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院士:中國預警機要引領世界潮流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7-2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收到預警機指令。」2012年底,西北大漠上空,空軍航空兵某團兩架正在執行任務的殲擊機突然收到一條數字代碼引導指令,飛行員迅即向指揮所報告。國產預警機與新型戰機信息對接成功!

為了這條「空中短信」的成功發出,為了給翱翔長空的戰機裝上一副「利眼」,預警機的總設計師王小謨和他的團隊拚搏了10多年。有了被稱為「空中司令部」的預警機,中國的空軍戰略預警和指揮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山溝裡「飛出」的三坐標雷達

據人民日報報道,「一輩子做出三個雷達,並且把雷達『搬』上了飛機。」王小謨這樣概括自己的科研生涯。

75歲的王小謨,說起話來字正腔圓,聲音洪亮。你能想像這位預警機總設計師拉著京胡唱京劇的樣子嗎?他的雷達啟蒙與京劇還有著不小的關係。

童年的王小謨,住在現在已經融入長安街的報子街胡同。當時的京劇名家馬連良也住在這裡,從小耳濡目染,王小謨對京劇如癡如醉。有台收音機聽京劇成了他小時候最大的心願。買不起那就動手「攢」一台!輾轉於各個市場「淘」零件組裝收音機的經歷是王小謨與無線電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而當王小謨真正開始國防科研生涯時,他的第一個雷達竟是在山溝溝裡完成的。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全國被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後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大三線。大三線,包括中國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嶺的廣大地區。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王小謨沒有遲疑,攜妻挈子來到了大三線的重鎮貴州都勻,並與新組成的800多人的研究隊伍,在都勻的大坪鎮安營紮寨。

在這個只有幾座房子的山溝裡,王小謨帶領著一批技術骨幹,開始了長達13年的研究。「先工作,後生活」是他們的指導思想,他們邊建設、邊生產,先有廠房後有宿舍。自己建造的簡陋房子,沒有傢具和廁所,幾十戶人家共用一個水龍頭。為解決孩子們上學的問題,他們還開辦了自己的學校,由所裡的技術人員輪流兼任教師。

說起這段歲月,王小謨語氣裡滿是懷念和豁達:「青山綠水中安安靜靜的,山裡也沒有娛樂活動,那麼多的時間就只能用來幹活,正適合搞研究。我們在山溝裡沒人管,我們自己就是『山大王』。」

最終,我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就在深山裡誕生了,這意味著我國雷達在自動獲得目標距離和方位信息的同時,第一次可以同時獲得目標的高度信息,並且在探測威力、三坐標測量精度和自動化程度等方面都優於當時世界的主流雷達。

當這個項目獲得國家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時,王小謨又幽默了一把,「國家是體諒我們在山溝溝裡做出這個雷達不容易。」

打造民族「爭氣機」

如今,在北京航空博物館內,我國第一架預警機「空警一號」靜靜地停在陳列館裡。在上世紀70年代,它曾飛上藍天,給了國人無限的期待。然而,「空警一號」因未能解決雷達上天後遇到的地面反射雜波問題而中止。

上世紀80年代,王小謨的目光從地面轉向了天空,「中國人一定得有自己的預警機!」

因為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遼闊的國土僅僅依靠地面雷達,很難覆蓋整個領空。要完成國土防空任務,就必須擁有背負著遠程預警雷達系統的飛機——預警機,它能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並能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任務,是現代空中作戰體系的核心。

王小謨主動請纓。

為了加快研製進度,最初國家決定與國外合作進行預警機研製。受命擔任預警機中方總設計師,王小謨頭腦十分清醒,他著眼於國內同步研製,立足自力更生,堅持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2000年,國外合作方迫於美國壓力單方面中止研製。王小謨處變不驚,因為他的團隊開展的同步研製,已為預警機國產化準備好了方案和可試飛的科研樣機。

中央軍委做出了「立足國內,自主研製預警指揮機」的決定。不負眾望,王小謨的團隊打破了「從科研樣機到研製成功至少要10年」的常規,僅用了5年。國產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美國政府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發表評論稱,中國採用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

預警機贏得了「爭氣機」的美譽。

「中國人一定能行!」這樣的自信從哪兒來?王小謨舉例說,比如當年他們獨創的三坐標雷達設計,一年後英國人才提出類似方案,「我一直相信,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

如今,在王小謨的帶領下,我國預警機家族不斷發展壯大,既服務於空軍,也服務於海軍,既服務於國內,也出口國際市場,既有高端產品,也有高低搭配,向體系化發展邁進。

以前創新要「先種麥」,現在更如「烹好料」

今年年初,王小謨獲得了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很快,王小謨還將多一個新身份:先進雷達創新獎勵基金的第一任理事長。「基金用來獎勵在預警和雷達方面做出重大創新的年輕人,評審細則都已經計劃好了。」王小謨把獲獎後的大部分獎金都拿了出來,加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資金,準備成立一個基金會。

已經培養出18名雷達和預警機領域總設計師的王小謨,還想扶更多的年輕人「上馬」。王小謨曾經讓剛畢業的陸軍做項目總設計師,後來又讓38歲的他當預警機的總師,還任命當時年僅30歲的曹晨擔任某型預警機的副總師……王小謨培養年輕人的思路沒有改變:給年輕人壓重擔子,甚至允許他們犯錯,讓他們自己在撲騰中學會游泳。「我最大的貢獻,就是說服了他們可以去幹。」王小謨笑著說。

雖然把「重擔」壓給了年輕人,王小謨仍然忙碌著。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是從攻克預警機研製難題的「答題人」變成了規劃預警機未來發展的「出題人」。

「下一代預警機應該有更高的目標,就是全面領先,由中國人來引領預警機的新潮流。」王小謨認為,未來的預警機可能將取消飛機背上的大圓盤,採用更小的可貼於機身的天線,向小型化、網絡化、多功能化、使用方便、價格便宜方面發展。

「我的中國夢還遠沒有完成。」王小謨仍然雄心勃勃,他認為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有更先進的雷達,就有更先進的反偵察技術,創新沒完沒了,在這種矛與盾的鬥爭中,只有不斷前進才能保持先進。」

王小謨描述預警機和中國科技未來的創新模式時打了個比方:「以前國家的科技基礎薄弱,創新要從種麥子開始,而現在我們環境好了,就像有了現成的麵粉,創新就是需要開動腦筋怎麼做好吃的。」

這種「烹好料」式的創新,在王小謨眼中是更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已經跑在前面,前頭沒有了可以跟隨的樣本,每一步創新都需要自己探索,失敗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但是這才是創新真正的含義,才是正確的路子。」

      責任編輯:晨彥
中國新預警機可測F22 成絕對核心      [2013-06-05]
央視新聞洩露中國預警機短板      [2013-04-07]
俄稱中國預警機缺空中加油系統      [2013-04-05]
中國將成第2大預警機出口國      [2013-03-08]
中國將成為第2大預警機出口國      [2013-03-08]
預警機之父:運八被逼當載機      [2013-01-28]
日本調預警機24小時監控釣魚島      [2013-01-27]
以色列受美阻撓拒售中國預警機      [2013-01-23]
專家稱中國預警機全球看得最遠      [2013-01-21]
中國預警機被指占世界9個第一      [20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