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鏡》周刊12日以「中國實施車速限制並凍結項目」為題報道說,很多中國的高鐵最高時速只剩下200公里,中國高鐵未來的發展開始減慢,這意味著中國雄心勃勃的擴張路線暫停。美國「福布斯」網站稱,減速的決定是一個信號,表明中國正在放緩其雄心勃勃的高鐵計劃。
對於中國官方近幾日密集採取的行動,世界媒體上仍有負面的聲音。日本《產經新聞》12日說,中國高鐵的真實速度本來就被隱瞞,現在時速全面下降50公里,就可以確保安全嗎?還是令人質疑。法國《巴黎人報》說,高鐵降速是鐵道部負責人為洗脫自己而不得已拋出的「苦肉計」。
肯定的聲音也很多。路透社評論稱,這表明經過痛定思痛的反思後,中國開始更加注重高速行駛的經濟列車的「安全性」。
法國《論壇報》稱,高鐵降速是「7•23」事故後,中國朝野關於「血腥GDP」辯論的一個必然結果。在高鐵降速的同時,中國政府改組了「7•23」事故調查組,替換了兩名鐵道部官員,這表明中國官方不相信鐵道部可以做到自查自糾。中國鐵道部是總僱員數超過美國鐵道部門、負債率超過丹麥鐵道部門的龐然大物,是中國市場化改革後最後的幾個非市場化堡壘之一,且因為其不透明性而常常滋生腐敗。文章稱,中國高鐵技術的國際聲望大跌,美國有分析稱,中國高鐵要想恢復市場口碑至少要20年,而高鐵降速意在彰顯中國整頓的決心,力爭縮短這一過程。
日本《讀賣新聞》以「中國總算轉向安全第一」為題報道說,中國鐵路從1997年開始,規模上、速度上一直持續著飛躍式成長,現在減速措施剛好是逆轉,這也可能成為中國鐵路事業首個「拐點」。日本富士電視台評論稱,這是中國對自己高鐵安全的一種重新檢驗,終於將安全性放在首位是值得肯定的,但中國高鐵在國際上的聲譽肯定變差,以後為恢復良好聲譽,恐怕要做出更多努力。
中國人民大學的金燦榮教授1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高鐵減速等做法說明,政府對來自民眾的壓力更加敏感,也更加在意,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一個政府治理好壞是有指標的,一是透明化,二是出了問題後的問責,再一個是效率。政府的這個動作是對社會以及民眾關注的一種回應,這是一個積極信號,但在透明化方面還要加強。
世界借高鐵觀察中國
「高速列車曾經是中國快速奔向現代化的標誌,就此而言,高鐵事故的影響已超出安全性的範疇。」12日的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該評論認為,對中國政府來說,這些事有可能削弱人們對其經濟管理的信心,連「通常順從的主流媒體也一反常態地提出尖銳批評」,稱中國不需要「帶血的GDP」。中國政府承諾降低高鐵運行速度,並對安全問題追根溯源,是其試圖重新抓住主動權的最新例證。
在一些媒體的分析中,中國高鐵出現的問題直接標誌著對中國發展模式的質疑和反思。
德國《商報》說,沒有任何其他事物像高鐵那樣,標誌著這個國家的崛起。藍字的白色列車體現技術上的趕超追求,也體現基礎設施的迅速擴建。雖然過去中國的統治者就喜歡大項目,長城、秦始皇兵馬俑或者隋朝的南北大運河,都屬於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工程。可最近數十年間,偏愛大規模演化成為妄自尊大,「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一切都加快了。這個封閉的國家不僅對外開放,而且成為全球化的急先鋒」,「然而,在這種趕超西方的追求中,不知何時,可行性的邊界從中國當權者的視線中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