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參與撰寫的學者吳景平在整理全套《中華民國史》。 【文匯網訊】據新民晚報報道,一部36冊的《中華民國史》近日出版,因書中涉及國共兩黨間的關係,所以備受社會關注。昨天,記者專訪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吳景平,他參與了抗戰部分的撰寫。
吳景平介紹,這套史書客觀地將抗戰作為中華民族一致抵制外侮的一場戰爭,超越單個黨派的立場,對抗戰時期以國民黨為主的正面戰場和以中國共產黨為主的敵後戰場記述篇幅的比例為3:2,大量引用中國台灣地區所收藏的國民黨當年的會議記錄、蔣介石日記和其他關鍵人物的日記等已刊及未刊史料。
首次引用一些未出版史料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吳景平透露,書中大量引用了台灣地區的文獻資料,尤其是引用了很多已公開但未出版的史料,如國民黨中央的會議記錄和重要人物的日記等,不少資料還是首次引用。
以國民黨中央的抗戰決策為例,「以前史學界一直認為,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發表著名的廬山談話,國民黨抗戰的態度就定了,但這畢竟只是個人談話,國民黨中央的決策機制並沒有啟動。」吳景平說。那麼,國民黨的決策背景和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中華民國史》第9卷第一章《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中,引用了來自台灣的史料《王世傑日記(手稿本)》第一冊中的記述,當中提到,在蔣介石發表慷慨激昂的抗日談話後,依然有不少高官主張議和,如「胡適與蔣夢麟均傾向於忍痛求和,認為與其戰敗而求和,不如於大戰發生前為之,胡適還向蔣介石面交了關於和議的書面主張」。
根據蔣介石的日記,抗戰的決策是在1937年8月7日作出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晚國防黨政聯席會議,午夜始散,決定主戰。」
為了證實這次會議的真實性,《中華民國史》除引用蔣介石日記中的原話外,還援引了與會的國民黨高官王世傑與鐵道部長張嘉璈的日記。吳景平介紹,張嘉璈的日記還是從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找到的。
國民黨在作出抗戰的決策之後,需要有制度上的安排。《中華民國史》又引用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案中,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8月11日召開的第五十一次會議速記錄,「決定設陸海空軍大本營,由大元帥代表國民政府主席行使統帥海、陸、空軍之權;另置國防最高會議,並下設國防參議會,以容納黨外抗日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