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揭秘中國首支核潛艇部隊創造90晝夜長航世界記錄,全文如下:
水下先鋒——變革與跨越的追求
黃海之濱的這灣軍港,安靜得出奇。靜謐的港灣內,一艘艘核潛艇扶波靜臥。這就是中國海軍第一支核潛艇部隊——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
這支「靜悄悄」的部隊,一舉一動卻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每一次執行任務都是孤軍前出、遠離大陸、環境複雜;任何一個戰術動作,都包含著極高的政治含量;任何一個決策舉措,都與國家政治外交大局息息相關。
和平盾牌——使命與忠誠的承諾
「我們是和平的盾牌,護衛著國家的安寧。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對祖國的忠誠。」基地軍史館裡,昂揚的《核潛艇之歌》唱出了基地官兵的壯志豪情,也詮釋著這支戰略部隊忠誠履行神聖使命的承諾。
2009年4月23日,青島某海域。慶祝人民海軍60華誕海上大閱兵場面壯觀:百舸爭流,兩艘鋼鐵巨鯨穩穩把住頭陣,氣勢磅礡地駛過檢閱艦……這是我國戰略導彈核潛艇首次公開亮相。
上世紀50年代,為打破世界軍事強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維護國家獨立、自主、安全、尊嚴,繼「兩彈一星」之後,開國領袖毛澤東發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號召,我國核潛艇事業破浪起航。1970年12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42年來,它們勇闖驚濤駭浪、建功深海大洋,為維護國家主權、發展利益,維護海洋和平,作出了突出貢獻。
「特殊的武器裝備,特殊的使命任務,注定了我們必須把聽黨指揮作為最高政治要求。上至將軍,下到列兵,都需要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戰略意識,政治上絕對忠誠可靠,黨和人民才能放心地把核潛艇這種戰略武器交給你!」基地政委厲延明告訴記者。
核潛艇常常作為孤身前出的「殺手鑭」,是國家的重要戰略力量。任務之中,交鋒之時,是上浮還是下潛?是前出還是後撤?核潛艇駛向何方,打向哪裡,必須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指揮。
一次,被中央軍委授予「水下先鋒艇」榮譽稱號的某核潛艇奉命遠赴深海大洋,執行重要任務。其間,突遇緊迫局面。而上級的命令簡短,只有12個字。危急關頭,由海上指揮員袁譽柏、艇長董震、艇政委梁桂林等組成的臨時黨委嚴格執行上級命令,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出色完成了任務,受到中央軍委表揚。
「艇行深海不迷航,靠的是平時打下的堅實思想根基。」基地司令員高峰底氣十足地說道。從當兵之初,基地就把聽黨指揮落實到每個艇員。「艇由我操縱,我聽黨指揮」的思想根基從未動搖。
使命與忠誠,每時每刻都是考驗——
基地總工程師姚青生,在天津大學攻讀碩士,又被學校推薦直接攻讀博士時,收到「速回部隊執行任務」的電報,當天他就義無反顧打起背包返回部隊。
有一次,水下裝備試驗,核潛艇上一個蒸汽調壓閥失靈,整個艙室瞬間瀰漫著滾燙的蒸汽。某艇員隊政委趙忠生第一時間衝到現場。「需要犧牲算我一個!」
在黨委和廣大黨員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激勵下,核潛艇官兵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重大任務。
1985年,以90晝夜長航的輝煌壯舉,創造世界核潛艇長航時間新紀錄;1988年9月,水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使我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能力的國家,標誌著我軍海基戰略防禦力量初步形成。
水下先鋒——變革與跨越的追求
那年,從海軍常規潛艇和護衛艦抽調的36名官兵組成中國核潛艇第一批接艇隊員,開始了駕馭核潛艇的艱難探索。面對核物理、高等數學、流體力學等30多門學科和上萬台套設備,他們不分晝夜地學業務,艱苦卓絕地刻苦練,逐漸摸索出了門道,全部通過專家的筆試、口試和實操考核。36名官兵被譽為挺立於駕馭中國核潛艇之巔的「36棵青松」。
從那時起,努力成為水下先鋒,就是基地官兵不變的追求。
隨著第一代核潛艇艇員的誕生,核潛艇部隊建設穩步走向快速發展的道路。應該如何安排訓練,訓練內容怎樣設置,訓練成績如何評定?結合常規潛艇訓練大綱,基地官兵總結核潛艇訓練經驗,為核潛艇量身定做了第一本訓練大綱,這個大綱成為我國第一部核潛艇操縱規範性文件。
現代海戰瞬息萬變,未來戰場誰主沉浮?新軍事變革的浪潮撲面而來,打贏信息化條件下海上局部戰爭成為時代課題。核潛艇部隊在未來戰爭中扮演什麼角色,平時訓練應把握哪些重點?基地黨委一切建設和工作都圍繞著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向科學訓練要戰鬥力,精練技能、巧練戰法、歷練謀略,不斷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威懾和實戰能力。
為使軍事變革的新觀念深入每位官兵的心田,基地黨委「一班人」以身作則,每有專家教授到基地,有從外面學習的幹部回來,「一班人」都要去虛心請教,並經常向基地官兵談自己的學習體會。近年來,他們率先探索了「以戰帶訓、以訓待戰」的訓練機制;率先作為戰備值班艇實施延長魚雷儲存突破性嘗試,率先成功實施水下多雷齊射等。基地官兵創造的中國核潛艇20多項首次和第一將永載史冊。
基地自籌資金建成的模擬訓練中心集3D虛擬教學模擬系統、水下信息對抗訓練系統、核動力模擬訓練系統等先進訓練設備於一體。官兵不用出海,就能進行「斗室駕巨鯨、鼠標點狼煙、熒屏射戰雷」的港岸訓練。
「氣球再漂亮、再結實,哪一個部位有一個針眼,整個就完蛋。」在基地,「氣球定律」官兵耳熟能詳。圍繞克服那個「針眼」,官兵們在訓練場上千方百計尋找「我哪裡不行」,人人達到了隨時「盲操」的程度,一大批「系統通」「潛構通」「排故通」脫穎而出。
當前,基地湧現出優秀指揮員群體、大學生軍官群體、機電官兵群體和優秀士官群體四大人才群體,基地還擁有全軍第一個設在師級作戰部隊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基地向兄弟部隊輸送了一批批核潛艇「種子」人才。
深海雷霆——奉獻與光榮的樂章
眾所周知,核潛艇的戰鬥力在於它的隱蔽性:對手不知道你在哪裡,才會感到莫名的恐懼。
「潛得再深一點,隱蔽再好一點。」那年4月,核潛艇在某海域向極限深潛發出了挑戰。100米、200米……潛艇越潛越深,艙壁不時發出響聲。「一根支撐深度計的角鋼隨著潛艇下潛而逐漸變形。」參加深潛的老艇員、基地原副政委孫承勤回憶起當時情景,仍心有餘悸。但是,官兵們並沒有退卻,每個人都在各自戰位上鎮定操作,控制潛艇平穩地向深海下潛。12時10分52秒,深度計指針指到極限深度,標誌著中國潛艇史上深潛新紀錄誕生了!
官兵駕馭戰艇,長時間在深海大洋中時而水下潛航,時而快速機動,時而隱蔽出擊……漫漫水下「長征」路,一次次挑戰生理極限,一次次探路深海龍宮,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務。
「莫說完成任務,就是在艇裡待住就是奉獻。」這是記者下艇的直接感受:整日沒有陽光、不斷循環使用的艙室空氣;部分艙室高溫、高濕、高噪音,每分每秒都在考驗著官兵。
「這才是真正的同呼吸共命運,同舟共濟。」面對艱苦環境,官兵以樂觀的態度對待。
然而,他們的奉獻遠不止此。
「過去只知道丈夫在潛艇上工作,具體幹什麼、到底多危險,他從來不告訴我。」一位士官的妻子,直到隨軍來到部隊,才略知丈夫工作的風險性。
艙段分隊長劉蘭生是位參加過90晝夜長航的老艇員,曾多次下大洋,在大洋深處航行時間累計超過幾百個晝夜,但其間他先後失去了父、母、兄、姐等5位親人,他卻一次也未能回去作最後的訣別……
「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基地官兵對歌詞理解得尤為深刻。42年來,他們在大海深處馭鯨蹈海百萬海裡,水下先鋒艇先後兩次榮立二等功,4次榮立三等功,先後兩次被總政表彰為「全軍先進基層黨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