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和平時期,曾經真刀實槍拚殺出來的戰功更顯得彌足珍貴。而政治忠誠度、訓練和管理能力、教育背景等成為無法迴避的考量標準。
據南方周末報道,「交叉任職」,已成為選拔將領的制度性安排,這凸顯出軍方欲打破條塊局限,加強各系統協同作戰的治軍思路。
「八一」前夕,解放軍高層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人事調整結束,二十多位大軍區級將領相繼履新。自此,十八大前就已開始運作的大調整塵埃落定。
「從調整的將領人員看,22位將領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閱歷更加完備。」軍事科學院羅援少將評價說。
22位新晉將領清一色「50後」,不僅有著豐富的基層帶兵經驗,也不乏對越戰爭的親歷者,這在和平年代尤為珍貴。
新上任的大軍區級以上將領中,大部分都是年少從軍,從基層開始,一路晉陞至今。空軍司令員馬曉天、蘭州軍區司令員劉粵軍和濟南軍區司令員趙宗岐等都是16歲當兵入伍。
一代軍人的性格牽引著軍隊的命途。履新將領之中,鮮有愛好書畫者,他們的愛好、志趣與專長,關乎中國軍隊「寓意深遠」的未來十年。
戰爭考驗
2013年7月上旬,成都軍區傳出副司令員李作成升任司令員的消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李作成就已是家喻戶曉的「戰鬥英雄」。
「打仗,對於我們這些1970年代入伍的新一代軍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成都軍區司令員李作成回憶說。
1979年,時任連長李作成率部主攻廣西防城一線,多處受傷仍不下火線,血戰26晝夜後,全連殲敵294人,俘敵4人,繳獲大批作戰物資。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剛滿29歲的李作成入選十二大主席團成員。
綜觀最新一輪高層將領調整,具有戰爭經驗者往往會獲得重用。南方週末記者初步統計,新任大軍區正職以上將領中,還有4位參加過對越戰爭:總裝備部部長張又俠、空軍政委田修思、濟南軍區司令員趙宗岐和蘭州軍區司令員劉粵軍,風華正茂之時就奔赴前線。
16歲時,蘭州軍區司令員劉粵軍入伍來到「塔山英雄團」,這支部隊先後參加過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法卡山作戰和支援邊疆作戰。劉粵軍也在戰火中榮立二等功,還一度登上《解放軍畫報》的封面,成為偶像級人物。
濟南軍區司令員趙宗岐也是16歲入伍,同樣是戰爭中的「傳奇人物」。趙宗岐時任團部的偵察股長,多次化裝成越南人,頭戴椰殼帽,潛入敵營,抓回「舌頭」(俘虜),以獲取可靠情報。
當時,中越邊境戰爭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各大軍區輪番派兵參戰,中越邊境一時成了練兵場。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楊達說,「(中越)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游擊戰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張又俠在對越戰爭中負過傷,有著更為深刻的戰爭思考。「今天,我軍已經多年沒經歷實戰,而世界上卻戰火不斷,在這方面我軍與外軍的差距一天天拉大,這個問題是現實存在的。」2009年,時任瀋陽軍區司令員張又俠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強調。
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爆發,26歲的張又俠擔任連長,隨部開赴前線,很快火線提拔為第119團團長。5年後,張又俠率團奔赴老山前線,成功阻擊越軍的大反攻,三天斃敵三千多人。
那場戰役中,張又俠的指揮才能得以施展。一陣猛烈的炮擊之後,步兵開始攻擊,僅40分鐘拿下主陣地。戰前,張又俠就制定了一份「步炮協同」進攻計劃,這也是「文革」後第一份完整的多兵種協同作戰方案。
軍中流傳說,張又俠早年個性鮮明,頗像電視劇《亮劍》中的主角李雲龍,有位軍首長還半開玩笑地說,「誰給他當政治搭檔都成了擺設。」
張又俠的父親是開國上將張宗遜,參加過秋收起義,擔任過總後勤部部長。現役大區正職將領中,也不乏與張又俠一樣出身「將門」者。馬曉天的父親是解放軍政治學院原教育長馬載堯,二炮政委張海陽則與原軍委副主席張震,被稱為解放軍歷史上第一對「父子上將」。
除1979年的對越邊境戰爭,中國軍人再也沒有機會經歷大規模軍事衝突。和平時期,真刀實槍拚殺出來的戰功更顯得彌足珍貴。而政治忠誠度、訓練和管理能力、教育背景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成為無法迴避的考量標準。
緊盯軍事變革
新晉的「50後」將領大多受過良好高等教育,其中,總裝備部政委王洪堯和軍科院政委孫思敬都具有研究生學歷,總政治部副主任吳昌德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這些高層將領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信息化」。
這與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求不謀而合,「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04年5月,伊拉克戰場的硝煙尚未散盡,時任陸軍第13集團軍軍長的張又俠連續在《解放軍報》發表文章,探討世界軍事變革,以及伊拉克戰爭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提出「一體化訓練是我軍跨入信息時代,適應信息化戰爭的全新訓練模式。」
這幾乎已成為共識:軍隊轉型關鍵在於跨越「信息化」的門檻,尤以各軍種和裝備部門為重中之重。同為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張又俠是全軍公認的信息化專家;總參謀長房峰輝也是「電子發燒友」,而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則對網絡安全情有獨鍾。
「網絡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中國古人天涯若比鄰的夢想成為了現實。」飛行之餘,馬曉天喜歡研究互聯網。在《學習時報》和《人民日報》等報章上,馬曉天以頗為文學化的筆觸,先後發表過5篇文章,內容都是探討「網絡信息安全」。
軍委四總部之中,總參謀部的職責是策劃指導全軍作戰和訓練,61歲的總參謀長房峰輝最大樂趣就是鑽到電腦房。2001年10月起,擔任蘭州軍區第21集團軍軍長期間,房峰輝就開始關注起《計算機世界》。軍內媒體還報道說,房峰輝還親自參與過軍事指揮系統軟件的開發。2001年出版的《科技練兵的聚焦點》一書,則凝聚著房峰輝對信息化戰爭的系統性思考。
如今,房峰輝從北京軍區「躍升」至總參謀部,打破了高級將領20年來的陞遷慣例——北京軍區司令員未在任上榮退。房峰輝的5位前任(周衣冰中將、王成斌中將、李來柱上將、李新良上將、朱啟上將)都是在北京軍區司令員的任上退休。
「房非常聰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很有主見,希望打造一支更專業化的部隊。」美國《外交政策》雜誌4月12日文章中,一名美方將領如是評價房峰輝。
對於信息化戰爭,七大軍區的陸軍將領們也毫不遜色。記者統計公開出版物發現,新晉七大軍區的司令員中,至少有5位將領著有學術論文,專門討論信息化戰爭。廣州軍區司令員徐粉林、成都軍區司令員李作成、南京軍區司令員蔡英挺、蘭州軍區司令員劉粵軍和瀋陽軍區司令員王教成等人的論文,在多家學術期刊數據庫中都可公開查詢。
任職第12集團軍軍長期間,瀋陽軍區司令員王教成就在《國防》雜誌撰文,提出在信息化條件下,必須按照體系作戰的要求,將作戰部隊、預備役部隊和民兵防空力量「統起來抓、混起來編、合起來訓、聯起來用」。
在康洪雷執導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趙宗岐的名字現身「軍事顧問」一欄。2006年,趙宗岐擔任第十四集團軍長,該劇正是在部隊的駐地拍攝。
偵察兵起家的濟南軍區司令員趙宗岐不僅頗具藝術天分,還是全軍為數不多的信息戰專家。國防大學讀書時,趙宗岐得到時任教育長章沁生(曾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悉心提點。2005年,趙宗岐出版學術專著《信息化作戰指揮研究》,由軍科院負責在軍內發行。初展拳腳,趙宗岐很快被中央軍委注意到,成為重點培養對象。
南京軍區司令員蔡英挺還曾客串過新聞記者,2000年和2001年,蔡兩次隨同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出訪歐洲和澳大利亞,回國後曾為《解放軍畫報》提供圖文報道。
「交叉任職」升級
這輪將領調整,出現了跨大區、跨軍種「交叉任職」的新格局:原廣州軍區政治委員張陽調任總政治部主任,馬曉天由總參「回爐」空軍任司令員,田修思則從成都軍區調任空軍政委,原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鄭衛平交流至南京軍區並升任政委……
「中共中央開始重點提拔有能力的職業軍人,他們將繼續推進軍事現代化。」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教授傅泰林(Taylor Fravel)分析說,解放軍更需要複合型的軍事人才。
這凸顯出軍方欲打破條塊局限,加強各系統協同作戰的治軍思路。畢竟,中國的大軍區制度確立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沒有人預料到,今天會面臨多軍種一體化協同作戰難題。
「必須從制度和組織上改變陸軍化和區塊化風格,這是解放軍新軍事變革中最難的一道關,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關。」詹姆斯敦基金會發表文章稱。
「交叉任職」被認為是解決「區塊化」難題的一條捷徑。
現役軍官法規定,軍官應當在不同崗位或單位之間交流。「交叉任職」包括「上下交流」和「異地交流」。在部隊內部,更為通俗的說法是「上上下下」,「進進出出」。這一人事幹部制度被普遍看好,既能讓交流的幹部吸收其它單位的經驗,又間接貫徹「五湖四海」用人原則,防止形成「小圈子」。
2009年春天,「交叉任職」開始實施,大多限制在軍區或軍種內部,幹部經歷的是從機關到部隊之間「回鍋式」交流。2012年初,「交流」大規模升級,涵蓋軍委機關、總部與各大軍區、軍兵種各個層面。
新任總參謀長房峰輝走過地方最多,他先後服役於蘭州軍區、廣州軍區和北京軍區。2003年底,房峰輝首次跨軍區交流至廣州軍區任參謀長,成為副大軍區級將領,兩年後獲晉中將。2007年,房峰輝再度跨軍區北上,接替到齡退役的朱啟上將,成為北京軍區第12位司令員。
具有類似輾轉經歷的還有張又俠,先後轉戰成都、北京和瀋陽三大軍區。北京軍區司令員張仕波也是先後在濟南軍區、廣州軍區、駐港部隊任職。
62歲的田修思升任空軍政委,已突破「交叉任職」的範疇,屬於名副其實的「空降」,他之前並沒有在空軍服役的經歷。公開資料顯示,田修思18歲開始軍旅生涯,長期服役於新疆軍區直屬炮兵部隊,屬於邊疆地區成長起來的幹部,「任勞任怨,紮實可靠」,他年輕時還曾奔赴老山前線。
如今,「上上下下」的交流已成為軍隊培養幹部的常態。新晉7位軍區司令員均擔任過集團軍軍長,劉粵軍、趙宗岐、蔡英挺、徐粉林還曾擔任大軍區參謀長,具有直接帶領集團軍野戰部隊的經驗。
幾經變革,集團軍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步兵體系,而是由不同兵種組成的戰鬥地域組合團隊。今天,集團軍的「信息化、合成化、一體化」等現代作戰特徵日漸清晰。得益於多年集團軍層面的歷練,新任大區司令員初步具備指揮三軍聯合作戰的能力。
解放軍性格趨於「外向」?
「鷹派崛起」?《華爾街日報》以此概括中國軍方高級將領的調整,並猜測說,中國的韜光養晦政策可能會改變,「這些50後的將軍將比之前的領導更加強硬」。
彭德懷對蘇聯人拍案而起,許世友「喝酒選將」,中國老一代革命將領素以個性鮮明而聞名。冷戰後,中國實施韜光養晦的對外戰略,多數將領的個性淹沒在群體的沉默之中。
「馬曉天上將特別直言不諱。」談及新任空軍司令員馬曉天,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查斯·弗裡曼如此直言。《紐約時報》報道說,馬曉天在2010年曾指責美國試圖復活冷戰思維。稍早前,馬曉天還警告說,「南海問題不關美國的事」。
2009年拍攝的記錄片《國慶頌》介紹說,馬曉天16歲時已是空軍某航校學員,因此得名「塔台上的兒童團長」。他給全世界的驚鴻一瞥,是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時任廣州空軍參謀長馬曉天駕駛「SU-30」戰機參加表演,引起西方媒體注意。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安東尼·科德斯曼認為,馬曉天擔任空軍司令員後,中國空軍可能會加快「發展足以抗衡美國的力量,創造出同樣的隱形、精確打擊和遠程打擊能力」。
南京軍區司令員蔡英挺也被西方媒體冠以「鷹派」頭銜。2012年8月,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蔡英挺率團訪美時,堅決反對美國將釣魚島列為《美日安保條約》適用對象。
蔡英挺長期在駐福建部隊工作,此次蔡英挺調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被認為在未來處理台海軍務時將會起關鍵作用。
以往,解放軍總是習慣性地減少與外界的接觸,以避免洩露作戰能力、戰略意圖和指揮體系。有跡象表明,中國軍隊保持神秘性的想法正在改變。五角大樓2011年發佈中國軍力報告說。「隨著軍力的提升,解放軍領袖也越來越傾向於就國際事務公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當然,解放軍高層將領對外言論也要遵守紀律。2012年12月,中央軍委印發《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十項規定》,軍委成員發表涉及重大敏感問題的講話及文章,都必須報請軍委批准。
新鮮血液的注入,解放軍的性格趨於「外向」。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注意到,「自2012年10月以來,解放軍將領一直用熱情和坦率的態度對待美國同行。」在私下,五角大樓的官員把這種情況描述為「情人節」。
履新的七位大軍區司令員中,除蔡英挺負責過外事工作之外,張仕波和劉粵軍都有駐港、駐澳部隊的經歷,具有較為開闊的國際視野,能應對特殊環境複雜的民情社情。
2008年初,張仕波就任駐港部隊司令員,把有效履行防務職責、樹立解放軍文明形象作為目標。香港社會對解放軍期待和要求很高,駐軍16年未發生違反香港法律的事件。
2012年夏天,南方週末記者曾赴駐港部隊採訪,對於香港防務情況,張仕波如數家珍,對處理與香港社會關係也頗有見地。其間,張仕波主抓國產某新型導彈的合成演練,有分析說,新任北京軍區司令員張仕波可借鑒香港經驗,更好地完成京津空防任務。同時,北京軍區也是對各國展現解放軍面貌的窗口。
新任大區級以上高層將領還要承擔軍事交流的任務,展現中國國防的透明度。最近改版的國防部網站中,專門開闢「軍事外交」一欄。透過日記式的新聞稿不難發現,多數大軍區級將領經常接待國外軍事人員的來訪,不時也會隨總部首長出訪。
「思想」的戰鬥力
新晉22位大區級將領之中,有一半是政治主官,西方軍情分析家卻很少注意這一群體的份量,畢竟,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在西方軍隊中不存在。
《華爾街日報》評價說,新任總政治部主任張陽是此輪調整中的「黑馬式人選」。在軍內,張陽公認的政績是奉行「人才培養先行」治軍理念。
1931年2月,蘇區中央通令建立總政治部,其主要任務是: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人民軍隊的性質,鞏固軍隊內部的團結以及軍政軍民的團結,保證軍隊戰鬥力的不斷提高和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至今,廣州軍區上上下下仍能叫得響張陽的口號,「寧可讓人才等裝備,不能讓裝備等人才」。2006年兩會上,張陽把「人才培養先行」的戰略推向全軍,張陽認為,「軍人作為一種特殊職業,不是不允許有個性,個性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必須服從職業需要——能夠聽從黨指揮,打得贏。」
2013年春節過後,軍內輿論出現新動向,開始批判「不想打、不敢打、不能打」的「和平積習」。這一背景下,解放軍新年度推出廣州軍區「時刻準備上戰場的特戰連長劉珪」。外界不難猜想,劉珪的成長得益於「人才培養先行」戰略。
軍隊政治工作並不限於人才培養。2013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軍方高層文章說,軍隊政治工作要抵制「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抵制個人主義和享樂思想對部分人員的侵蝕。
張陽履新總政治部主任後,政工系統悄然變革,越來越多地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思想教育和宣傳。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還注意到,「中國軍方對所屬網站不僅進行內容改版,還實施技術升級,尤其是新版網絡政治工作平台。」
畢竟,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歷來是解放軍的看家本領。新任北京軍區政委劉福連就曾在全軍性刊物上發表文章32篇。他曾提出對於軍隊各級籌劃安排工作首先要做到「四個想一想」的理念,二是要弄清楚政績必須從干中來、從實中出。
新任七大軍區的政委雖然都起家於政工一線,也多次參與救災、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
南京軍區政委鄭衛平16歲參軍後,曾在陸軍作戰部隊、海軍等單位的軍事崗位歷練。新任廣州軍區政委魏亮也有在大軍區作戰部隊、省軍區、武警部隊任職的經歷。
此輪調整中,總後、總裝領導層變動最小,卻不乏看點。生於1947年的趙克石,從南京軍區調任總後勤部部長,與政委劉源上將一起「搭班子」。
2011年1月,劉源出任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後,多次強調「反腐敗對軍隊非常重要」。今年兩會上,劉源還直言不諱地批評說,「一段時間確實存在一些部隊官兵吃喝成風、鋪張浪費的現象,不少同志陷於其中。部隊堅決落實中央和軍委規定,把精力和省下來的錢用於強軍建設。」
按「能打仗、打勝仗」要求建設部隊,中央軍委連續出台反腐新舉措,實施禁酒令,整頓軍車,清查房地產資源。外界認為,這一系列動作是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打擊腐敗、加強對軍隊領導的最新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