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倫理學家反對見死不救立法論罪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0-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孫春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

【文匯網訊】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來,廣東佛山女童小悅悅被碾軋身亡的事件引起全社會關注。該事件就像一把尖刀,刺中了我們這個道德虛弱的社會的心臟。針對「小悅悅事件」及其引發的全社會關於道德問題的大討論,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孫春晨。

官德敗壞對老百姓的社會信任感衝擊很大

中國青年報:您怎麼看「小悅悅事件」?

孫春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社會對道德問題的討論從未停息過。早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機制的引入,社會上就有關於市場經濟導致道德「滑坡」還是「爬坡」的論爭。2007年「彭宇案」的判決,把能否見義勇為這一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這次「小悅悅事件」則將這一討論推向了新的高潮。

從社會道德建設的角度看,公眾關注和討論道德問題是件好事。道德困惑越討論越清楚,特別是在社會道德狀況令人憂心的情況下,討論有助於我們提高對道德問題癥結的認識,這同時也說明,公眾對於道德風氣的好轉依然抱有期待。試想,如果「小悅悅事件」出來後,大家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誰也沒興趣討論,那就不僅可悲,而且可怕了。

瀏覽網絡上的討論,我看到,網民們在對未伸出援手的「18名路人」進行道德譴責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道德反省。這是公眾道德良知的體現。面對極端的反道德事件,我們有權對此表達道德義憤,但我們也需要冷靜、理性地分析、討論其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檢討我們當下的社會環境。

中國青年報:您怎麼評價當下的社會環境?

孫春晨:首先,普通老百姓怨氣比較大。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大都是造成怨氣的原因。媒體不斷曝光的炫富、為富不仁等現象,更加劇了普通百姓的不滿情緒。而且,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維護,各種社會保障制度還沒覆蓋到所有人。面對生活的不易和不可預知的未來,一些老百姓選擇了為自己爭取更大利益,不太顧及他人。

其次,整個社會瀰漫著互不信任的社會心理。在經濟領域,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不信任;在政治領域,公眾對官員和政策效力不信任;在法律領域,公眾對司法不信任。最後這些不信任擴展為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不信任。這樣一來,一些基於信任的道德行為,在有些人那裡就成了不太可能的事——小悅悅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漠視的。

另外,一些老百姓對政府和官員的行為不滿意。不可否認,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好官不少,但以權謀私、侵害百姓權益的官員大家也屢見不鮮。於是,人們對政府官員產生了懷疑,總覺得他們做什麼事都對自己不公平,擔心自己利益受損。有這種想法的人自然不會積極參與政府倡導的社會道德建設。

中國青年報:您是否在說官德對今天我們社會的道德水平影響極大?

孫春晨:是的。我們社會的道德環境惡化,官德敗壞是重要原因。如今,一些官員在台上宣講道德頭頭是道,但當其以權謀私、生活腐化墮落的行徑被查處後,百姓們發現,這些官員如此言行不一,甚至連基本的法律法規都不遵守,實在太不可信了。這樣的事情多了,大家就對官員的道德水準整體上失望了。官員的行為對老百姓有示範效應,官德敗壞對老百姓的社會信任感衝擊很大。他們會覺得,社會管理者和精英都不講道德,憑什麼要求我們講道德?

官員應當成為老百姓的道德榜樣,這並不是要求他們做道德聖人。雖然老百姓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焦裕祿、孔繁森,但其實只要官員能嚴格遵守政策法規和職業道德,老百姓也就滿意了。

可問題在於,有些官員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他們不僅不為老百姓辦事,還把為人民服務的權力私人化。不少老百姓還感到與官員打交道很難,覺得與他們在人格上不平等。另外一個讓老百姓痛恨的是官場上潛規則橫行,只要有潛規則存在的地方,沒權沒勢的老百姓都會感到很無力。

在民眾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況下,在一些官員還在恣意妄為的同時,我們讓老百姓講道德、講奉獻,那便成了「官員感冒,老百姓吃藥」。所以,我認為,要止住社會道德狀況的惡化,需要全體民眾的共同努力,其中特別要著力抑制官德敗壞。

大中小學的道德教育必須聯繫實際,不能再應試化了

中國青年報:在關於「小悅悅事件」的討論中,有人主張將見死不救行為立法論罪。您支持嗎?

孫春晨:我反對。法律可以保護道德,但不能取代道德。當一個人因幫助他人而遭受誣陷時,法律應明辨是非,為道德撐腰,但法律不能將道德行為變成強制性的法律義務。道德行為源於個人對道德價值的認知和行動上的自覺。如果用立法來強制公民有道德,就剝奪了道德行為主體的自由,道德行為和法律行為也就沒區別了。

另外,就可操作性而言,即使立法懲罰見死不救行為,在法律實踐中也難以實施——你如何證明一個人「見」或「未見」?

提出將見死不救行為立法論罪的人,可能是想通過法律的力量推崇「見義勇為」等道德行為,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如果自願行為被法律規定為不得不做的事,那在一個做好事有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的社會道德環境下,老百姓可能會想盡辦法規避幫助他人的責任。這就與立法意圖背離了。還有一個風險是,用法律解決道德問題還容易讓老百姓產生逆反心理。由於不做好事可能獲罪,老百姓對道德會產生畏懼感,進而反感道德。

中國青年報:在社會調查中心開展的一項民意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面對當前的一系列問題,應加強道德教育。國家一直強調道德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開設了思想品德課。即便如此,當前的道德環境狀況仍不令人滿意。這是否說明,既有的道德教育存在問題?

孫春晨:的確如此。當下大中小學的道德教育脫離實際生活,教學內容空洞,而且還應試化了,學生能把課本上的道德規範背得滾瓜爛熟,但不一定去踐行。

此外,學校的道德教育注重正面引導,對社會上存在的道德問題涉及較少。中小學生很難通過對教科書知識的學習提高分析社會道德現狀、辨別不道德行為的能力。當他們走向社會時,他們會發現,社會道德生活不但與教科書中講的有差別,而且很多人也沒按照書上說的那樣去做。這反過來會讓他們對所學的道德知識產生質疑,自覺或不自覺地降低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可以說,我們的道德教育方式急需改革!我們必須讓孩子在道德場景中去認識道德對社會和個人的益處,自覺踐行道德規範。我們還應適當地讓學生瞭解當下社會道德領域存在的真實問題,告訴他們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他們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

中國青年報:現在,面對各個領域不斷出現的道德問題,有不少人非常悲觀,有一種無力感。對此您怎麼看?

孫春晨:我可以理解,但如果大家只是悲觀,一味沉浸在無力感中卻不行動起來,這個社會豈不會更糟?我主張大家從改善身邊的小環境做起,堅守自己的良知與底線。比如,孝敬父母、遵守交通規則、給老人讓座、愛護環境等,這些事看似很小,卻不僅能給他人帶來便利,增加他人對社會的溫暖感受,還會給行動者自身帶來快樂和自我肯定。另一方面,政府也應不斷改善民生,努力保障老百姓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提升政府及官員在公眾心目中的道德形象。

      責任編輯:delia
人大法工委談小悅悅事件 回應見義勇為立法爭議      [2011-10-27]
東莞男童兩遭碾壓 路人出手救      [2011-10-25]
銘記小悅悅 用愛來救贖自己      [2011-10-24]
魯車禍肇事方先施救後「殺」人      [2011-10-24]
粵總工會將為見義勇為職工提供免費法律援助      [2011-10-24]
小悅悅被碾案 兩疑犯被批捕      [2011-10-23]
小悅悅事件引發全民反思      [2011-10-22]
汪洋:小悅悅事件折射發展上的弊端      [2011-10-22]
專家稱「見死不救」入刑不恰當      [2011-10-21]
小悅悅父親代理律師提10疑問      [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