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10月11日發表社評,原題:以蘇聯解體為鑒,應是中國最低要求。全文如下:
圍繞蘇聯解體,中國輿論場近來又爭成一團。由於爭論者持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自然會得出南轅北轍的結論。本文試圖超越價值評價,客觀梳理那場劇變帶來的種種後果。
蘇聯解體深刻改變了二戰後形成的國際政治格局,雅爾塔體系崩潰,美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其他西方國家次之。蘇聯的消失惡化了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政治環境,但同時又大大降低了中國北方的長遠地緣政治壓力。它對中國可謂利弊參半。
蘇聯各國人民對蘇聯解體的感受不盡相同。波羅的海三國是蘇聯的堅決掘墓人,它們早在1990年前後就脫離蘇聯,後又加入北約,蘇聯解體是三國求之不得的事情。
對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人民來說,蘇聯解體來得很突然。1991年3月蘇聯曾就是否保留聯盟國家舉行全民公決,支持者高達76%。
蘇聯突然解體摧毀了聯盟內的經濟聯繫,帶來劇烈陣痛。各新生國家的第一批受益者大多是前官員、政治活躍人士和經濟冒險家。比如各新生國家的領導集團幾乎都是前加盟共和國領導層,第一書記紛紛成為總統,那批領導人大多在位很久,有幾位執政至今。
俄羅斯的政治變化從一開始就比較大,但兩代俄羅斯領導層都同蘇聯官方系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俄羅斯完全意義上的「反對派」至今尚未獲得他們滿意的政治機會。
從經濟情況來說,俄羅斯得到全面恢復,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因資源豐富也實現較高國民收入,但一半以上的前蘇聯共和國在經濟上成了聯盟解體的輸家。比如總人口約4700萬、曾很富裕的烏克蘭目前人均GDP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半多一點,我們的中亞鄰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情況更糟,幾乎已進入世界最窮國家行列。
對蘇聯解體最耿耿於懷的是生活在俄羅斯境外的近2000萬俄羅斯族,他們一夜之間成為少數民族,他們在與俄羅斯關係緊張的新生國家裡處境艱難。
俄羅斯是蘇聯的主要繼承者,它的國土面積比沙皇俄國小了許多,丟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也丟了外高加索和整個中亞。但俄羅斯仍足夠大,橫跨歐亞,資源豐富。蘇聯解體後的前十年,俄國家政治很不穩定,並且陷入車臣戰爭,民間飽嘗困頓。普京上台後採取內外強有力的政策,又趕上世界石油價格飆升,俄終於擺脫了自蘇聯末期就開始的漫長經濟政治危機。民眾的生活質量在最近幾年全面超越蘇聯時期。
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的感受可謂一言難盡。如今的國家欣欣向榮,蘇聯時期的基本免費教育和基本免費醫療都得到保留,人們的收入在提高,有錢人逐漸多起來。但國家的實力規模小了,影響力與蘇聯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國家大小強弱與老百姓生活質量並非完全直接對應,但全球大國和地區大國都以擴大影響力為主要外交目標之一,顯然有其道理。俄也對淪為「二流國家」非常牴觸。
與其他新興國家相比,俄羅斯可以說經歷了「糾結和停頓的20年」,它今天的技術能力基本吃的是蘇聯老本,軍事實力更是如此。但這樣的停頓對俄羅斯來說並非很嚴重,因為俄羅斯充裕資源的彌補力量是無以倫比的。很多去過俄羅斯的人都相信,近十年來俄羅斯民眾的實際生活質量是不斷提高的,俄羅斯的富裕就扎根在它的幅員遼闊之中。
中國今天能同俄羅斯「比一比」,有些基礎設施建設甚至超過了它,完全拜改革開放這些年建設成就之功。但將兩個國家的經濟境遇做細緻對比肯定是荒謬的。
我們的結論是:蘇聯解體留下了一代人的痛苦,和很多原蘇聯公民的遺憾,以及一份爭議。但蘇聯在逐漸被遺忘。作為其他大國,都應以蘇聯為鑒,不斷改革,避免走向蘇聯式危機和解體。這應是歷史對執政者的最低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