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再談中美物價對比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9-26]    我要評論

有人說,這種對比未必科學,例如選取的樣品品質、點餐數量不相同等等。這些說法不無道理,目前也很難全面、準確地進行中美物價對比。但應當看到,這一話題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強烈的關注,根源於人們特別是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對目前生活壓力過大的敏感。平民百姓聚焦中美物價對比,並不在於精確判斷各類物價的差異,也不在於向外國生活質量看齊,而在於找到一個表達自己現實生活壓力的議題。

先看收入。據瞭解,發達國家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這意味著其國民財富在初次分配階段即大部分為勞動者所有;而我國勞動者報酬占比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目前還不到40%。勞動者難以分享更多財富,直接體現為工資增長緩慢,這讓消費者在面對高物價時,越來越缺乏底氣。

收入增長慢,負擔卻沒有減輕,首當其衝的就是買房。一位朋友告訴筆者,2002年的時候,能找一份月工資4000元的工作就很滿意了,因為當時覺得攢幾年錢,買房子肯定沒問題;但現在呢,找一份月薪上萬元的工作,都別指望在40歲以前買上新房。如果再加上「短腿」的社保和高昂的教育費、醫療費等,一個人不拚命工作就很難維繫家庭正常運轉。長此以往,何談生活質量?

價格對比只是數字比較,反映的卻是民生問題。或許,只有當人們的收入能保持合理增長、負擔相對減輕、對生活質量更加滿意時,物價對比才會成為一個更輕鬆的話題。



上一頁12

      責任編輯:郁文
人民日報:菲「南海會議」真相      [2011-09-26]
人民日報:華盛頓的「暗算」注定沒有前途      [2011-09-23]
人民日報:中國進入陌生人社會      [2011-09-22]
人民日報評對台軍售:中國核心利益不容損害      [2011-09-22]
人民日報刊文談幹部年輕化 呼吁選拔程序化制度化      [2011-09-22]
人民日報頭版文:向袁隆平致敬      [2011-09-21]
人民日報社論紀念九一八80周年      [2011-09-17]
人民日報:中國應投資歐債嗎?      [2011-09-17]
人民日報刊文:領導幹部直面問題要勇氣更要能力      [2011-09-16]
人民日報對話黃奇帆談政務公開      [201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