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隨著習近平主席從巴厘島歸來,李克強總理結束對越訪問,新一屆領導集體年內的外事活動暫告一段落。從今年的國際交往中,世界可以看到中國領導人的個人魅力、獨特風采,可以領會到未來中國外交的戰略構想。這裡,我們試著梳理一下:在和世界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交往中,有哪些區別於前的新思路和新態勢?「中國大外交」在處理爭議問題上又有怎樣的原則和底線?又是以怎樣的理念來統攝外交思路?
關鍵詞1:「中國夢」
「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這是習近平主席在與奧巴馬總統會晤時,對中國夢和世界夢的完美註解。十八大報告的關鍵詞「互利共贏」,成為本屆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理念。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和平與發展的外部環境。但「中國夢」與世界的聯動遠不止此。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中國夢是與世界各國擴大利益匯合點,構建起利益共同體。」中國夢與世界夢,命運相關,心意相連。
「中國夢」被帶到中國的外交實踐中,推向世界。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分享了四個願景,「亞太地區應該謀求共同發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聯動發展」,高屋建瓴的思想,贏得了與會各國的一致讚譽。
「中國夢」指導思想下的中國外交,在安全觀上也有新的理解。李克強總理出席第八屆東亞峰會時做了一個生動比喻,「一根筷子很難吃著東西,兩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夾起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斷,每個峰會成員國都對地區安全穩定負有責任」。
泰國《亞洲時報》稱,「中國夢對於世界來說意味著發展的新機遇」。正如習近平所說,「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的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機遇和世界機遇正空前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新世界,這就是中國夢唱響在世界舞台的呼聲。
關鍵詞2:新型大國關係
國務委員楊潔篪在《新形勢下中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一文中指出:「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實現中國與各大國關係的良性互動、合作共贏,是新一屆領導人關於運籌大國關係的重要理念。」避免大國對抗和零和博弈的歷史覆轍,中國領導人在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方面走出一條新路,用習近平的話說,「前無古人,後啟來者」。
什麼是新型大國關係?習奧莊園會上,習近平用三句話對新型大國關係內涵進行了精闢概括:一是不衝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兩場會晤,一場晚宴,一起散步,既談合作,也不迴避分歧。互動的時間和質量、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奧巴馬也積極回應新型大國關係的構想。克裡表示,「兩國合作遠大於分歧,美方期待同中方樹立大國對話典範」。
而在今年3月,習近平履新後將俄羅斯作為首訪第一站,加強了中俄經貿、能源和戰略安全合作,在戰略互信、能源項目和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上取得新發展。俄新社政治評論員德米特裡·柯西廖夫稱,習近平此訪的意義不僅在於深化中俄雙邊關係,還在於確立兩國的「全球策略」。
新一屆領導人也重視對歐關係,訪問多個歐洲國家,還接待了法國總統奧朗德等歐洲國家領導人訪華。在中歐合作領域,李克強以完成中瑞自貿區談判拉開序幕,全方位推進中德合作,進一步拓寬中歐戰略合作關係水平。正如李克強所說:「世界需要一個團結、繁榮、強大的歐洲。中國一貫從戰略角度看待中歐關係,支持歐洲作為世界一極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3: 重點在周邊
李克強日前在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上講到,「周邊地區始終是我國外交的重點」;而今年7月,王毅出席東盟外長會時稱,「中國將繼續把周邊作為外交優先對像」。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漫長的陸海邊界線,與多個國家陸地接壤或隔海相望,複雜的周邊國情時刻考驗著中國的外交策略和實力。因此,「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一直都是中國奉行的周邊外交策略。
習近平9月出訪中亞四國,並出席G20峰會和上合組織峰會。德國之聲電台網站稱,此舉在於應對「阿富汗撤軍之後可能帶來的社會動盪波及中國西部地區」。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中,習近平提出建立惠及30億人口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升級能源合作、物流網絡,並推動「本幣結算」。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專家潘圖奇稱,「解決地區民族矛盾就要讓新疆繁榮,而要讓新疆繁榮,就需要一個與之頻繁貿易往來的地區」。
一直以來,中印關係被冠以「龍象之爭」而備受爭議。今年4月,人們還在為中印「帳篷對峙」捏一把汗;而5月,李克強履新後出訪第一站就選擇了印度,這次「增加互信之旅、深化合作之旅」中,兩個發展中大國緊握雙手——「我代表13億人民問候12億人民」、「中印是合作夥伴,不是競爭對手」,這是中國外交的胸懷和擔當。
香港中通社稱,中國頻繁的鄰國外交表明已告別曾經的「反應式外交」;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認為,「中國外交不再著重向西看」。中國大外交,從耳目一新的外交戰略佈局開始。
關鍵詞4:命運共同體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今年3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演講稱,「中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習近平首訪4個國家,3個是非洲國家——坦桑尼亞、南非、剛果共和國,也開創了我國國家元首首次出訪就訪非的先例。據悉,中非貿易年均增長30%以上,去年已達近2000億美元,而2007年以來中國對非投資年增長率也高達28%。
拉美地區成為對發展中國家外交中新的熱點。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文章指出,習近平履新不久即出訪拉美三國,表明中國希望與拉美地區建立更緊密的關係。2013年中國和拉美的貿易額有望增長到3000億美元,經濟領域的長足發展將助推中國拉美關係更加順風順水。
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也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夥伴。在南非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習近平引領了新形勢下金磚合作的新勢頭。他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採訪時稱,中方期待德班會晤向國際社會傳遞團結、合作、共贏的積極信息。
習近平以「真、實、親、誠」形容中非關係,更可成為與發展中國家關係的4字箴言。王毅外長在77國外長會議上稱,「我們將繼續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援助,幫助他們實現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我要告訴發展中國家的兄弟姐妹,我們是一家人,當你們需要中國時,中國就在你們的身邊。」這是中國傳遞給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聲音,鏗鏘有力。
關鍵詞5:「兩個決不」
「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這「兩個決不」,出自習近平在今年1月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國將「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
「決不犧牲國家核心利益」,在處理爭議問題上更加突出。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過去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的外交政策立場恪守「和平發展」口號,而通過添加有關權益和核心利益的表述,似乎在暗示中國將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有原則和底線的姿態。
《香港經濟日報》稱,在日本將釣魚島進行所謂國有化之後,中國擺出強硬姿態,包括派出公務船前往釣魚島執行公務,借此宣示主權。不過在強勢之下,中國仍維持了一定靈活性,如上周習近平在北京會見日本公明黨黨魁,並接受安倍晉三的親筆信。
中歐光伏爭端,經過雙方談判,中國光伏產業代表與歐委會達成價格承諾,體現了中方絕大多數企業的意願,繼續對歐盟出口,並保持合理市場份額。美聯社文章指出,中國總理李克強對於中歐光伏摩擦的關注,對中歐雙方談判成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楊潔篪曾總結稱,在外交實踐中不迴避矛盾和問題,妥善處理同有關國家的分歧和摩擦。處理問題既要朝好的方向努力,也要做最壞的打算。這可以作為「強勢而不強硬」的外交態度的最佳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