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外媒稱習近平為辛格設宴有深意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0-22]

【文匯網訊】《印度時報》說,辛格訪華期間不僅與李克強會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將為他設宴,這是歷任印度總理訪華時「罕有的禮遇」。

據環球網報道,「衡量外交成敗可不是靠官方里程表上的飛行里程數,也不是看訪問中吃了多少早餐、午餐和晚餐,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訪問就像爬一顆不長果子的樹一樣沒用。」印度《新印度快報》20日用這樣的話質疑辛格在執政9年中出訪80次,到過50多個國家,飛行超過100萬英里,印度外交局面卻比以前更差了——不僅美中不關心印度的安全與經濟關切,最信任的盟友俄羅斯懷疑印度投靠美國,歐洲也在忽視新德里,「入常」更是成了海市蜃樓。

81歲的辛格就是伴隨著這樣的質疑啟程前往莫斯科的。21日,他與普京相談甚歡的照片傳遍網絡,印度媒體則緊盯被拖了很久的俄援建印度庫丹庫拉姆核電站3、4號機組協議是否能簽成。辛格啟程前說協議「很快就會完成」,但雙方21日並未簽約。不過「俄羅斯之聲」說,辛格與普京21日對兩國軍工、經貿合作表示滿意。

22日,結束訪俄的辛格將抵達北京訪問。印度媒體21日對他訪華的報道似乎多於訪俄。印度智庫——國防分析研究所的文章說,這是記憶中印度總理首次在同次出訪中接連訪俄中,這樣做是「聰明的」,同時需要印度拿出聰明的外交。文章說,俄印擁有久經考驗友誼,而中印關係近來雖得到很大拓展,但兩國深層次的不信任並未減少,兩國只是成功地管理好了複雜而困難的關係,沒有讓分歧升級。

印度《展望》雜誌說,從尼赫魯開始,與中國、巴基斯坦這兩個「頑固鄰居」搞好關係的構想令歷任印度總理著迷,辛格也不例外,他的第二任期已近尾聲,印巴關係仍無提升希望,而明年印度就要舉行大選了。但中國不同,與北京的關係讓辛格相信他能在離任時留下些什麼。憑借此次訪華,辛格將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二位與中國總理實現年度互訪的總理(中國總理李克強今年5月訪印),而中印上一次這樣的互動還是在1954年,中國總理周恩來訪印,印度總理尼赫魯回訪。

《印度時報》說,辛格訪華期間不僅與李克強會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將為他設宴,這是歷任印度總理訪華時「罕有的禮遇」。《展望》雜誌說,印度領導人在邊界問題上的訴求是要確保今年上半年中印邊防軍「帳篷對峙」那樣事件不再發生。辛格看上去是想為中印關係打造一個可以確保上行的框架,不論他未來的接班人是誰,如果成功了,辛格就真的為提升印度最複雜對外關係之一做了貢獻。

21日,一貫對華偏強硬的《印度時報》仍在說邊界問題是辛格訪華首要重點。該報稱,辛格在出訪前表示,會用「向前看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中國領導人深度探討歷史問題和關切的領域。文章稱,種種跡象暗示,印中「也許會」在訪問期間簽署「邊界防務合作協議」。《加爾各答電訊報》說,明年就是印中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60週年,辛格此次訪華也帶有明顯的重溫歷史的味道,他訪問的首要目的與尼赫魯1954年訪華時一樣——確保邊界和平。文章說,如果能與中國簽署防務合作協議,辛格將贏得印美核協議以來最重大、最持久的外交成就。有匿名印度官員說,在印度,人們過去總是對1962年戰爭喋喋不休,但現在,我們已經吸取了教訓,現在的焦點是慶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誕生60週年。

敏感的分析家一定注意到了過去一貫對華強硬的印度媒體21日的變化。印度亞洲通訊社甚至刊發了這樣的文章——「不斷變化的世界需要印中戰略合作」。文章說,總把中國放在對手的角度加以看待是適得其反,也是沒有用的。在面對中國時,印度必須讓我們的觀點「去美國化」,不要像美國一樣常把中國視為最大挑戰。一個無知的印度既不能直面中國,也無法從中國得到尊重和友誼。總把中國視為侵略者、神秘且不可信的敵人便是無知,而且是弱者的觀點。文章說,中印在過去1000年交往中其實只打過一次仗,而且現在世界正在改變,重心越來越從美國主導的西方轉向東方,中國應被視為我們重要的戰略夥伴,它需要被接觸和信任。

      責任編輯:慧动
格祺偉敲詐官員 欲插手人事安排      [2013-10-22]
李開復病情未見好 腹部20處腫瘤      [2013-10-22]
新土改地方試點 廣東南沙或嘗鮮      [2013-10-22]
最高檢:5年對32名省部級以上官員立案      [2013-10-22]
薄熙來或準備在周五法庭上發聲明      [2013-10-22]
南早:人民為什麼敬重習仲勳?      [2013-10-22]
薄熙來在秦城:目前身心狀況良好      [2013-10-22]
薄熙來周五宣判「最後一搏」      [2013-10-22]
瀋陽「土豪大院」佔地1700畝      [2013-10-22]
41省部高官因廉政與王岐山面對面      [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