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國預警機被指占世界9個第一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1-1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雷達、預警機、中國電科……自從50年前走上國防科研這條路,這些神秘的詞彙就和王小謨緊密相連。

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錦濤主席把大紅的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獎證書交到王小謨手中。

台下掌聲雷動。人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達對共和國「預警機之父」的崇高敬意。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預警機」

上世紀80年代,王小謨主動策劃,與十幾位老專家深入醞釀,希望自主研製預警機。

自主研製預警機,談何容易?技術行不行?能力行不行?許多爭論和質疑紛至沓來。

王小謨不顧各方質疑,詳細整合十幾年的研究基礎,綜合分析國內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最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啟了一邊國際合作、一邊自主研製預警機的漫漫航程。

「我們當然可以從國外買,省時省力,但是一旦戰爭真的爆發,國外只要卡住幾個配件,我們買回來的預警機就用不了。中國一定得有自己的預警機!」王小謨說。

合作研製期間,王小謨受命擔任預警機工程中方總設計師,提出採用大圓盤、背負式、三面有源相控陣新型預警機方案,這是世界首創。同時,他堅決主張並且部署安排了國內同步研製,並做出了樣機。當外方迫於國際壓力單方面中止合同時,他部署安排的國內同步研製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並做出了預警機樣機。自力更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呈現了雛形。

回首自主研製的這段漫長歷程,王小謨說:「我們沒有浪費一點時間。」

這數年中,研製團隊突破了預警雷達研製最為關鍵的「兩高一低」技術,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測試暗室和亞洲最大的熱壓罐。國產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突破100餘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我國的預警機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

美國政府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發表評論:中國採用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

「預警機之父」的「雷達人生」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兩型預警機帶領的空中梯隊以及地面雷達方陣首次公開亮相,令全世界雷達領域的同行為之驚歎。

看臺上的王小謨流淚了。因為在這些成就與驚歎的背後,有他在雷達界半個世紀的付出與心血。

作為我國預警機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50年來,王小謨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主持研製出多部世界先進的地面雷達,並引領我國實現了從地面雷達向空中預警指揮機的飛越,為推動我國國土防空網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不僅如此,在王小謨自主創新精神的感染和培育下,我國雷達領域的一大批年輕專家脫穎而出,成為我國軍事電子領域的中堅力量。

2010年,他主導研製的預警機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同時,他親任出口型預警機總設計師,首次提出運八平台背負圓盤型天線罩的設想,實現了「小平台、大預警」。

隨後,國產首架出口型預警機順利交付,這一事件再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年近七旬的王小謨在研製預警機的過程中曾在零上40攝氏度和零下30攝氏度的機艙熬過數月。在預警機研製的關鍵時期,他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雪上加霜的是,王小謨又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

所有人都焦慮了,然而,病床上的王小謨卻鎮靜從容,一邊輸液一邊和設計師探討交流研製問題,病情稍有好轉,他又像往常一樣出現在試驗現場。當壓力與病魔同時來臨,王小謨讓人們看到了平靜與堅定的力量。

談起成績,王小謨非常淡然,他不斷提起的是,科學是現實的,來不得半點馬虎,在預警機的研製過程中,如果沒有數代軍工電子人的不斷探索和技術積累,沒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的準確定位、科學規劃和超前管理,中國預警機只能是「空中樓閣」。

科學家的精彩「票友」生活

游泳、登山、唱京劇、拉胡琴……枯燥嚴謹的工作之外,王小謨是一個懂得享受生命的人。繁重的工作之餘,他常常去體驗生活帶給他的精彩。

王小謨坦言,最喜歡梅蘭芳的戲,尤其喜歡《宇宙鋒》。大學時,他就是校京劇團團長、也是摩托隊成員。多年的沉澱與積累,他把那京腔京韻唱得悠揚婉轉,胡琴拉得如泣如訴。一曲《蘇三起解》《楊門女將》,曲牌正宗、演奏老到,在那時而委婉悠揚、時而快板激昂的演奏中,我們再也找不到平日裡奔波忙碌的王小謨,似乎坐在面前的是一位藝術家。

然而,這樣的時刻並不多。他說:「我曾經有一個願望,到70歲以後不再參與工作,找一幫喜歡京劇的人一起練練。看來只能80歲以後了!」

顯然,他的這個願望沒有實現。

如今已年過七旬的王小謨仍堅持在科研一線,依舊擁有和年輕時一樣爽朗的笑聲,歲月沒有侵蝕掉最初的快樂,反而更滋生出從容與豁達。

平時,只要沒有外出開會或其他公務,他每天都堅持上班,每週都會到實驗室與課題組年輕同志一起研究討論技術問題,並檢查課題進展。

他還在謀劃祖國預警機未來發展的藍圖,還在為預警機事業發掘更多的「千里馬」。因為他清醒地知道:「預警機的路還很長。搞裝備的,國家的需求就是目標。」

      責任編輯:ShelleyPang
預警機之父:運八被逼當載機      [2013-01-28]
日本調預警機24小時監控釣魚島      [2013-01-27]
以色列受美阻撓拒售中國預警機      [2013-01-23]
專家稱中國預警機全球看得最遠      [2013-01-21]
中國預警機之父:一生做一件事      [2013-01-19]
王小謨:中國預警機之父 兩次獲國家科技一等獎      [2013-01-18]
日稱美擬在東海地區部署預警機      [2013-01-18]
陳光標申請改名為「陳光盤」      [2013-02-04]
習近平看望慰問蘭州軍區官兵      [2013-02-04]
習近平近期視察軍隊頻繁深入      [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