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中國在現階段對於殲-15艦載機所寄予的希望也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高。中國所需要殲-15做的,就是,使中國具備高性能艦載機的整套生產技術,積累艦載機相關的使用經驗技術,訓練最初的艦載機飛行員。當然,在這一過程完成之後,殲-15不會馬上退役,但其作用,卻必然如冷戰結束之後,「雄貓」戰機那樣的,看似作用強大,但卻逐漸由支柱變成雞肋。最終被一種,體積較小、性能中庸但必須全面的艦載機取代。而這既是中國研製的體積類似於米格-29K的全新國產艦載機。而這種艦載機絕不是一種中國海軍無奈地選擇,其相對於米格-29K相似的可能只有體積,。無論是從相關性能與其承擔的作戰任務,其都將更加類似於美國海軍現役的「超級大黃蜂」系列艦載機。
在可預見的將來,隱身艦載機不僅在美國海軍中不會大量裝備,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在中國海軍的作戰序列中。原因在於,隱形戰機並不適合作為艦載機執行作戰任務。前面已經提到,發生類似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的那種航母對攻戰的可能性已經逐漸消失,對海甚至對陸的攻擊才是主要任務。但隱形戰機所具備的那些所謂優點在這種作戰環境中不僅幾乎毫無用處,而且也會極大限制其整體作戰能力的發揮。
作為被攻擊的一方,即使開始被打得措手不及,但是突襲所能造成的損失畢竟是有限的。此時面對敵方眾多的雷達探測,隱形戰機遠做不到在所有雷達面前做到來去自如。但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即在突襲過程中,就盡可能完全摧毀敵人的探測系統?對於第三代戰機或許可以,但對新一代的新型戰機而言,則要困難得多。
現階段的隱形戰機雖不像第一代隱身戰機,即F-117「夜鷹」那樣嚴重依賴結構隱身,但是出於隱身的目的,其對機體結構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全部彈藥均以彈倉形勢發射。而對於艦載機而言,這個問題也變得尤其嚴重,那就是單機載彈量的嚴重衰減。這就決定了,即使將因電子水平提高而改善的攻擊效率,隱形艦載機單機所能承擔的打擊任務數量與強度都要小於第三代戰機。而隨之而來的成本卻要翻倍增長。因此,在空軍尚未下決心大量裝備隱形戰機的今天,以強調可靠性著稱的海軍是絕不會貿然進行如此大幅度的技術升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