物院部處職責和正副主任、處長崗位責任制》《故宮博物院規章制度彙編》兩部。前者分別對全院21個部門的職責範圍和部處主任、處長崗位責任制做了規定,後者將全院工作分為13類,列規章制度119種。年鑒稱,這項工作還在國內文博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兄弟單位以有關條文為參考,制定了本單位的規章制度和崗位責任制。

 這套制度的核心,在於嚴格分工,責任落實到人。但這種權責的劃分,始終僅限於「單位」框架,由每一個責任人逐級向上對應,最終對「單位」的最高領導負責。回憶起當初那場改革,張忠培說,採取院長負責制,將人權、財權都集中到院長身上,是有風險的。

 為盡可能化解繫於一身的管理壓力,張忠培想到必須以身作則,來激發起每個人的責任意識。至今仍有老員工懷念那個時代。據介紹,張忠培幾乎每日都在參觀線路內巡視。久而久之,據一位老員工介紹,每個員工亦都是如履薄冰,不敢懈怠。

 但這樣的自我監管模式,仍有寄托於「人治」之嫌。張忠培最終意識到,在官本位體制下,監督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而寄希望於領導個人的廉潔奉公也很難持續。

 事實上,中國現有的博物館絕大多數都是傳統計劃經濟的產物,其資產屬於國有。按照現有體制安排,此類公共文化設施均由政府直接委派官員進行管理,政府直接行使監督權,經費亦由政府直接撥付,以管理者單純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的管理模式運行。

 故宮是非營利性文化事業單位,屬文化部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陳幽泓說,在這種管理體制下,故宮博物院成為官僚體系的一部分,院長向上級行政長官負責,而不是向公眾負責。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巫志南撰文指出,這種圍繞官員行政系統的運作方式展開的監管,對管理者的自覺性過於依賴,缺乏以公共文化產品的社會需求為標準進行有效約束和激勵,給管理行為的隨意性提供了潛在的空間。

 不少學者認為,要消除這種「依賴」和「隨意」,關鍵措施即是打破「官本位」監管模式,建立公共文化產品對公眾負責、由公眾參與監督與問責的機制。更有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指出,在中國以GDP和增長率論英雄的政治生態下,很少有人能認識到,對文化遺產的輕率處置「是一種犯罪」。

 2011年的夏天,故宮的日參觀人數屢屢突破8萬,大大超過了往年的最高流量。就在故宮忙於內部整改、應對旺季接待壓力的同時,一群白蟻也在故宮悄悄繁衍。

 早在2006年,在位於故宮內廷西側屬於非開放區域的毓慶宮,就曾發現白蟻。毓慶宮最初作為皇子居所,後用作皇帝讀書學習之處,乾隆、嘉慶、光緒帝都曾在此居住。白蟻一般生長在南方暖濕地區,是木構古建的大敵。一批浙江的白蟻防治專家隨後來到故宮,佈置了白蟻監測控制系統。他們中的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財新記者:「通過勘測,發現受影響的面積比他們發現的大」「部分木柱子基本吃空了」。

 對於白蟻的意外出現,故宮方面不願聲張。上述技術人員表示,故宮方面對有關消息不公開披露「有要求」。他擔心,即便殺蟲裝置效力明顯,但白蟻造成的傷害仍是不可恢復,且防控過程亦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監測,更難以保證根除。他還表示,白蟻隱蔽性強,加之目前監測的面積僅佔故宮一小部分,有必要擴大監測區域。

 財新記者近日得到消息,早前得到緩解的蟻害又有擴散跡象。如果不徹底清查治理,並接受全社會的監督,故宮或有一日毀於蟲害。(來源:財新《新世紀》)



上一頁123

故宮文物風波
      責任編輯:丫頭
北京文物局否認故宮私賣文物      [2011-08-07]
故宮博物院否認私賣文物搞創收      [2011-08-06]
故宮承諾調查四起文物損壞事件      [2011-08-06]
故宮被指私自拍賣5件北宋書札      [2011-08-05]
網友再曝4起故宮文物損壞事件      [2011-08-05]
專家指故宮錯:受損文物為官窯      [2011-08-04]
對文物保護的功能當如何反思      [2011-08-04]
故宮稱對責任人處理具體不對外      [2011-08-03]
故宮文物受損責任人被記大過      [2011-08-03]
文物損壞 故宮公佈照片遭質疑      [201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