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學習時報報道,當前,呼籲更大力度的改革、呼喚更強的改革決心、強調毫不動搖地進行改革攻堅,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關於改什麼、怎麼改、誰來改,也都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僅僅依靠思想輿論界的呼籲和高級領導層的表態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提升改革動力,如此中國的改革才能形成良性的自我運行機制,才能保證改革的持續進行。
通過討論 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
當年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推動的改革,是以一場真理標準大討論為突破口而開啟的。那場舉國上下包括黨政幹部、專家學者乃至普通公民廣泛參與的大討論,對於激發改革激情、凝聚改革共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從改革開放30多年歷程看,每到改革的關鍵時期,領導層面都有意識地主動引導乃至廣泛發動涵蓋社會各個階層在內的大討論,在大討論中尋求共識、凝聚力量,從而推動改革的持續進行。在當前信息社會已經到來、社會公共輿論的形成更加多元多樣的條件下,建設改革的民主化討論機制更為重要。實際上,當前包括平面媒體、電子媒體和網絡媒體及其相互融合在內的多元多樣的輿論場已經形成。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進行對於改革的公開討論,而是如何進行對於改革的公開討論的問題。不必擔心社會不滿情緒借討論宣洩過度。討論可以引導人們發表建設性意見,從而減少負面的不滿和怨氣。倡導對於改革的公開討論,就是要鼓勵和提倡任何公民和群體發表關於改革的任何理性的、建設性的觀點、看法和主張,對於這些觀點、看法和主張,既要堅持不打棍子、不抓辮子、不扣帽子,更要慎定標準、慎立界線、慎設禁區、慎下結論。讓錯誤的認識在廣泛的討論中銷聲匿跡,讓正確的認識在廣泛的討論中成為共識,這比任何先入為主式的宣傳教育都有效,從而更能夠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改革要有共識,這固然很重要,但怎樣形成改革的共識,更為重要。沒有經過公開的、理性化的討論,所謂的改革共識如果不是虛假的,就是強加的,也就不成其為共識,難以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
通過提升參與 進一步共享改革收益
改革不是也不可能是改革主導者上演的一出「獨角戲」。改革要體現參與性,這是中國的改革能夠走到今天的一個重要動因。但是,在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情況下,改革所導致的政治社會後果,如利益的分化、階層的分化乃至貧富、城鄉、區域差距的擴大等,已經對改革的參與性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在社會各方面參與改革的能力、條件發生嚴重分化的情況下,泛泛而談改革的參與性已經不足以揭示問題的關鍵所在。因為,在體現改革的參與性的口號下,有些群體和個人是主動介入到改革之中的,是改革的主導者;而有些群體和個人是被動地捲入到改革之中的,在最積極的意義上也僅僅是消極的改革參與者。所以,要想使改革成為社會各方面都積極推動的一個過程,必須提高改革的平等化參與程度。只有改革的主導者、受影響者都能夠作為具有獨立意志的社會主體平等地參與改革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改革才能夠照顧和體現各個方面的利益、願望和要求,從而使改革的結果成為各個方面都可以和能夠接受的結果,也不容易引發改革的反覆和反彈。各個利益相關方能不能夠平等地參與到改革之中,是決定改革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關鍵。當前強調平等地參與改革,著重要體現社會弱勢群體和人群對於改革的參與,主要是要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機會、有能力參與各項具體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改革不變形、不走樣,不會成為某些部門和群體謀取私利的招牌和幌子,才能確保改革朝著有利於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方向發展。
通過包容失敗 進一步激發改革熱情
中國的改革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因此,某些挫折、失誤乃至失敗是難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說,這些挫折、失誤乃至失敗也是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是涉及社會結構重組、社會利益調整和社會運行機制再造的一項宏大的社會工程,好的經驗和做法同失敗和錯誤是夾雜糾結在一起的,甚或是伴生的。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我們所進行的許多改革措施,其中有些可以說也並不是那麼的準確到位,相當多的改革措施都經歷了一個不斷修補改進的過程。新時期改革創新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勇於探索,不怕失敗。提高對改革失敗的包容寬容程度,目的是為了鼓勵改革創新,提倡大膽嘗試。如果說沒有一點闖的、冒的精神,不可能有改革的開啟的話,那麼如果沒有對闖、冒的精神的激發和保護,也就不能有改革的深入、持續進行。建設改革的包容化試錯機制,當然不是說可以在改革的幌子下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胡改革、亂改革、瞎改革,新瓶裝舊酒、中瓶裝外酒,而是要在符合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準的前提下,積極大膽地進行改革試驗。根據改革的一般經驗,任何改革的進行,都是一件艱難困苦的事情,如果沒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和機遇意識,沒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任何改革者都不願進行積極主動的改革。因此,建設改革的包容化試錯機制,對於激發和保護各級各部門改革者的難能可貴的改革熱情至關重要。
通過總結經驗 進一步積累改革成果
高層倡導,基層主動,齊頭並進,多點開花,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形成總體聲勢效應,這是中國改革的一大明顯特色,也是中國改革的一大顯著優勢。然而,當下人們也不無憂慮地看到,許多基層行之有效、百姓拍手較好、學界齊聲歡呼的好的改革辦法和措施,遲遲得不到來自法律、制度和政策的認肯與支持。因此之故,好的改革辦法和措施有些夭折了,有些耗散了,甚至有些被叫停了,從而造成了改革的躑躅與反覆。改革進入深水區,要想破冰前行,攻堅克難,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就是把基層的經驗昇華為國家層面的制度,用法律法規的形式制度化地固定下來。通過這種辦法,使那些無私無畏、大智大勇的各級改革者少做或者不做無用功,而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再出發、再前行、再推進。坦率地說,當前中國的改革並不缺乏基層探索,缺乏的是高層認可;並不缺乏基層經驗,缺乏的是高層昇華。好的經驗和做法都是非常寶貴的改革資源,對這些資源應當像對金礦一樣發掘和提煉,這是對偉大的改革先行者們最好的紀念,也是對當下的改革推動者們最高的褒獎。能不能大膽提拔使用改革創新者,是我們觀察改革意志和決心的重要標誌,但能不能把改革創新者的智慧經驗及時上升為法律和制度,才是我們觀察改革意志和決心的根本標誌。
總之,在進入深水區的境地下,當前中國的改革面臨迷失方向的危險、喪失信心的危險和坐失機遇的危險,最重要的是面臨缺失動力的危險。只有進一步提升改革動力,當前的改革才能走出以往改革形成的壁壘和漩渦而深入進行,也就能夠為未來的改革奠定深厚的基礎,中國的改革才會形成良性的自我運行機制。只有實現了改革動力的升級換擋,當前關於改革的種種討論,才有所依附;關於改革的種種承諾,才有所著落,從而才能有關於改革的真知識、真措施。願不願意培育改革的內部驅動力量,是檢驗真假改革的試金石;能不能進一步提升改革動力,是察看改革是否能夠持續進行的觀測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