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預警機之父:運八被逼當載機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1-28]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導,1月18日,來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的王小謨院士摘取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隨著這位中國預警機事業的標誌性人物走到大眾面前,一向神秘的國產預警機研製內幕也逐步解密。

國產預警機被譽為與「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並列的國家重大工程,由於其直指軍事用途,是信息化戰爭的核心裝備,備受全世界關注。中國的國產兩型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突破了100餘項關鍵技術。一項項獨特的設計思路和集成創新,使國產預警機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

1990年海灣戰爭後,我國決定通過對外合作解決預警機裝備急需。王小謨當時擔任中方總設計師,主持系統總體設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於二維有源相控陣體制的三面陣背負罩新型預警機工程方案。同時,帶領和組織國內研發團隊同步開展研製工作,掌握預警機設計方法和主要關鍵技術,鍛煉和培養技術隊伍,為我國自行研製預警機奠定堅實基礎。

當美國迫使與中國合作的另一國單方面中止合同,王小謨建議「立足自主、研製國產預警機」,一定要做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得到國家的支持。國產預警機由此正式立項,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抓總,成為傾舉國之力推進的重點工程。

此時,王小謨主動推薦了優秀的年輕專家擔任總設計師,自己擔任總顧問,為我國首型預警機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就中國預警機的崛起始末,王小謨院士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講述預警機研製風雲變幻的歷史。

空警2000預警機

上世紀60年代我國曾自主研製預警機,但因核心技術沒過關中止;90年代上馬預警機,對外合作的中止,推遲了用上預警機的時間,但卻加快了國內自主研製的步伐

記者:首先祝賀您獲得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有人把您稱為首位摘取最高獎的軍工科學家,也把您稱為「預警機之父」。

王小謨:獲得最高獎和預警機研製成功一樣,讓我感到自豪。這個自豪並不屬於我個人,而是屬於我們集體、我們國家。「預警機之父」我不敢當。這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我所從事的軍工電子事業都需要團隊協作來完成,我只是一個代表,一個中國軍工電子人的符號。我希望大家記住這個團隊,記住一種精神——自力更生,創新圖強,協同作戰,頑強拚搏,這也是中國預警機精神。

中國預警機研製團隊龐大,集中全國百餘個研究院所和工廠,覆蓋到很多行業和很多專業。管理上採取雙總師體制,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負責電子系統總承,中航工業集團負責載機平台改裝工作。其中,電子系統設計的單位就有幾十家研究院所、數萬人參與其中。同時,預警機的研製要耗費巨資才能堅持下來,不僅僅是研製費用,研製出來後還要進行各種試驗和數千架次的試飛,費用更高。預警機的研製是國家行為,預警機的成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記者:上世紀60年代末中國就開始研製預警機,後來中止,之後又為何重新研製?

王小謨:我們重新開始研製預警機有兩個大背景,第一個大背景是我們已經具備了技術條件。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自主研製雷達。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雷達是什麼樣,更不知道該怎麼做,研究人員就跑到當時的中蘇邊界用望遠鏡看人家的雷達是怎麼回事。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國雷達界就有了自力更生的傳統。由於雷達上天后往下看會碰到嚴重的地雜波反射,我們在60年代開始研製的預警機「空警一號」,就是因為未能解決這個反雜波問題而中止。總結經驗教訓,我們從基礎做起,首先要攻克「兩高一低」技術。所謂「兩高一低」,就是高純頻譜發射機、高性能信號處理器、超低副瓣天線。從70年代起,我們下決心要在這三項技術上突破,首先攻克天線和發射的難關。到80年代末期,隨著計算機發展,高性能處理器已經變得相對容易,這樣「兩高一低」就被解決了。

第二個就是在世界軍事轉型的大背景下,特別是預警機在局部戰爭中的表現,以及當時的國際和周邊環境,軍方更加迫切需要作為信息化武器裝備的預警機,因此在90年代初,國家就決策重新開始研製工作。

記者:您曾經聯合十幾位專家聯名上書請求自主研製預警機。您還提出,要研製出世界領先的預警機。當時國家決定立項研製預警機,是不是很不容易?

王小謨:是的,這時國家要上預警機,我們也已經有了十幾年的預先研究基礎。但這麼大的工程,國內沒有搞過,很多人擔心自己能不能搞成。我們十幾個專家,向上級領導陳述了我們自己能干預警機的理由和決心。

記者:對外合作不順利,甚至最後外方單方面中止合同,這給我們的預警機研製帶來什麼影響?

王小謨:對外合作的中止,推遲了我們國內裝備也就是用上預警機的時間,但卻加快了國內自主研製的步伐。

我們當然可以從國外買,省時省力,但是一旦戰爭真的爆發,國外只要卡住幾個配件,我們買回來的預警機就用不了。所以,中國一定得有自己的預警機才行。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我們不但要研製出預警機,而且還要研製出世界領先的預警機。

預警機要集成很多技術,是非常難的;把眾多的電子設備集成在一個飛機上,是完全自己摸索出來的。

記者:您曾經提到,客觀地講,我們在對外合作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王小謨:是的,比如對規範的尊重。預警機的雷達上有一個核心組件,在合作的過程中由我們自己製造。以前,我們造電子產品很簡便,很多時候手工作坊的痕跡很重,好像拿個烙鐵焊幾下就成了。但因為沒有工藝規範,從張三換成李四就不一定能做出來;即使第一個做出來了,第二個就不一定做出來。外方對我們的要求之嚴,可以稱之為「吹毛求疵」。最簡單的一個盒子的倒角都有明確的規範要求,過去我們從來沒有這樣要求過。所以,一開始很費周折,工人師傅們都很生氣,私底下罵我們是「賣國賊」,說為什麼要遷就外國人。開始我們做好了交給對方,外方認為我們沒有達到要求,退了回來,說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做。

等我們嚴格按照要求重新做出來後,一通電就合格,不用調整。於是大家就理解了外方在這方面的做法,也非常服氣。跟外方合作後我們有了經驗,知道批量生產該怎麼搞,做一個成一個,質量穩定了,也省掉了很多維修的麻煩。

在技術上我們也有獲益。當時雷達界還是按照常規思維來做,沒有用上網絡。而國外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用上了網絡技術,完全網絡化。我們通過引進學習了技術,對預警機立項也有幫助,加快了研製周期。

幸運的是,對外合作期間,我們堅持了不只是買東西,而是著眼於同步研製。實際上我們沒想到他們後來會撕毀合同,只是想先跟著學,最後肯定要我們自己做。

記者:但合作的解除,畢竟對中國裝備預警機是個不小的衝擊。重任只能落在自主研製上,您當時壓力大不大?

王小謨:當時情況比較緊張,因為需要更快地拿出裝備。如果按照科研程序,我們自主研製的科研樣機都沒做出來,科研樣機做出來後還要做出正樣機,根據正樣機的情況才能決定是否形成裝備,按常規說至少還要十年時間。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當時我們提出自行研製,確實有很多人都很擔心。

但這個時候必須破釜沉舟。通過對外合作,我們也學到了技術,我們又有十年的預研基礎,懂得了自行設計。而且當時還有一個有利的地方,就是合同中止後,我們已經有了一套自行設計的電子設備樣機。在這種情況下,關鍵的問題是要下決心自己做。

到了第二年,我們的科研地面樣機就全面做好了。又過了一年,樣機就飛上了天。這樣,樣機做出來後,關於預警機後面的發展,大家意見就非常統一了。

記者:我們自己做預警機,有哪些困難?

王小謨:預警機上要把很多技術集成起來,是非常難的。比如電磁兼容性,把這麼多電子設備集成在一個飛機上,完全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而且加裝的電子設備比合作期間的要多。信息融合方面,因為預警機上天不是獨立的,它還是一個指揮所,戰鬥機要跟著上去。每架戰鬥機上都有雷達,地面也有好多雷達。如果出現一架敵機,五架飛機看見它就是五個坐標,都報告給預警機,預警機就得綜合判斷到底是多架還是一架。

在開發預警機的過程中,我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選擇飛機,只能用外國人的。但你用哪個飛機,哪個飛機就卡我們。比如當時某國看我們做出預警機了,就不想賣飛機給我們了。這不賣不要緊,逼得我們在小一些並且是我們自己生產的飛機上面也能做到一樣的性能。我們利用自身的特點,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做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預警機。

國產預警機,在數以萬計的參研人員肩膀上起飛

記者:中國預警機的橫空出世,背後是數以萬計的人的無私奉獻和攻堅克難。像您就要經常到茫茫戈壁的試驗現場,40多攝氏度的高溫,飛機上高分貝的噪聲,晚上經常加班到凌晨,這些都是家常便飯。

王小謨:預警機是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環環相扣,任何一個微小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研製任務的失敗。但數以萬計的參研人員,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難題共同解決,有風險共同承擔,凝聚成一股氣勢磅礡的強大合力。

我們的預警機設計人員玩了命地幹,連續五年沒過過一個春節,都是在試驗場和部隊度過的。大家一天當作兩天用。沒有這種精神幹不出預警機。

我舉兩個例子。預警機工程立項時,某分系統負責人還不到36歲,他帶領項目組人員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地工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幾年後,他滿頭黑髮都變成花白。還有一位某分系統負責人,在工程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被查出身患癌症。在化療進行到第六次的時候,她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頭髮全部掉光。但她心裡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工作,一次又一次請求回到工作崗位。令人悲痛的是,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昏迷後,她再也沒有醒來,永遠離開了她無限眷念的預警機事業。

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兩個型號的空中預警機飛到天安門城樓上空,我當時就掉眼淚了。在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我懷念那些為預警機事業獻身的戰友們。

記者:您能描述一下未來的中國預警機的發展嗎?

王小謨:在最初的自主研製中,我們就有著長遠考慮。因此,第一個型號做出來後,後面的各種機型也都能做出來了。我們現在的預警機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系列。我認為只要原理通了,總能做得出來,只是好一點差一點、快一點慢一點的事情。

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大。雖然美國預警機歸納起來只有海軍型和空軍型兩種,但他們的能力和技術水平還是很高,有技術潛力可挖。

我們現在做預警機的點子很多,大家也對我們充滿了信心。預警機現在向小型化、網絡化、多功能化、使用方便、價格便宜等方面發展。尤其是成本方面,從發展來看,以後的預警機會越來越便宜。打個比方,第一代預警機就像「大哥大」手機,今後預警機會像現在的手機一樣,買起來不貴,同時外形小巧、功能豐富。也可以按需來做,像汽車一樣,可以經常有新款更新。我們有信心不斷做得更好。

知識點:預警機是集情報探測、指揮控制、通信導航、電子對抗、信息傳輸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電子信息裝備,是國土防空中增強低空、超低空預警探測和空中指揮引導能力的重要手段,預警機一直是各軍事強國著力發展的重點,此前世界上只有美、俄、以色列等少數國家具備研製能力。

      責任編輯:冬瑾
日本調預警機24小時監控釣魚島      [2013-01-27]
以色列受美阻撓拒售中國預警機      [2013-01-23]
專家稱中國預警機全球看得最遠      [2013-01-21]
中國預警機被指占世界9個第一      [2013-01-19]
中國預警機之父:一生做一件事      [2013-01-19]
王小謨:中國預警機之父 兩次獲國家科技一等獎      [2013-01-18]
日稱美擬在東海地區部署預警機      [2013-01-18]
鄭哲敏、王小謨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3-01-18]
政治:保持黨員隊伍適度規模      [2013-01-28]
政治局:及時處置不合格黨員      [201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