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繁榮或許結束了。中國經濟增長已降至7.7%。相比其他國家仍屬於高速增長。歐洲人、美國人甚至日本人可能說,「我們要這樣多好」。但北京過去35年中不必面對曠日持久的經濟減速,如今卻迫在眉睫。這引發了若經濟減速加劇可能預示什麼的討論。
據環球時報援引《國家利益》報道,中國會步向動盪嗎?理由似乎站得住腳:驚人增長及隨之而來的生活水平提高,一直是維持穩定和公眾支持的關鍵。抑或北京手段高明、外匯充足,增長放慢沒什麼大不了?別指望專家給答案:大家看到的是一樣的數據,只是結論不同。
保羅·克魯格曼確信,中國減速預示著「大問題」。他和其他悲觀論者將中國經濟成功歸因於龐大廉價勞動力、損害消費的大規模投資及人為壓低人民幣等。舊模式雖有效,但開始瓦解。這似曾相識。上世紀60年代,蘇聯經濟就是在此種情況下放慢。當前歐洲深陷衰退、美國經濟乏力,印度及巴西經濟減速,中國因而更難繼續仰賴對外出口維持快速增長。
駁斥克魯格曼末日景象的專家則堅信,北京面對增長放慢會做出調整,通過「再平衡」減少對出口的需求。聽起來不錯,但可能不那麼容易。首先,「再平衡」的說法過於簡單。它讓人想到騎車人左右搖擺,稍微調整重心,就能如履平地。其實沒這麼簡單。儘管過去30年中國人均收入大增,但仍遠落後於美歐日韓,全球僅排第123位。中國仍有1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個比例不大,甚至低於美國,也比1981年時的逾80%大有下降,但這相當於1.3億人無法產生經濟學家所講的「有效需求」。收入差距,是再平衡的另一障礙。在人均收入低下的國家,收入差距越大,就越難快速培育出消費驅動的增長。中國的挑戰不限於經濟,還有越來越多的抗議……
結論是什麼?沒人能準確預測,增長放慢到何種程度會引發動盪?是否經濟與政治危機存在必然關聯?不過,資本逃離中國、有錢人申請移民激增,表明精英們在做兩手準備。克魯格曼或許誇大了,但再平衡一派也過於樂觀。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領導人如今身處未知水域。既有增長模式效用下降,不能再當成指引。他們或許有分歧——不僅對解決方案,也對問題根源。但存在一點共識,即要立刻做出艱難抉擇,且不得不在遠比過去35年不利的形勢下做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