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王旭明:發言人不開口病在制度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8-22]    我要評論

【關於發言人制度】

現在對於新聞發言人沒有獎懲,所以有些人不願開口

京華時報:第一批部委新聞發言人近九成已經離開了這個崗位,什麼原因?

王旭明:在我們現行體制下,新聞發言人還不是職業化。

的行為,還是一個職務化的行為,都是兼職的,所以這種現象就很正常。比如我做新聞發言人的時候是副司局級,那我總要進步啊。我到了正局級的崗位上,必然要告別那個新聞發言人。我希望新聞發言人走向職業化。

京華時報:有專家指出「黃埔一期」擔任新聞發言人的官員在內部都有較高的行政級別,但是近年有下降的趨勢。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王旭明:我們現在對新聞發言人只重視培訓,這不夠,還應該注重選拔。換句話說,新聞發言人工作不是每一個人經過培養都能合格勝任的。組織部門和人事部門應該樹立這樣的觀點。

京華時報:比如哪些人不適合當新聞發言人?

王旭明:我真的接觸過一些新聞發言人,發現他們的問題不是新聞發言人培訓能解決得了的,是小學語文沒學好。只會打官腔,張嘴就是「我們單位在黨委的領導下取得了偉大的成績」。

京華時報:採訪中遇到有的部門把新聞發言人的制度作為面對記者的擋箭牌或者說推諉之術,您怎麼看?

王旭明:如果沒為公開透明服務,反而成為一個絆腳石、攔路虎、一個說辭,這個新聞發言人與其有,還不如沒有。

京華時報: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設已經有七八年了,你覺得現在這個制度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王旭明:最大的問題是制度建設偏於宏觀。對於新聞發言人的選拔、資質、獎懲沒有明確規定。做得不好的要懲罰。比如有的新聞發言人,5年沒發言或者很少發言,這樣的人就不能提拔。

京華時報:王勇平調離後,有專家期待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出現拐點,你認為這樣的拐點指的是什麼?

王旭明:最主要的突出問題是要兩手抓,一手是敢於說話,繼續抓勇氣,一手是善於說話,抓智慧。

京華時報:具體怎麼抓?王旭明:必須抓制度建設。現在對於新聞發言人沒有獎懲,所以有些人不願開口,沒動力提高新聞發言質量。

【關於仕途】

以後我的墓誌銘會寫:這裡長眠著一個真心熱愛新聞發言人事業的人

京華時報:你已經離開新聞發言人崗位,為什麼還會就新聞發言人制度發言?

王旭明:以後我的墓誌銘會寫:這裡長眠著一個真心熱愛新聞發言人事業的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第一代新聞發言人大多已經離開了這個崗位,現在我所做的也是一種發言。

京華時報:你依然留戀新聞發言人時光?

王旭明:我對這段過去太留戀、太愛,愛到不能割捨。但經歷很多之後,有一種對人生透徹的悟,看得不一樣了。我們可能得罪了一些領導,可能失去了某個崗位,失去了晉陞的機會,但這些和我們人生的那些感受相比,有那麼重要嗎?

京華時報:有人說你現在的行政級別雖然比原來高了,但是寂寞了許多,適應現在的生活嗎?

王旭明:我願意嘗試多樣人生。這裡確實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以前是談公共利益、理想,現在搞企業要談錢、談利潤——完全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而且,正如你說,這裡非常僻靜,「枯籐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這樣的境界。趕上陰天,老槐樹就發出沙沙的響聲,有一點悲涼,一點淒涼。到了我這個年齡,失落感不能說沒有,但確實逐漸淡化了。

京華時報:如果讓你再回去當新聞發言人,你會怎麼選擇?

王旭明:我喜歡挑戰。教育部的不願意了,國防部、鐵道部、衛生部、藥監局的新聞發言人願意嘗試,這才是挑戰。

>>背景:對話人物

王旭明北京人,1991年進入《中國教育報》做記者,1998年任教育部辦公廳新聞處處長,2003年4月任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2008年調任語文出版社社長。

作為個性鮮明的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任時曾飽受爭議,「中國教育成功論」「教育買衣論」「名校生養豬論」「媒體無知論」流傳甚廣。



上一頁123

內地動車追尾事故
      責任編輯:delia
王勇平沉默告別:我又能說什麼?      [2011-08-19]
王勇平離任 新聞發言人何去何從?      [2011-08-18]
王勇平:不願接觸媒體只想安定      [2011-08-18]
王勇平自稱昨晨獲人事變動消息      [2011-08-18]
原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波蘭任職      [2011-08-17]
「鐵嘴」王勇平解職引發關注      [2011-08-17]
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被停職      [2011-08-16]
王勇平談發佈會爭議:沒說假話      [2011-08-01]
鐵道部回應京滬高鐵4天3起故障      [2011-07-14]
王旭明:高考作文題《拒絕平庸》最平庸      [201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