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黎巴嫩邊境靠近敘利亞的 貝卡谷地曾經是中東局勢的晴雨表。隨著敘利亞局勢的持續惡化,剛平靜數年的貝卡谷地再度吸引全球的關注。這片狹小的谷地近來不僅擁進了1.2萬名流離失所 的敘利亞難民,也成為外國武器流入敘利亞的主要源頭。近日,《環球時報》記者深入貝卡谷地採訪,發現敘反政府武裝「敘利亞自由軍」等組織把這裡當成秘密集 結地,「基地」組織和其他宗教極端分子也紛紛滲入這裡。整個貝卡谷地就像是匯聚了中東各派勢力爭鬥的壓力鍋,許多中東分析人士擔憂地對《環球時報》記者 稱,如此眾多複雜力量集結在此,並不斷加壓濃縮,貝卡谷地很可能引燃中東地區的宗教紛爭。
收容近半敘利亞外逃難民
對於人口只有4萬的黎巴嫩邊 境小鎮阿爾薩來說,不斷翻山越嶺擁來的敘利亞難民讓它不堪重負。「從去年3月起,就有敘利亞人跑過來投親靠友,現在是越來越多。」阿爾薩鎮鎮長穆罕默德· 霍傑裡苦著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現在鎮上已有1300多敘利亞難民,這對原本就不富裕的阿爾薩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與自然條件優越的黎巴嫩地中海之濱城鎮相比,坐落在貝卡谷 地東北角的阿爾薩鎮顯得貧困落後。《環球時報》記者趕到這裡是在一場大雪之後。低矮灰色的居民樓雜亂無章地散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安蒂黎巴嫩山上,數米 厚的積雪讓全鎮顯得毫無生機。焦頭爛額的鎮長霍傑裡正跟手下以及鎮裡的長老商量,怎麼才能應對敘利亞難民潮,同時阻止敘利亞安全部隊越界「綁架」:「從這 裡繼續往東10公里就是敘利亞,開車10來分鐘就到,而『敘利亞自由軍』就在我們鄰近地區與敘安全部隊交火,所以我們得提防敘利亞人『不小心』衝到這 裡。」幸運的是,多數敘利亞難民在阿爾薩鎮短時間逗留後,會轉移到其他城鎮:「要不是國際紅十字會和一些慈善機構幫著做這事,我們的小鎮早就垮了!」據聯 合國駐當地的機構統計,3月7日至8日的24小時內,就有約4000敘利亞難民擁入黎巴嫩,其中一半以上滯留在阿爾薩鎮。
在 阿爾薩鎮一幢三層的居民樓裡,《環球時報》記者見到擠在這裡的12名剛從敘利亞逃出來的難民。一名身穿皮夾克、蒙著頭巾的21歲男子告訴記者:「政府軍用 坦克和武裝直升機向反政府武裝發起攻擊,我家就被打了一個大洞,我們全家人趕緊逃命。當我們從雪山翻過來進入黎巴嫩的時候,還有幾十個男人被敘邊防軍逮 住。」另一名女難民告訴記者:「霍姆斯城裡沒水、沒電、沒吃的已有一個星期了,我們不得不離開。我們到這裡花了4天時間。」
對逃離敘利亞的難民來說,能夠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已算十分 幸運。《環球時報》記者在阿爾薩鎮至貝卡省首府扎赫勒的公路沿線看到,在這天寒地凍的時候,許多難民只能住在用塑料布和樹枝搭成的臨時住所。儘管如此,黎 巴嫩內政部長還是向記者抱怨承受不了大量擁來的難民:「如果敘利亞局勢繼續惡化,難民人數還將增加,黎將不得不考慮關閉部分邊界。」
中東宗教衝突的新導火索?
貝卡谷地位於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的 邊境地區,南北長約120公里,平均寬度為16公里,距首都貝魯特約30公里。由於地處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前沿,這裡歷來就是戰爭多發之地。公元前一世紀, 羅馬人大舉入侵,這裡至今仍有多處古羅馬時代的遺跡。20世紀後期,貝卡谷地成為敘利亞、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以色列以及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各 派之間相互爭奪最激烈的地區。1975年,黎各派內戰爆發,敘利亞軍隊主力部署在這裡。1982年6月9日,以色列空軍發動貝卡谷地空戰,打響第五次中東 戰爭。
實際上,從黎敘邊境小鎮阿爾薩到貝卡谷地首府扎赫勒的公路沿途,《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有各種不同的公路修建項目說明,有些路段是卡塔爾和沙特出錢修的,有的路段則是伊朗出的資。「黎巴嫩之聲」記者肖克說:「這裡面的名堂很多,遜尼派和什葉派都在這裡爭奪影響力。」
近一段時間來,圍繞貝卡谷地的 暗鬥逐漸因為敘利亞的局勢動盪幾乎變成明爭,許多當地人擔心這將導致不可預測的危險。記者在阿爾薩鎮感觸最深的是,當一群敘利亞的難民抵達這個黎巴嫩邊境 小鎮時,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是遜尼派的嗎?」(敘利亞政權為什葉派的阿拉維支派,反政府武裝多為遜尼派——編者注)貝卡省遜尼派宗教領袖伊馬 德·哈立德對記者坦言:「真主黨民兵、伊朗人、阿拉維人,這種宗教派別的分歧因為敘利亞危機被放大,並且很可能從貝卡谷地擴散,將來再外溢到整個地區,那 就真麻煩了。」
威脅大馬士革的「生存根基」
「貝卡谷地現在不僅僅是敘利亞難民的庇護所,更是敘利亞政府的生存根基。」黎巴嫩同 行肖克這樣的說法一開始曾讓記者感到不解。實際上,在貝卡省首府扎赫勒,記者對這裡的繁華程度頗感意外:儘管顧客不多,但林立的店舖擠滿了扎赫勒的每一條 街巷,國際大小品牌的銷售點隨處可見,美元、敘利亞鎊和黎巴嫩鎊自由流通。肖克說:「從扎赫勒到大馬士革不足100公里。敘局勢動盪前,大馬士革的高官、 富人每到週末就開車來這裡購物。敘利亞受到美歐和阿盟的制裁後,敘利亞的進出口貨物更加集中到這裡,扎赫勒對敘利亞的重要性已超出特定階層,成為敘利亞最 重要的對外通道之一。」
由於地理環境的獨特性,黎巴嫩是各種宗教、教派林立的國 家,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所有派別在這裡都有大量信徒。中東一些國家的宗教少數派或反政府派別也把這裡當成避難所。在阿爾薩鎮,鎮長霍傑裡和「黎巴嫩之聲」 記者肖克都不否認反敘政府的「自由敘利亞軍」在當地的活動。肖克說:「從阿爾薩鎮往東一兩公里就是『自由敘利亞軍』秘密基地。他們進入敘利亞攻擊政府軍得 手後,或遭到追擊時就會退回到黎巴嫩一側。」霍傑裡還透露稱:「去年12月在大馬士革襲擊敘情報機構的『基地』人員也是從這裡出發的,但我們沒掌握他們的 確切情況。」而敘安全部隊也經常深入這裡進行「反擊」。在敘利亞時,一名敘軍上校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貝卡谷地越來越成為敘反政府武裝的集結地,我 們為此已要求黎巴嫩當局加強邊防守衛,不能讓武裝分子和武器流入敘利亞。」
然而,這幾乎是「不可能 的任務」。在阿爾薩到扎赫勒途中,《環球時報》記者經過一個名叫布裡塔爾的小鎮。這裡的街道、道路等設施極差,卻不時能見到各種豪車豪宅。在一個外表普通 的街邊服裝店,記者見到一個名叫阿布·伊馬德的商人,當地人告訴記者,他是當地有名的軍火商。對記者的到來,伊馬德並不在意。除了不讓拍照外,他甚至公開 吹噓自己的軍火生意處於「黃金期」:「M-16、AK-47、槍榴彈、手雷,什麼都好賣!」最讓他合不攏嘴的是武器價格的飆漲。他遞給記者一份2005年 和2011年武器價格對比清單,上面顯示美制M-16步槍每支的價格2005年是500美元,2011年12月漲到了2500美元;Ak-47衝鋒鎗從 150美元漲到了2000多美元;一枚手榴彈價格從2美元漲到50美元。伊馬德惱火地抨擊競爭對手說:「這裡的規矩已壞了,以前是遜尼派只賣給遜尼派,什 葉派賣給什葉派,現在是給錢就出手。」對客戶的身份,伊馬德並不掩飾:「他們全都是敘利亞『聖戰者』,有個傢伙什麼都要,而且從所有軍火商手中購買!」對於敘利亞政府要求黎巴嫩加強武器控制,伊馬德嘲諷地說:「他們啥用也沒有,不管怎麼管,邊境都封鎖不了的。」
文明和宗教衝突、各種武裝組織、毒品、恐怖分子以及大量 武器黑市,這些因素累加起來就連一些西方媒體也感到擔憂。美國《麥克拉齊報業》日前的一篇評論稱,「在一年多的敘利亞流血衝突之後,宗教派別之間的仇恨不 斷增加。由於敘利亞動盪的絕大多數死者是遜尼派,以遜尼派為主體的突尼斯、沙特、卡塔爾力主武裝敘反對派,而什葉派佔多數的伊朗、黎巴嫩什葉派則站在巴沙 爾一邊。所有的這些交鋒對峙在貝卡谷地濃縮並且不斷加壓,最終有可能被引爆,其衝擊波一定會衝擊整個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