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日本打造軍政商「情報群」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6-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日本情報網實力不容小覷

【文匯網訊】6月7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贊成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簡稱NSC),以求提升首相辦公室在應對外交和安全挑戰方面的領導力。依據提案,日本首相、內閣官房長官、外務大臣和防務大臣將定期會面,商討外交和安全政策。此前,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透露,隨著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誕生,日本政府將考慮培養諜報人員,令他們可以接觸到外國高官以獲取情報。

據《國際先驅導報》發表中國國防大學軍事專家文章,詳細介紹了日本的情報體系。

文章指出,日本雖然沒有美國中情局、英國秘密情報處那樣的專門對外諜報機構,但其情報力量建設卻從未懈怠。多年來,日本逐步發展情報系統,逐步邁向情報大國。最近幾年,日本為謀求國際大國地位,越來越重視作為國家耳目、尖兵和參謀的情報系統,不斷突出強化情報工作。近日,日本媒體又報道,日本政府將在內閣情報調查室新設一個專門搜集個人情報資料的部門。這等於在內閣情報調查室配備「諜報人員」,以提高情報的搜集能力。

在主要省廳設立情報聯絡官

文章稱,目前,在日本國內,負責情報收集的機構主要有警察和公安調查廳。設立於內閣官房的內閣情報調查室(內調)負責收集和分析與內閣施政相關的情報,並有國內、國際、經濟等各個部門。內調主要以收集公開情報為中心,人員數量也不多。而日本強化情報戰能力的最新動向當屬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根據提案,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工作方式是,在各個主要省廳設立情報聯絡官,起到對首相日常化、制度化提供情報的作用,打破日本以往行政體制、決策機制的局限。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自民黨所主張修改防衛大綱的第一步,也體現自民黨就修改防衛大綱所主張的以建設「堅韌的機動防衛力量」取代「機動防衛力量」的想法。「安倍版」的日本國家安全委員會更接近美國模式,根本目的是加強首相的一元化領導,強化情報能力,提高日本決策機制的速度和效率。

先前,日本設有「安全保障會議」,有包含首相在內的9名內閣成員。而把「安全保障會議」改組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是首相安倍晉三6年來的願望。2007年,安倍首次出任首相時向國會遞交議案,建議設立固定機制,使首相、外務大臣、防務大臣和內閣官房長官能夠定期會面,就應對外交和安全挑戰整合意見。議案提出,國家安全委員會下設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的事務局。事務局長可由首相安全問題助理兼任,專職成員包括10至20名來自各部門、自衛隊和民間機構的專業人士,並請若干名外交和安全問題專家當顧問。

文章指出,今年5月29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伴隨著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誕生,日本將考慮培養諜報人員,因為「搜集直接關係到日本安保和國民安全的情報是非常重要的」。他還透露,「培養勝任此項業務的專家非常重要。(政府)正在就專業性、組織性的情報收集手段及體制形態等進行深入研究。」日本首相官邸工作人員也表示:「為創建國家安全委員會,諜報機關是不可或缺的。諜報和(政府) 決策是外交、安全保障政策這輛車的兩個車輪。」

效仿「美國模式」逐步發展

文章稱,日本的情報力量建設並非一蹴而就。

二戰後很長一段時期,日本在情報工作上一直依附於美國,主要依靠美國向其提供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情報與情報分析成品。1952年4月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幫助下,日本成立了政府情報機構——內閣情報調查室,直屬內閣官房長官領導,並通過官房長官每週向首相提供情報,其職能相當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素有日本的中央情報局之稱。

1952年,根據《防止破壞活動法》,在原法務省特別調查局的基礎上日本又成立了公安調查廳,成為法務省下屬的主要反間諜機構,被稱為「日本聯邦調查局」。1992年12月,一些資深情報人員向時任首相海部提交報告,指出外務省的根本問題是體制混亂,情報工作薄弱,建議將外務省情報調查局改為國際情報局。1993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正式批准外務省成立國際情報局,主要任務是對國際情報的搜集、分析、處理和傳遞。

此外,外務省國際情報局還與日本的商社駐外辦事處經常互通情報,並為商社的情報活動提供指導與幫助;商社則得用其在全球眾多的分支機構、雄厚的獎金、先進的設備與專業人員給外務省國際情報局的情報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

文章指出,而日本在逐步加強軍力的同時,也仿照美軍的模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以陸上自衛隊為主的軍事情報部隊,包括通信情報部隊、調查隊、資料隊、沿岸監視隊和技術情報部隊等。陸海空三軍自衛隊都有負責情報工作的調查部及獨立的情報機構,依靠部署在全國的監聽站、調查船、偵察機等搜集情報。日本駐外大使館的陸海空武官負責有以公開或秘密等手段搜集駐在國軍事情報的任務。

1992年防衛廳設立情報委員會,由防衛廳副長官擔任委員長,下設情報企劃小組委員會。

1993年底,防衛廳認為,只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一元化軍情組織,才能應對諸如海灣戰爭之類的突發事件,在緊急情況下發揮耳目作用。1997年1月20日,日本防衛廳情報本部正式成立,陸、海、空3個自衛隊所屬的情報組織也同時進行了改編。情報本部在本部長、副本部長和1名技術官、3名情報官的領導下,有總務、計劃、分析、圖像和電波5 個部及6個通信所,人員約1600名。至此,日本軍事系統的情報活動有了統一的指揮機構。

民間商社情報網絡發達

文章指出,經過多年發展,迄今日本已擁有一個龐大的情報機構群,政府(內閣情報調查室)、公安調查廳、外務省(外務省國際情報局)、軍事部門(防衛廳情報本部)和通商產業省均設有情報機構,民間也有較大規模的商社情報網,防衛廳十分重視利用民間渠道搜集軍事情報。

日本民間情報機構的主要任務是搜集、研究國外經濟、政治等情報。而日本民間情報機構主要有三個層次:大型企業駐外情報部門,尤其是綜合商社, 歷來是日本通過對外經貿活動搜集情報的主要渠道;從事情報搜集和研究的民間咨詢、研究機構;各對外經濟協會及輸出組織,如日中經濟協會、日本機械輸出組織等。

文章稱,值得注意的是,通商產業省是日本經濟情報網的核心,搜集經濟科技情報是其日常主要工作內容之一。該省設有專門負責搜集國外有關經濟科技情報的部門,還向世界各地派遣調研人員。

儘管情報網絡繁雜,但日本的情報工作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防止本國情報洩露的反間諜工作,這在日本是由「公安警察」 承擔的。另一種則是主動獲得外國情報的「對外諜報」工作,這主要是由外交人員承擔的。

情報衛星令日本如虎添翼

在日本情報力量發展的過程中,2003年間諜衛星的發射是日本向「情報大國」邁出的關鍵一步。2003年3月28日,日本使用H-IIA火箭將「光學一號」和「雷達一號」偵察衛星發射入軌,拉開了日本情報收集衛星系統建設的序幕。

不過幾個月後的2003年11月29日,日本試圖續寫「一箭雙星」傳奇的努力受挫。一顆光學偵察衛星和一顆雷達偵察衛星由於H-IIA2024型火箭發射失敗星箭俱毀,更糟糕的是由於沒有備份衛星,無法短期內繼續發射建成預定的偵察衛星監視網,沉重打擊了日本打造國產情報收集衛星系統的雄心。

日本政府最初設想在2003年建立由兩顆雷達衛星和兩顆光學衛星組成的「四星體系」。日本政府認為,只利用現有的3顆光學衛星和1顆雷達衛星,如果發生涉及日本安全的緊急事態,將無法在1天時間內掌握所需情況。特別是在惡劣天氣下,日本空中和空間情報網連兩天監視一次目標都無法完成。

2012年12月朝鮮發射衛星前,日本衛星捕捉到了朝鮮發射台的動靜,但之後的行動完全無法確認,只能依賴美國的信息。阿爾及利亞人質事件中,日本的情報衛星更是一無所獲。

不過,情況在今年1月發生了變化。2013年1月27日,日本發射「雷達4號」和「光學5號試驗星」情報收集衛星(IGS),從而完成現有的「四位一體」偵察衛星系統的建設。

與光學衛星只能在晴天對地拍攝不同,「雷達4號」即使在陰天和夜間也能對海外地面目標進行拍攝,可供分析人員分辨地面約1米大小的物體。「雷達4號」入軌後,將與目前正在使用的「雷達3號」和其他3顆光學衛星組合在一起,每天對特定地點至少進行一次拍攝。此次同時發射的光學實驗衛星能夠分辨地面尺寸約40厘米大的物體,它的分辨率應超過目前在軌運行的日本「光學3號」和「光學4號」衛星。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日本主要依靠情報收集衛星獲取情報,情報收集衛星系統的進步,將顯著增強日本的情報收集能力。

      責任編輯:SalviNg
日媒稱奧巴馬就釣島問題安撫日本      [2013-06-15]
美宣稱釣魚島在日本的施政權之下      [2013-06-15]
稱日本先進遭譏笑 日使失態咆哮      [2013-06-14]
日拍賣中國導彈殘骸 40萬美元起      [2013-06-13]
日東京轄區3500名公務員配4輛車      [2013-06-13]
5名日本人珠海涉嫌殺同夥落網      [2013-06-13]
晚清時期琉球王國如何被日吞併?      [2013-06-10]
日本擔憂「習奧會」後受輕視      [2013-06-09]
日本要在教科書中增加釣魚島內容      [2013-06-09]
安倍憂奧巴馬向中國出賣日本利益      [20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