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二:什麼是「三公」經費的合理標準?
伴隨著一張張中央部門「三公」經費賬單的亮出,部門之間的比較也應運而生,就已公開的「三公」經費來說,不同部門之間差異頗大,其中國家稅務總局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數超過21億元,成為各部門中最高的。
毋庸置疑,「三公」經費是支持整個政府部門正常運轉的必要經費,但「三公」經費絕不是想花多少錢就花多少錢。對各部門來說,人員數量不同,工作職能也不同,「三公」經費需要一個標準來衡量其是否合理。
「『三公』經費不能單純看絕對數字,評價『三公』經費是否合理的標準與評價整個財政預算是否合理的標準一樣,那就是看績效,而所謂績效,也就是花盡量少的錢,辦盡量多的實事。」劉尚希說。
相關專家表示,從預算的角度,績效是一個較為複雜與系統的問題,績效的核心講究「預算編製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近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指導意見》,從績效的角度對包括中央部門在內一些預算編製部門進行相關指導。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副院長李燕指出,績效是個相對專業的問題,要想全社會對「三公」經費是否合理作出判斷,中介應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擔負職責的審計部門,例如具有公信力的專業機構,它們會對「三公」經費是否合理作出應有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