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編譯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5月9日文章,原題:什麼是中國夢? 首次來中國時,我就希望能回答什麼是中國夢的問題。近6年後,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因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數億人實現個人和家庭夢想將充分滿足中國的雄心。不過,從某種角度而言,該問題絕非毫無意義,因為人們擔心一個「非普世主義」國家的崛起將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美國人常常認為大多數人都希望成為美國人。這種觀念與美國長期保持強盛不無關係。美國軍事及企業的實力和規模是其成功吸引和造就人才的最終體現。美國面臨的挑戰相當保守:保證對增長至關重要的文化環境免遭破壞。
中國的挑戰則更為複雜。中國過去30年的成就,主要源自允許更多的人令自己及家庭受益,同時壯大國家經濟。要進入下一階段,中國必須微妙而意味深長地改變現有模式,為個人抱負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多年的交往經驗使我意識到,與中國人結識、說笑和爭論都算不上難事。但中國更看重基於個人關係的責任和道德,而非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普遍法則。我的一個中國朋友說得再明白不過:「一切為了我的家人及朋友。沒其他人的事。」此類情緒已滲入中國人生活的諸多領域。
剛來上海時,我發現首個走進電梯的人會馬上按「關門」按鈕,還看到一個男孩隨手將吃完薯條的袋子丟到人行道上。當然,類似場景在全世界都會發生。但中國人缺乏公共利益意識的現實令我震驚。
我認為,缺乏對雄心以外利益的認知,將影響中國施展軟實力和提高國際地位。中國正穩步獲得硬實力。但持久影響力卻來自軟實力:人們倣傚他人的生活理念、個人及商業模板,是因為後者有吸引力而非給人壓迫感。
如果一個社會認為其獨特之處在於自己的身份———「中國的成功之處在於我們是中國人」———就會限制對其他人的吸引力。在中國政府看來,軟實力已被濃縮為用錢贏取別人的善意和認可。但這種宣傳攻勢通常會適得其反。
隨著中國進入世界舞台的時間越來越長,中國或許將學會美英法等國領導人迫不得已的做法:至少假裝意識到人類利益。但中國的處境將更加艱難,因為它的崛起是如此迅速,至今尚不清楚到底該如何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