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浙江「下水道棄嬰」定性意外事故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5-30]    我要評論
       

被困嬰兒獲救。

【文匯網訊】5月25日在金華市浦江縣,一名嬰兒被困在江南新村一樓房廁所的下水管道中。接警後,公安幹警、消防官兵和醫護人員等進行緊急接力救援,一名男嬰被救出,隨後送往浦江縣人民醫院接受護理治療,醫院已安排專人進行照顧。

據新華網報道,記者29日從浦江縣警方瞭解到,此案案情有了進一步的進展。經過浦江縣浦南派出所連續多天的排查,住在廁所旁邊的女房客陳述說,這個嬰兒是她的,她也是最初報警的人。

但是浦南派出所所長張劍波表示,這些說法都是女房客的自述,是真是假,還需進一步調查核實。警方在加緊查找這個新生兒的父親。

據浦南派出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暫時定性為意外事故。

「小心一點,小心一點,夠了,不要鋸了,用鉗子......」5月25日17時30分左右,一場生死救援在浦江縣人民醫院的急救室展開。一名嬰兒被困在廁所的下水管道中,消防官兵正在破拆下水管道,一旁的醫生護士正時刻準備著救護。

浦江縣消防大隊的吳龍祥說,因為怕造成嬰兒的二次傷害,男嬰連同部分下水管道一起被送到了醫院。

「發現這名男嬰的位置為江南新村二區的一幢居民樓的四樓廁所,當時一名租戶在聽到了類似貓叫的嬰兒嘀哭聲,嚇得她離開廁所,並將這個情況告訴了房東孫奶奶,同時報了警。」吳龍祥說,消防官兵到場後,聽到斷斷續續的嬰兒嘀哭聲,隨即將整節U形管狀的下水管破拆下來,並同醫生來到醫院。在醫院急救室內,消防官兵不停的用鋼鋸一點點的鋸,用鉗子一點點的掰,18時20分,被困嬰兒成功從管道中擺脫。浦江縣人民醫院立即開通綠色通道,將這個嬰兒進行住院搶救。

經過兒科醫生的診斷得知,該嬰兒呼吸音粗,反應低下,偶有哭聲,頭部、上肢、下肢有多處擦傷,心率只有86次每分鐘,病情還是比較嚴重的,醫院已安排專人進行照顧。

在醫院救護男嬰的同時,當地警方的排查也沒有停止。浦江縣浦南派出所的民警說,男嬰的生母目前已經鎖定,就是想房東和警方報警的租客。女孩子今年22歲,是浦江當地人,高中畢業,因為家離工作的地方太遠,她就在江南新村租了一個隔間,平時就一個人住。

據這位女孩向警方陳述,去年年底,她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當地一位男青年,很快兩個人就發生了關係,隨後一個月她就沒有來月經,女孩也沒有放在心上,直到今年年初,她才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找到當初發生關係的男青年,可對方並不承認孩子是他的。因為擔心父母責罵,她只好隱瞞。也想過去醫院打掉,但沒有錢。25日當天下午,她突然感覺肚子痛,想上廁所大便,結果蹲下沒多久,孩子就生出來了,直接滑到了下水道裡,也試圖用手去抓,最終也沒有辦法把孩子弄出來。在消防官兵等救出了孩子後,擔心自己養不了孩子,她選擇了沉默。

據瞭解,目前已經有一些當地的市民,甚至是國外的人士表達了「想領養孩子」的意願。

浦江「下水道男嬰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大家一致認為,生父母有再大難言之隱,也不應丟垃圾般拋棄親骨肉。網民「辛De蕊拉」說,造孽呀,可憐的小生命,真的不要告訴他,他有這樣一段經歷。網民「核桃林裡覓微風」說,每個小生命,都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既然選擇生,就應該善待之、愛惜之。即便不能養,也可以送與他人,為孩子留一條生路。

除了譴責棄嬰父母的聲音外,還有一些網民認為需要反思的不僅是棄嬰父母。網民「老崔」說,會有無數的人譴責丟棄嬰兒的父母,但是從浦江縣警方的初步調查結果來看,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懷孕,沒有錢打胎,沒有錢去醫院,在一個豆蔻的年紀經歷痛苦無助,不知道孩子要降生了,在去廁所「方便」的時候孩子出生了,沒有人在旁邊,生完了還掉進了下水道。誰錯了?難道僅僅是這個22歲的小女孩嗎?

一些網民建議,應該加強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尤其是基礎性的人性的教育,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應加大對年輕人的突發事件處理認知和能力的培養,同時提供幫扶服務。

      責任編輯:李可為
浙江「下水道棄嬰」生父已找到      [2013-05-30]
警方:「廁所棄嬰」暫定意外事故      [2013-05-29]
京城女子鬧市產嬰後棄子離開      [2013-03-24]
蘭考棄嬰收養所火災遇難者名單公佈 最小僅7月大      [2013-01-05]
河南一棄嬰收養所火災致7童亡      [2013-01-04]
浙棄嬰被卡廁所下水道2小時獲救      [2013-05-29]
李立國:充分肯定民間收養棄嬰      [2013-03-14]
國家領導人退休後的晚年生活      [2013-05-30]
殲20已有4架試驗機 性能至今保密      [2013-05-30]
廈大現莫言干露露陳光標裸體雕塑      [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