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6月7日文章,原題:不管喜歡與否,中國國有油企成為南海的「旗幟」。有時候石油企業跟隨旗幟,有時候旗幟跟隨它們,有時候油企自己就是旗幟。
最近,中國國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香港以南約320公里的南海海域啟動新的深水鑽井平台,就讓第三種場景成為現實。中海油稱,鑽井平台堪比航母,是「流動的國土」、開發南海資源的「戰略利器」,這引發中海油是否成為中國執行南海政策工具的猜測。
北京也許沒有直接命令中海油開鑽。或者說這種想法是多餘的,因為後者一直計劃在南海擴大深水開採。也就是說,不管中海油是否視自身為獨立角色,中國官方政策立場及國家利益與中海油擴展南海油氣生產的願望,兩者緊密的關聯讓中海油成為國家政策的工具。
中海油鑽井平台的位置明顯位於中國控制水域內,但距離爭議地區非常近,鄰國可能將中海油的商業行為解讀為在爭議邊界展示力量。新鑽井平台不僅像一面國旗,鼓勵中國企業在南海擴張,而且喚起鄰國廣泛擔憂。它們可能擔心這代表中國對爭議水域採取單方面措施的第一步。
商業實體可以在推進國家利益並提供相應服務方面,扮演政府無法勝任的關鍵角色。西方國家的私有石油公司經常扮演影響和推進國家外交政策的角色,尤其是在能源安全領域。上世紀90年代,裡海石油資源對外來投資開放時,美國政府與埃克森和雪佛龍的緊密合作就是例子。
中海油的行動表明,企業有成為國家政策實際執行者的潛能。而中方的動作或將使鄰國考慮以相似舉措來堅持對爭議區域的主權,如果越南國家石油公司試圖在南沙群島啟動鑽井作業,或者菲律賓能源部重啟黃巖島附近的開採,中國該如何回應?
考慮到其中風險,中海油很可能會發現,儘管南海的潛在資源十分誘人,但卻是一個政治複雜的區域,不能僅從市場角度做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