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微博大V熱議話題排行 憲政居首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7-08]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6月7日,習近平主席造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美國總統奧巴馬。習主席談道:「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這一番話,令人豁然開朗。

據《中國改革》報道,中國已從歷史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分化出不同的社會階層,出現了豐富多元的利益訴求。「左」和「右」,「精英」和「民粹」,「主流文化」和「亞文化」,不時發生一些瑣細的摩擦或大幅度的碰撞,本是社會轉型期相當正常甚至是健康的現象。關鍵是為政者把握歷史潮流的清醒,順勢而為的明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堅定。

有必要重溫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為此,「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十八大精神是現階段凝聚黨心民心的政治共識。「中國夢」是超越左右、聚攏人心、形成社會合力、鑄造民族精神的堅實而寬闊的平台。

發展是硬道理,改革是主旋律,其他都是雜音

如果只看網上一些活躍的「意見領袖」的議論,有可能對當下的社會心理以偏概全、拔苗助長。

從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的帖文(廣播)分析,截至6月18日晚,大V們熱議的「憲政」帖文219萬條,高於輿論監督(148萬)、司法公正(120萬)、制度創新(113萬)、社會流動(104萬)。這些都是知識界津津樂道的議題。

另一些大眾議題,參與者更為廣泛,討論熱度更高,如就業(2656萬條)、養老(2536萬條),醫療(6012萬條),農民工(2877萬條)。同樣對社會負面現象持批評性意見的話題,更熱門的是高富帥(7080萬條),拼爹(573萬條),反腐(1798萬條),平民階層自嘲的「屌絲」竟然高達14108萬條。這些,是當前中國社會更為基本的矛盾,是基層民意更為龐大的底盤。依托於互聯網的「微公益」活動,也受到更多網民的追捧,如免費午餐(714萬條),地下水污染(244萬條)。這種專家眼裡的「微動力」,民間與政府攜手,身體力行改良社會,吸引力和實際功效超過某些慷慨激昂的坐而論道。

僅就「憲政」話題而言,與知識分子雄踞的新浪微博相比,92%用戶為33歲以下年輕人的騰訊微博,有關話題的廣播不足800條(需考慮帖文屏蔽因素)。騰訊網民的話題更為多元,更富有生活氣息。

網絡輿情表明:值此社會轉型期,基層百姓的個人生活,民生問題的社會保障,仍是社會的「集體焦慮」。正如已故社會學家陸學藝所言:中國經濟的坎兒已經過了,今後30年重點就在社會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體制。他在2012年11月29日答人民日報記者問時提到,「根據國際上的通用指數,我國現在的經濟結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而社會結構尚處於工業化早期階段。」「目前社會張力很大,社會矛盾凸顯,在這種形勢下,只能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大社會體制改革的力度。通過社會建設培育社會組織,承擔許多政府管不好也不應管的事情,在社會組織中培養社會民主。只有整個社會比較成熟了,政治民主建設才能搞好。」

在今天,政府和民間都痛切地感受到「社會張力很大,社會矛盾凸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是黨心民心所向,是主旋律,其他都是雜音。筆者追蹤4月11日到5月10日這一月間的《人民日報》,發現19篇「人民時評」中,有17篇談論的是利益調整、公平、規則、法律、輿論監督、正義等關鍵詞。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某些前衛甚至崇高的價值目標,需要進一步退兩步、水滴石穿的漫長努力。土地流轉,維護全國統一高考和推行素質教育、高校自主權、異地高考,都需要在發展雄心、改革魄力和現實承受力之間,仔細權衡,斟酌損益。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越快越好,越徹底越痛快。當然,如果一味高壓維持現狀,拒絕將來可能的社會與政治發展空間,斷然否定體制彈性和張力,不免斷了民眾的念想,加劇社會的撕裂。

經濟學家吳敬璉4月28日做客「南大系企業家」論壇時表示:重啟改革,是中共十八大對「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係到民族興衰存亡問題的回答。改革放慢,造成了許多嚴重的問題。通過近十年的大辯論,愈來愈多的人認識到倒退是沒有出路的,所謂「高鐵奇跡」、「重慶奇跡」等真相的暴露,也讓「威權發展主義」造成的嚴重後果顯露出來。近兩年,改革呼聲漸高,出現了取得「新改革共識」的可能。

英國投行巴克萊發佈報告認為,中國新一屆政府將在三中全會上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金融改革、財稅體制、土地使用權、生產要素價格、簡化審批程序、收入不均與戶籍制度等7個方面。

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不久,「改革的重拳可謂勢大力沉」(《人民日報》評論)。李克強總理兩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本屆政府向個人放權、向市場放權、向地方放權、向社會放權的價值取向明晰。

據南京大學新聞網報道,吳敬璉寄望於下半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能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從分析當前突出的經濟社會問題入手,找出造成問題的體制性原因,然後明確改革的重點、內容和思路,再研究改革的時序、步驟和方法。他強調,中央機構層面篩選出具有關鍵意義、彼此關係緊密的改革項目,形成「最小一攬子」總體改革項目。

中國改革的戰車已經疾馳了30多年,其間多次遭遇意識形態紛爭的困擾,但一次次攻堅克難,最終實現了體制的迂迴突破。學者郭羅基說:觀察中國的國情,解決中國的問題,不僅要有耐心,而且非得長壽不可。當前最重要的,是政府和民眾之間留下寬裕的耐心和默契的互信。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照耀下,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國家的發展和改革都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觀念不是被駁倒而是被超越的

回望中國改革大業啟動之初,讓人微感詫異的是,鄧小平在新時期的「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似乎把更多精力放在外事活動上。為三中全會奠定基調的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時,鄧小平還在東南亞訪問。特別是1978年10月訪日,1979年1月訪美,這兩場歷史性的外交訪問,在美蘇冷戰難以為繼的多邊國際格局中,瞄準空當,一舉奠定了中國的戰略強勢地位。

在日本,鄧小平乘坐「新幹線」列車,「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當得知日產汽車的生產率是當時中國長春汽車廠的99倍時,鄧小平說:「我知道什麼是現代化了,這就是現代化的速度。」

在訪美的飛機上,國際問題專家李慎之請教鄧小平為何要開放,開放為什麼主要向美歐開放,小平回答,跟著美國的那些國家都富強了。

鄧小平在國外為中國的未來謀篇佈局的時候,國內輿論場圍繞「兩個凡是」和「真理標準」,正在開展一場席捲全國的大辯論。幾乎各個省市區、各大軍區的一把手,都親自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做出表態。鄧小平在關鍵時刻給了率先捅破傳統意識形態瘡疤的胡耀邦以有力支持。但生性不喜歡爭論的鄧小平,對盤根錯節的意識形態紛爭並未傾注太大的精力,而是以親自打開國門、對接現代化主流國家的大動作,一舉截斷了傳統體制的退路。

有意思的是,在這場攪動官場的大討論的開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石破天驚」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次日,谷牧副總理率中國政府經濟代表團抵達西歐五國考察,回國後提交了一份同樣「石破天驚」的報告。報告寫道:「我們現在達到的經濟技術水平,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比較,差距還很大,大體上落後二十年,從按人口平均的生產水平講,差距就更大。我們一定要迎頭趕上,改變這種落後狀況。」這為中央下決心實施改革開放國策,提供了第一份詳實的決策情報。

保守理念從來都是被大膽的富有想像力並腳踏實地的實踐超越的。農村的包產到戶和城市的國企改革,六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喀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2001年加入WTO,保障改革開放從此走上不歸路。

在「左」「右」交鋒激烈的80年代,左翼主張鞭長莫及的,就是鄧小平始終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正當性不容置喙。有人提出:「說自由化的受到了批判,干自由化的沒有問題。」「經濟上的自由化是政治自由化的基礎,不反經濟自由化,政治上的自由化也反不了。」這些意見都受到中央嚴正駁斥。經濟改革的長足進展,是中國歷經風風雨雨,穩步前進的重要原因。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奉命刊登甘肅省檔案局幹部張浩的來信《「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該穩定》,批評「分田到組」、「包產到組」。在率先實行生產責任制的安徽農村引起恐慌。省委第一書記萬里胸有成竹地說:「《人民日報》能給人飯吃?報社管飯嗎?它要管飯,那行。農民不用種地,都去找它。」

據人民出版社《杜潤生自述》一書記載,農口一位為人正直的老幹部在包產到戶問題上與萬里發生了爭執。老幹部說,「包產到戶,沒有統一經營,不符合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性質,不宜普遍推廣。」萬里說,「包干到戶,是群眾要求,群眾不過是為了吃飽肚子,為什麼不可行?」老幹部說,「它離開了社會主義方向,不是走共同富裕道路。」萬里說,「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你要什麼?」老幹部說,「我要社會主義!」萬里說,「我要群眾!」

真是擲地有聲!當這些教條已經成為極左政策的大本營和避風港時,萬里這一批共產黨人毫不猶豫地回到中國古代政治家民為邦本、視民如傷的人本情懷,以及面向世界、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的開放胸襟。正是憑著這樣一種大徹大悟和大無畏,創造了中國改革的黃金年代,人心舒暢的80年代。

改革到今天,從「摸著石頭過河」,走向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在這個背景下,意識形態的方向感,意義凸顯。無論從哪個角度的思考和價值訴求,只要有利於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都是憂黨憂國憂民的表現,都是可以理解、值得尊重和需要包容的。但討論中的各方都不可能也不應該在火星上談論中國政治。

從1978年三中全會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共越來越認識到,科學技術、資本、市場經濟、人權、法治等現代文明要素,既不姓「社」也不姓「資」,完全可以拿來為我所用。但是,體制的吸納和消化需要一個過程。對傳統社會主義教義而言,這些都曾經是離經叛道的東西。

在鄧小平領導的1975年整頓中,胡耀邦主持起草中國科學院《匯報提綱》,從1969年有關部門編印的《毛主席論科學技術革命》小紅本中,引用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句話。毛澤東在審閱時說,他不記得說過這句話,流露出對匯報提綱的不滿。直到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才公開宣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1985年3月,鄧小平會見科技界代表時感慨:現在連山溝裡的農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他們未必讀過我的講話。他們從親身的實踐中,懂得了科學技術能夠使生產發展起來,使生活富裕起來。在1988年與外賓談話、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進一步作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有些理念之爭,是當局者迷。1988年8月,《人民日報》開展過一場「蛇口風波」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討論。中國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李燕傑、曲嘯、彭清一等巡迴演講者,就來深圳「淘金」對不對等問題,與蛇口青年發生過觀念碰撞。連《人民日報》編輯部內部的評報欄上,始終都存在兩種不同意見。在討論結束時,《人民日報》「編者按」寫道:「改革時代,社會變動中的思想碰撞在所難免。對一些問題認識暫時不一致,是正常現象。本報這次開展『議論』,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同志一起來思考,一起來實踐,在思考和實踐中取得共識。有些問題,沒有必要匆忙做結論,做了也沒有用。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過了若干年,回過頭來看,也許會覺得一切原來是那麼清楚。」

這是尊奉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體制內的明智和膽識。25年後回頭看,「一切原來是那麼清楚」!

「歷史的共業」:超越對峙看轉型

經過30多年的改革,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老百姓生活得到普遍改善,中國政治大局穩定。在此前提下也要承認,各種社會矛盾在累積和疊加,漸漸逼近拐點。從網絡熱點看,在一些突發事件中,如城管與商販的頻繁摩擦,市民對環境問題的意見表達,如果官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情緒對立不能及時消除,容易釀成官民對峙的輿論危機和社會管制危機。

實現官民良性互動,首先是建立互信。老百姓要理性平和地看待轉型期的社會難題,理解公共治理的複雜性。政府則把有意見、有訴求的老百姓,首先視為政策關懷扶助對象,而不是潛在的「維穩」對手。能否借用一個台灣的政治術語「歷史的共業」,來看待轉型期的社會矛盾?所謂「共業」是佛教用語,指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環境。「共業」取決於共同或相似的行為,或利益相關的行為,招感果報。在歷史上,人們共同創造了一種處境,形成共同的捆綁,大家都一樣的遭殃。社會轉型期很多問題,不僅是政府的公共治理問題,社會各界都負有一份責任。比如北京PM2.5的治理,不僅需要政府採取得力措施,而且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配合:企業界發展低碳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北京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少用私家車,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

「既得利益集團」的提法是錯誤的。它不僅對體制內打擊面過寬,把務實改革的官員也推向對立面。實事求是地看,體制外人士也可能擁有某些「既得利益」。比如京滬高考錄取分數線比江蘇湖南等省低幾十分,京滬市民都受益於限制異地高考的政策。我們反對的是官商勾結、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則的「特殊利益集團」,他們寄生於壟斷性的公權,瓜分國家財富,阻礙了資源的流動與合理配置,提高了社會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會經濟效益。不是要從社會經濟成長中「分蛋糕」,而是在從事有破壞性後果的「搶瓷器」。

提出「歷史的共業」,就是希望政府和公眾對於輿論熱點問題,乃至歷史問題、體制問題,誠心誠意地尊重各方利益訴求,尋求社會「最大公約數」。強調官民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相互諒解,相互包容,在同一個屋簷下協商共治。對於現實的瑕疵和歷史的包袱,注重修復制度,不苛責個人。

化解「歷史的共業」,需要社會形成合力,官民良性互動。各方都堅持用舌頭而不是拳頭表達訴求、解決問題。這就是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社會協商對話」,也是互聯網專家和社會學家所主張的線上線下「社會協同治理」。

人民日報評論部文章提醒:中國被眾多問題「追著走」、「推著走」,但能否能多點「過程意識」,讓改革者有更多回轉餘地?比如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戶籍人口占1/3強。異地高考理應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開閘放水,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即使翻番,也無法滿足如此激增的就讀需求。

居江湖之遠,不能不體諒廟堂的難處。正如網友調侃,不宜把政府當作大包大攬的男朋友:1你怎麼都不管我?2要你管我?!3你給我個解釋!4你不要解釋,我不聽我不聽,你說的都是騙人的!5看看人家的男朋友!

同時,對於公權的點滴進步,不妨給點掌聲,對政府要輿論加壓也要輿論減壓,在官民相互包容和鼓勵中,讓正能量走向良性循環。

互聯網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但網絡輿論尚不能覆蓋全體國民的利益關切。據統計,經常在網上發聲的,只是大約1/10的國民。在層出不窮、光怪陸離的網絡熱點之外,現實社會還有很多被遺忘的角落,如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的生存狀態,體制內普通公務員和基層幹部的艱辛操勞和道德操守,需要政府、媒體和熱心人俯下身去,體察民瘼,接地氣。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需要均衡照顧那些不上網和在網上「潛水」的中國人的利益,調和鼎鼐。

掌握互聯網「鼠標話語權」的知識精英,尤其需要力戒道德潔癖與智商優越感,避免因固執於某些超越現實國情的激進主張,加深社會裂痕。

開放民眾表達是釜底抽薪的維穩

雖然政府工作在互聯網上經常處於被「圍觀」的局面,但實事求是地看,互聯網表達權的閘口,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十八大政治報告要求:「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

公權不能自恃國家機器的強制力,產生民意不足懼的錯覺。有時街頭表面的平靜,並沒有解開百姓心裡的疙瘩。社會協商對話,固然需要民眾理性的參與,但明智有擔當的為政者是解開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昆明等地面對央企重化項目引發的民眾關切,一度規定購買口罩和打字複印都需要實名登記,禁售白色T恤衫。光明網評論直言不諱地警告:「昆明實名製表明,維穩已經窮盡了傳統社會治理的所有經驗,將管控的觸鬚深入到市井生活的各個細節中,這需到多麼大規模的社會動員,需要支付多麼大的行政成本和人力成本,是一種多麼明顯的雙輸性選擇。」

管制刀具還可以從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角度立論,如果禁口罩和文化衫,則是對人民溫和表達權的蔑視和打壓。這不是維穩而是製造對立。真正的穩定是天下歸心。

在河南,批評周口強制平墳的趙克羅,從省政協常委,曾經一度跌落為基層管理的「涉穩重點人員」。這不僅僅是趙克羅個人命運的逆轉,更是地方政府公共治理體制缺乏彈性和張力的悲劇。為政者不該為叢驅雀,為淵驅魚。

政法工作為打造「平安中國」功不可沒。但一些基層政府把對付犯罪人群的做法擴大到普通民眾,則會加劇對抗。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1月7日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進一步明確黨委政法委的職能定位。「實踐證明,無論是推動發展、維護穩定,還是創新管理、提升服務,法治都是最可靠的手段。偏離法治軌道,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引發新的矛盾。」

人民日報評論部文章批評「穩定就是搞定、擺平就是水平」的狹隘維穩觀,「花錢買平安」的錯誤維穩觀,主張「運用法治思維調節經濟關係、協調利益衝突,否則一時的風平浪靜難掩暗流洶湧」。

今年以來,從浙江叔侄「強姦殺人」冤案,到北京朱令案,政法機關積極回應民意關切,平反冤假錯案,表現可圈可點。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5月6日在《人民法院報》撰文《我們應當如何防範冤假錯案》,引起廣泛共鳴。前些年,重慶打黑導致律師與司法機關的關係緊張。沈德詠提出「法律人共同體」的理念,要求充分發揮辯護律師在防範冤錯案上的重要作用,維護訴辯對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訴訟格局。公檢法三機關加強配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互相制約,任何形式的聯合辦案都有可能埋下冤假錯案的禍根,必須要堅決摒棄」。這是司法界承接鄧小平、彭真的法制思想的一篇歷史性的文獻。直面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需要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呼喚為政者的覺悟和擔當。

治國安邦,人心為上

《中國青年報》近日報道《中國移民越來越年輕》:移民潮第一次發生在改革開放初,廣東人浙江人以偷渡客和打工者身份移民;第二次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上世紀末,以技術移民為甚;目前是帶著大量財富出國。據胡潤研究院與中國銀行私人銀行白皮書:資產1000萬的高淨值人群中,近60%完成投資移民或在考慮。網友劉勝軍分析道,「企業家移民,可怕的不是帶走多少財富,其要害在於,企業家是社會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一旦移民,哪裡還有創新和長期發展的心思?」

改革開放前,廣東曾出現居民「逃港」。當時主政廣東的習仲勳意識到:光靠嚴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於是有了在深圳開闢經濟特區的大膽設想。特區條例公佈後的幾天,成千上萬藏在梧桐山的岩石後、樹林中準備逃港的人突然消失了,許多已經逃到香港的居民聽說政策放寬後又回來了。習仲勳語重心長:「千言萬語說得再多,都是沒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辦法。不然,人民只會用腳投票。」

6月7日廈門BRT公交縱火案,導致47人遇難,《廈門日報》抨擊犯罪嫌疑人陳水總《如此喪心病狂,全社會必須共誅之》。網友馬曉霖發帖質疑「如何誅之」:陳水總濫殺無辜,死有餘辜,但是痛定思痛,想想如何從根本上杜絕這種極端事件的發生,哪怕不能徹底杜絕,但至少可以將戕害自己也戕害他人的案發概率降低到最小程度。比如,陳水總為辦社保跑了22趟的派出所,是否也該查查工作作風問題?3年前福建南平襲童案發生,胡星斗教授曾警告說:要警惕「強勢集團欺壓弱勢群體,弱勢群體滑向邊緣群體,邊緣群體中的絕望者可能淪為暴力群體」。

公交縱火案後,廈門市政府規定買罐裝汽油實名制。河南日報法人微博推薦網友帖:這個禁令能阻止「陳水總」們獲得汽油嗎?能用來殺人的東西太多,都要實名嗎?「頭痛醫頭」,莫此為甚!

當年康熙皇帝有一段箴言:「帝王治天下,自由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邊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是也。」治國安邦,人心為上。用發展施惠百姓,用改革凝聚人心,用保障社會公正釋放民怨,用官民互諒提振民氣,此其時也。

作者祝華新 為人民網網絡輿情分析師

      責任編輯:冬瑾
韓機遇難女生最後微博:「444444」      [2013-07-08]
羅援:微博不得攻擊社會體制和黨      [2013-07-07]
俄前美女間諜微博向斯諾登求婚      [2013-07-04]
斯諾登微博現身望厄批准避難請求      [2013-06-30]
紅旗:以憲政夢代中國夢是不自信      [2013-06-14]
紅旗:「中國夢」高於「憲政夢」      [2013-06-13]
外國人怨中國微博相互扣帽子謾罵      [2013-06-13]
中將:微博成反動言論集散地      [2013-06-10]
中將:微博已成反體制言論集散地      [2013-06-09]
吉林一女大學生利用微博詐騙被抓      [20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