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編辦:此次機構改革有些阻力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3-16]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於17日在京閉幕,中國新一輪改革已然開始。

「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期間這樣說。

中國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14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獲批准。海外輿論稱,這項改革方案令外界確信中國繼續推進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說,改革開放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把我們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報告同時指出,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分析人士指出,「三個沒有變」是中國迫切需要繼續推進改革的原因,同時也使改革具有很大難度。

目前,中國貧困人口超過1.2億;中國仍有6億人生活在農村。推進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動力來源。

「越不發展,問題越多、難題更大。」擔任38年村黨委書記的全國人大代表張文成說,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不提高農民收入、不改變農村面貌,幾億人的「中國夢」無所依托。

與張文成一樣的很多農民認為,從廢除農業稅,增加「三農」補貼,到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每一步改革都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欠發達是中國的最大國情,這決定著中國必須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教授丁元竹說,改革就是要去除發展中體制和機制的「負能量」,為民族復興源源不斷地提供「正能量」。

提交給2900多名人大代表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較多篇幅對改革開放內容進行闡釋: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實行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

專家指出,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積累了許多問題。無論是破解霧霾壓頂,還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都需要改革。並且,按照先易後難的改革次序,改革目標將會「越來越難啃」。

代表委員認為,改革既要有「振聾發聵」的變化,又要「穩步有序」的推進,試圖「畢其功於一役」的改革,在中國沒有成功的可能。

「改革不能脫離國情和超越國情。」東北財經大學教授肖興志說,漸進的、積累式的,是中國改革的成功經驗。雖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口多、底子薄,區域發展很不平衡,這些都決定著改革進程「經不起劇烈的折騰」。

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踟躕不前,既要先易後難,成熟的就先改,也要敢於攻堅克難。這一觀點已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共識。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新當選的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指出,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主張。

當前,經濟、政治、社會等問題相互交織,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這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單項改革、單兵突進式的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差異。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地集聚改革的動力,減少改革的阻力。」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說,改革需要勇氣和智慧並重,這考驗著新一屆中國領導層。

觀察家認為,14日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對於下一步深化改革具有「破題」意義。法國《論壇報》評論說,中國推出了多年來決心最大、力度最大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

被認為是計劃經濟最後堡壘的鐵道部,在改革中被撤銷。「改革就是權力的調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峰坦承,此次機構改革有一定阻力。

「這屬於深水區改革的一部分。」汪玉凱說,此輪機構改革不失時機,同時也非常審慎,體現了中國政府循序漸進的改革思路。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行政體制改革在中國改革路線圖中佔據重要地位,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連接點,將為今後推進全面改革提供抓手。

「隨著中國政府完成了新老交替,中國改革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汪玉凱說。

2013全國兩會
      責任編輯:紅纓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通過      [2013-03-14]
李毅中:溫家寶曾面授設兩紅線      [2013-03-12]
美媒析中國機構改革思路新變化      [2013-03-11]
中編辦就機構改革答問 實錄      [2013-03-11]
盘点1978年來六次政府機構改革      [2013-03-10]
國務院機構改革將組建國家鐵路局      [2013-03-10]
政治局會議討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2013-02-23]
中編辦:此次機構改革有些阻力      [2013-03-16]
明日主席首講 總理首秀引關注      [2013-03-16]
劉源:釣島之爭中國已掙足面子      [201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