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涉及資源方面的消息,讓香港人心裡很煩,例如內地人到港搶購奶粉導致斷貨;內地富豪到港買豪宅炒高樓價;內地孕婦赴港生子以致本地媽媽沒有床位……最近,香港在討論長遠房屋策略時,還出現了一種聲音——政府應減少內地新來港人士的數目,以確保社會資源足以應付房屋用地的需求。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日前在出席「2013年新港人愛心家庭選舉」頒獎活動上回應說,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是香港大家庭成員的一分子,為香港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新香港人在變
內地居民赴港定居,成為新香港人。開埠百年,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全球矚目的「東方明珠」,大量的人口及人才來自外來移民。現今香港的永久居民中,大部分都是過去數十年由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後裔。「歷史上,香港社會對移民一直持歡迎態度。」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楊志強指出,香港是移民社會,可以說,不同時期不斷進入香港的這些「新香港人」,正是推動香港發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內地居民到香港定居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赴港讀書和工作,以及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赴港定居;第二種則是港人的內地配偶、子女或長者,可持《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到港居住,單程證每日有150個配額。
香港回歸以來,背靠內地的優勢日益顯現,新港人與香港社會各階層的交流融合愈發深入。然而,有關內地新移民的爭論卻沒有停息。
內地新移民的構成其實已發生了變化。如林鄭月娥所言,新來港人士的學歷在過去10年整體有所上升,有14%是大專或以上學歷,他們大部分是自食其力,不依賴社會援助。他們中的佼佼者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融入香港社會的新精英。可是,在香港社會,卻又悄然出現了一種看法——在他們看來,內地人的確不再是受人嘲笑的「阿燦」(土氣寒酸),但卻成了讓人心生恐懼的「蝗蟲」。
香港人怕什麼?
在看待新移民的問題上,香港人究竟在擔心什麼?
有香港媒體採訪了一些香港市民,他們認為新移民侵佔了港人的社會資源,包括房屋、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以及工作機會等。對此,有香港媒體發表評論稱,這一小部分人的看法,與潛意識裡殘留下來的對早期新移民的不好印象有關。比方說,早期來港的內地新移民中,「內地新娘」是一個很大比例的群體。受到教育程度及當時政策的限制,她們中不少沒有工作,要靠綜援生活,處處顯得與香港精神相悖離。因此,早期的新移民形象往往與社會包袱、資源侵佔者等聯繫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內地精英來到香港書寫人生傳奇,他們為何依然是爭議所在呢?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周保松看來,這與港人身份的焦慮感不無關係。香港地位悄然變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被上海追趕,一個自嘲的新名詞「港燦」開始在香港年輕人之間流傳……「但是,無論如何,全面與內地切割的主張在香港是幾乎沒有市場的偏執言論。在討論內地新移民可能會搶佔資源的同時,如何留住自由行內地遊客、如何到內地尋找發展機會,同時也成為了近期香港熱議的話題。」
正確看待差異
差異的存在,也是出現新香港人爭議的客觀因素。但認識和化解差異需要時間和智慧。比如之前發生的「吃麵事件」。香港明文規定地鐵內不能吃東西,內地遊客不知情,外來的小妹妹在地鐵上吃麵,導致吃麵與看吃麵的惡言升級,最後升級為兩地的網絡對罵。
早在2007年,時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曾在施政報告中呼籲港人要做一個「新香港人」,擺脫「小島」心態,站在整個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問題。
香港新移民究竟有沒有對香港社會造成那麼大的衝擊?換個心態,也許就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林鄭月娥就指出,少數人認為,因為香港房屋用地不足,所以就提出減少內地來港人數。可事實上,近年香港的出生率偏低,內地新移民也是香港人口增長的重要來源,為補充香港的勞動力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融入香港社會的過程中,內地新移民也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難題,包括語言、生活習慣、社交文化等細節問題。每年的「新港人愛心家庭選舉」活動,都有動人故事。今年獲獎的有:來自草根階層、身兼兩職同時又照顧患病丈夫,但仍然與兩個女兒參與義工服務的媽媽;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患病單親爸爸……「我們應正面考慮如何協助新來港人士盡展所長,促進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而非將港人的家屬拒之門外。」林鄭月娥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