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方法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1-1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11月9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人民日報8日起就全面深化改革刊登系列述評。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改革要「上下呼應」,摸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結合;「點面協調」,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變穩平衡」,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結合。

相關文章指出,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涵蓋政府職能轉變、市場體系建設、金融體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涉及國家企業居民之間、中央地方之間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這些都是「硬骨頭」。

文章說,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會、更清新的空氣,就是改革要觸及的「穴位」。

統籌協調,上下呼應闖險灘(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篇)

改革無坦途,路該怎麼走?

35年改革實踐,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高超的智慧不斷探索改革路徑,積累了寶貴歷史經驗,創造了推進中國改革大業的方法論。

方法正確,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調研時指出:「必須從紛繁複雜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特別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這是對改革經驗的寶貴總結,對改革方法的科學概括。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把握改革規律,為改革再次謀篇佈局。

「上」與「下」的呼應——

摸石過河與頂層設計結合

今年10月底,一項新舉措牽動人心——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在全國推進。

此前,按照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總體改革思路,北京中關村、上海浦東、廣東等地先後試水企業登記制度創新,「寬進嚴管」引發企業註冊熱潮。

它是頂層設計與「摸石過河」相結合的成果之一。從發軔於安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到萌芽於深圳小漁村的特區開放,35年來許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創新,再由國家指導支持,最後在全國推廣普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良性互動,折射「中國智慧」。

改革是複雜的系統工程。當改革打響攻堅戰,迫切需要把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結合起來,在摸石過河中把握規律,在統籌規劃中推進改革。

強調頂層設計,是改革的大局觀。

趟深水,過險灘,「導航儀」不可或缺。有科學的頂層設計,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徑;有明晰的系統謀劃,才有紮實的改革措施。

我們面對著這樣的現實:表層麻煩解決了,深層問題凸顯了;顯性癥結化解了,隱性風險浮現了解決;發展水平高了,訴求也更龐雜了。新舊矛盾糾結,利益藩籬交錯。缺乏頂層設計,改革難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僅要頂層設計,還要頂層推動,全面改革拒絕碎片化。

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涵蓋政府職能轉變、市場體系建設、金融體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涉及國家企業居民之間、中央地方之間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啃掉這些「硬骨頭」,非一個地方或一個領域能夠單打獨挑,必須從頂層謀篇佈局。

十八大報告提出「完善體制改革協調機制」,今年9月,35個成員單位組成的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直接受國務院領導,超越條塊利益的頂層設計有了更具體的依托。

尊重基層首創,是改革的群眾觀。

不久前,一份《關於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在上海出台,給不少人帶來觀念的震撼。因為它不僅獎勵改革創新者,更強調對「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創新失敗者」實行「免責」,允許試錯,寬容失敗。

億萬人民是改革主體。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就要集思廣益,鼓勵先行先試,讓群眾探索實踐的涓涓細流,匯聚為推動改革的滾滾熱潮。越是牽涉面廣、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難度越大。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讓每一份改革方案集民智、順民意,才會破解千難萬難。

「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十八大以來,上與下的呼應,最大程度聚合著改革正能量,激發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

「點」與「面」的協調——

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

9月29日,中國境內首個自貿區在浦東揭牌。這塊28.78平方公里的「試驗田」,要做的文章並不止於「自由貿易」,還涉及外資、財稅、物流、政府行政管理等諸多領域的改革探索。

「不是栽盆景,而是種苗圃」。在自貿區的框架設計中,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思路清晰可見。

改革從一開始就非簡單的修修補補。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佈局,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把握好點與面的辯證法。

全面,意味著不能單兵突進。

改革不斷深入,各領域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

推進新型城鎮化,戶籍屏障不拆除、公共服務不均等、福利溝壑不填平,農民如何變市民?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存貸利差縮小、競爭加劇,金融風險如何防控?資源要素價格改革,企業成本上升,經營困難如何應對?完善社保制度,必然加大財政收支壓力,財稅體制如何與此相適應?

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必須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全面,並不代表遍撒胡椒面。

深化改革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選擇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為突破口,以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改革大局尤為關鍵。

矛盾有主次。抓准主要矛盾,「小切口」能解決「大問題」。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這一「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或下放,推動政府「自我革命」;「營改增」漸次鋪開,對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稅關係形成倒逼……牽住牛鼻子,可以「一子落而滿盤活」。

訴求有緩急。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會、更清新的空氣……群眾關注度高、反映強烈的問題,就是改革要觸及的「穴位」。在這些緊要處發力,改到痛處,改得徹底,既是改革的題中之義,也能凝聚社會共識、提振改革信心。

沒有整體推進,改革會顧此失彼;不搞重點突破,改革會節奏迷亂。

眼前和長遠相統籌,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漸進和突破相銜接,把握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展示了我們黨從容駕駛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與能力。

「變」與「穩」的平衡——

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結合

改革既要謀變,也要求穩。

35年的改革沒有採取激進式休克療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採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漸進辦法,避免社會震動過大,較好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改革是動力,停不得;發展是目的,慢不得;穩定是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發展穩定彼此交融的態勢日益明顯,相互作用的趨向更加突出,必須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確保全面改革順利進發。

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膽子大,才能啃動「硬骨頭」。全面深化改革處於經濟轉型的新階段,面臨多元多變的新環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歡喜的「帕累托改進」,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氣闖關奪隘,不失時機地大膽開拓。改革越前進,發展就越有底氣,抗風險能力越強,越能獲得積極的社會穩定。如果因為局部利益和短期風險而顧盼猶疑,就可能前功盡棄。

步子穩,才能掌好「方向盤」。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關係調整,無論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還是在利益預期上作調整,都應科學權衡。推進存量利益的優化,更要穩妥謹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設計和推行,必須統籌各方利益關係,最大限度減少阻力,消解隱患,使改革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外圍到核心、從增量到存量循序推進。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

今年,改革新政密集出台,項項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營改增」為企業減輕上千億元稅負,20多個省份出台大病保險實施方案,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用於專項治污,涉農資金整合拉開序幕,制約民間投資的「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加快打破……

改革的唯一價值,是為人民而改革;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人民而發展。如果改革紅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發展成果無法惠及最廣大群眾,改革會失去動力,發展將沒有意義,穩定的環境就難以保證,建設和諧社會就離開了民意根基。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

從利益格局的調整,到體制機制的創新;從各方訴求的平衡,到發展方式的轉型……挑戰前所未有,改革穩中求進。有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指引,有體現人民意志的改革佈局,有凝聚各方智慧的改革方法,中國式的改革道路越走越寬廣。

市場取向,效率公平為百姓(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篇)

《 人民日報》( 2013年11月10日01 版)

改革用什麼改變了中國?

從短缺到充裕,從溫飽到小康,從封閉到開放,從僵化到活躍,改革用市場魔棒激活當代中國,煥發蓬勃生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中國發展的活力之源,中國改革的不變方向。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高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旗幟,市場化改革再揚風帆。

市場化改革是活力之源

回望來路,才知道中國的改革已走出多遠。

35年改革歷程,就是從傳統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程。

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配置。市場經濟借助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槓桿,把有限的人、財、物以最優化的方式分配到社會生產各個領域,快速滿足千姿百態的需求,實現效率提高和財富增進。

改革從市場起步,中國需要市場經濟。

35年前,改革起步,國門打開,「市場經濟」第一次進入我們黨的視野。鄧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從十二大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十三大的「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市場取向輪廓逐漸清晰。

21年前,十四大將「市場經濟」第一次寫上社會主義旗幟,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更加明確。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奠定我國新的基本經濟制度框架,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有了新飛躍;

11年前,十六大宣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1年前,十八大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實踐,深化了我們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市場的作用,增強了我們銳意推進改革的自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黨中央領導下,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實現體制創新和理論創新,向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出堅定步伐。

35年來,市場化改革披荊斬棘,一路開枝散葉,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徹底改寫中華民族的命運,成為活力之源、變化之源、發展之源。「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優勢基因組合,顯示出巨大的制度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核心是理順「兩隻手」的關係

市場化改革千頭萬緒,但核心是理順「兩隻手」的關係,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看不見的手」要充分施展——

經歷了多年爭論,人們終於明白,任何計劃與行政干預,都不可能比市場這台「超級計算機」更高明。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央沒有出台大規模刺激計劃,而是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面對所謂銀行「錢荒」,沒有降准、降息一味「放水」,而是在適度提供流動性的同時,讓利率槓桿調節資金需求;面對實體經濟發展困難,不是急於輸血,而是放寬准入門檻、降低創業台階,使民營銀行好夢成真,「零成本」註冊遍地開花。

「看得見的手」要真正有效——

市場一旦失靈,政府就要出手:「一袋奶粉」曾讓千家萬戶頭疼。今年,「奶粉進藥店」,最嚴監管重塑國產品牌公信力;「6家奶企罰款6.7億」,最大反壟斷罰單逼出奶粉降價潮。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在市場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隨意而為,但也不能無所作為。從「划槳」變「掌舵」,從「全能」變「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擔當,把該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實將職能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當好「守夜人」。

用好「兩隻手」,呼喚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歸位、缺位的到位、錯位的正位。十八大以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刀闊斧,展現了壯士斷腕的勇氣。

更好地兼顧效率與公平

「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改革開放初期,「效率就是生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人們的追求。今天,「財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慮」卻越來越多,人們對公平正義呼聲強烈。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和內在要求。種種不公平社會現象,並不是市場取向改革的必然結果,而是由於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就要在改革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勢,消除不完善因素,尋求改革的「最大公約數」,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避免「權難制衡,利難共享,人難出頭」。

要促進權利公平。通過戶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彌合「城鄉二元鴻溝」,保障每個社會成員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別讓一紙戶口簿擋住農村人口的平等養老和醫療、擋住農家子弟的平等教育和高考、擋住農民工的平等勞動和報酬。

要促進機會公平。打破行業壟斷、降低准入門檻、簡化行政審批,讓不同類型的經營者平等參與、同台競技。

要促進規則公平。在一些地方和領域,很多人寧信「潛規則」、不信「顯規則」,「不找熟人不安心、不送紅包難放心、不走關係總擔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健全法律體系,用法治處理經濟生活中的一切事務,各種利益主體才能公平競爭,釋放創造潛能。

更好地兼顧效率與公平,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的作用。政府既要跟上市場節拍,又須守護公平正義,每一次改革都應考量:是不是「保障大多數人切身利益,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同時,「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讓社會力量成為維護公平正義的「調節器」。

今年,一項項促公平、惠民生的舉措接連亮相: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九連增」,前三季新開工保障房620萬套,600萬戶小微企業享受與個體工商戶同樣的稅負,提高城鄉低保標準,金融和鐵路等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國務院決定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

向市場經濟要效率,向社會主義要公平。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提升效率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正義,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

時間緊迫,距離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只有短短7年:任務繁重,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需攻堅克難。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今年以來,改革繼續朝著市場化方向闊步前行:

國務院多個機構調整撤並、取消和下放3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營改增試點在全國推開、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降低公司註冊資本登記門檻、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

市場化改革越往前走,觸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複雜,遇到的難題也越大。目前,影響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場化改革面臨新挑戰。破解前進中的舊痼新疾,進一步激發全社會活力和創造力,亟須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更加尊重市場規律,衝破利益固化藩籬,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巨輪駛入更遼闊的海域。

人們對下一步市場化改革寄予熱望: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差距;啟動新一輪國企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土地、戶籍、社保制度等改革要破題,促進新型城鎮化;財稅、金融、投融資改革要大力推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加快形成;市場要在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和加強公共服務……

改革無止境,方向不動搖。

十八屆三中全會繼往開來,市場化改革站上新起點。沿著這個方向挺進,我們堅定不移,壯志滿懷。

改革開放,永續發展激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變化篇)

《 人民日報》( 2013年11月09日02 版)

今天,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聚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注中國未來的改革方向。

35年,改革開放大潮奔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今天,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將全力打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第二季」。

在這個重要的時刻,傾聽中國前進的足音,我們更加清醒,更加堅定。

中國實力

從貧困到小康,從短缺到豐裕,從封閉到開放,中國距離民族復興的夢想越來越近

如今,無論你身處何地,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國發展的強勁脈動。

世界舞台,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

金秋十月,印尼巴厘島的APEC峰會,中國代表團新聞中心大廳內人頭攢動,許多外國記者前來詢問日程,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漢語提問。墨西哥海濱小城的G20峰會,「中國態度」影響世界經濟走向。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常態。中國企業、中國遊客,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中國份量越來越重了。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慨歎,「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

應對挑戰,中國能力越來越強。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看不見的手」潛移默化,「看得見的手」精心調控,讓風景這邊獨好。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明顯,黨中央保持定力、穩定政策,堅定推動改革,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長7.8%,結構調整也呈現積極變化。

迎戰非典、抗震救災,依托應急管理體系,應對更加有效有序,社會心態也更加成熟理性;一系列「頂層設計」,為恢復重建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快速發展,開放的中國更加自信。

當年,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走在北京大街上,曾引來了無數中國人的圍觀。可如今,獨具中國特色的絲綢、中國紅成為世界時裝周上的重要元素。加入WTO,中國加速融入世界。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從三峽工程到青藏鐵路,從「神舟」飛天、「蛟龍」探海到首艘航母「遼寧艦」交付,中國人從未如此底氣十足。

這背後,源於中國實力。

——經濟從「瀕臨崩潰」走向「世界引擎」。35年,中國經濟總量增長142倍,全球排名躍居第二,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如今,中國不到3天創造的財富,就超過1978年全年。

——生活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近十年,中國農村的脫貧人數,相當於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數量。城鄉收入大幅增長,出行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多彩。

——社會保障從低水平到制度全覆蓋。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灑向民生領域,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織就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對外開放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參與更深: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186倍,2012年出口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連續七年世界第一;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大: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

從貧困到小康,從短缺到豐裕,從封閉到開放,13億中國人意氣風發地融入文明現代的新生活,我們離民族復興的夢想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

中國活力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深度融合,人的積極性大迸發,社會生產力大解放

中國實力的背後,是改革開放釋放的巨大活力。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調研時的鏗鏘話語,既是對歷史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未來的鮮明宣示。

回首35年改革路,一個個鏡頭躍然眼前:

第一個實行包產到戶的小崗村,當年為求個活路甘冒坐牢風險。如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到處湧現,億萬農民快步融入國家現代化進程。

第一個個體工商戶章華妹,當年曾為賣點紐扣提心吊膽。如今,民營經濟已佔據中國經濟版圖的半壁江山。

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當年為「4分錢獎金」驚動了中南海。如今,上海自貿區,借鑒國際通行規則,試行「負面清單」模式,形成敢闖敢試的寬鬆氛圍。

……

這是思想活力競相迸發的35年。

衝破精神枷鎖,長期被壓抑的積極性迸發出來。打破「大鍋飯」、「鐵飯碗」,曾經被固定在土地、車間、單位的人們,現在可以自由流動,自主擇業、就業、創業。一個個追求美好生活的個體匯聚成推動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

這是市場活力激情四射的35年。

掙脫體制羈絆,長期被束縛的社會生產力解放出來。從過去公有經濟一花獨放,到如今多種經濟主體百花盛開,經濟細胞更有活力;從過去一塊肥皂、一盒火柴都由國家定價,到如今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都是市場定價,各種要素活躍起來,僵化的計劃體制已經被市場配置資源取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越走越寬。

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活力!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持市場取向,瞄準「難啃的硬骨頭」,一系列「破冰」之舉加大了「放活」力度:

更大規模放權。簡政放權,是新一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政府正從「全能」變為「有限」,從「管制型」變為「服務型」。

更多行業「鬆綁」。給民企鬆綁,涉及國計民生的多個領域放寬市場准入,給小微企業減稅,推進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加速打破民間投資「玻璃門」。

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啟動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歐洲國家瑞士和冰島簽署了自貿協定,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在更大範圍、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今天,改革正從單項突破到綜合配套,從經濟領域向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推進。中國,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充滿朝氣和活力!

中國動力

經濟發展引擎正在換擋,加快轉型升級,建設生態文明

35年改革創造中國奇跡,也伴生日益突出的問題:人們普遍富裕了,但貧富差距拉大了;經濟高速發展了,但資源、環境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眼睛盯著GDP多了,社會建設落後了,還有產能過剩、霧霾圍城、食品安全事件、腐敗嚴重……「發展起來的問題一點不比不發展時少」。

改革,一直在前進中不斷反思、不斷突破。面對成長的煩惱、發展中的問題,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十八大的召開,讓中國的改革開放站上新的高點。

隨著改革步步深入,中國發展的動力機制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面對產能過剩,加快轉型升級。發展更注重持續的「動力源」,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和長遠後勁。「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論英雄」,不少地方主動調低增速目標,為轉方式、調結構留出更大空間。今年以來,宏觀調控嚴控「兩高」行業,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

推進結構調整,加快釋放內需潛力。今年上半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7.5個百分點,其中消費拉動3.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7%,這說明增長動力正加速切換。

人口紅利衰減,加快創新驅動。一系列主動調控的決策舉措,不斷釋放創新動力,「寬帶中國」戰略上路,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45.3%。北京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11家科技企業,中國超過美國成為跨國公司研發目的地首選國,「人口紅利」正在轉變為「人才紅利」。

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加快建設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最終目標是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今年以來,國務院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用於專項治污。

「開弓沒有回頭箭」。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痛下決心打破體制機制藩籬,才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正如外媒感歎的,中國不再僅僅是世界工廠,「中國將成為全球增長的發動機」。

三中全會,歷史抉擇樹航標(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篇)

《 人民日報》( 2013年11月08日01 版)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天開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即將展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從今天起,人民日報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述評」,敬請關注。

又是一次三中全會。

金秋北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引來無數金色暢想。

又是一座歷史豐碑。

關鍵時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再次勾畫宏偉藍圖,推動改革邁出關鍵步伐。

回首35年改革,黨中央已召開了7次三中全會。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全會,每次三中全會,黨中央都站在歷史潮頭,果敢抉擇,科學部署,引領改革闊步前行。

7個三中全會,7座歷史航標。舉世矚目的第八個三中全會,必將樹起中國改革發展航程上的新航標。

改革的航標燈

三中全會總是在關鍵時刻,指引改革的方向

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抉擇,一次三中全會就是一次重要抉擇。

1978年的中國,就站在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

走出文革「十年動亂」,百廢待興。經濟瀕臨崩潰,商品匱乏,百姓生活艱難,世界快速變化。面對此情此景,中國共產黨人偉大覺醒,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斬釘截鐵地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決定,把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改革開放的壯麗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傳統計劃經濟來,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去。

改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壓抑活力,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的改革探索,使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晰。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11月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搭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十年後的2003年召開了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開啟了深化市場化改革的新航程。

又是十年過去,中國再次站在了一個歷史新起點。

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世界第十」,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從「瀕臨崩潰」變為「世界引擎」。但是,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經降低,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哪裡?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腐敗嚴重等社會矛盾壓力日增。中國能不能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10月的上海外高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服務大廳,一派熱鬧景象:20多個服務窗口前人頭攢動,前來咨詢和註冊的長隊一直排到樓外。掛牌剛一個月,自貿區就新增234家企業,外資新設企業的平均註冊資本是去年同期的7倍。建立自貿區這項大膽的改革給上海經濟帶來了新活力。

經濟迫切需要增強發展後勁,社會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人民迫切需要公平正義。這些都離不開深化改革。改革正從面對具體的經濟問題轉向面對相互交織的經濟社會矛盾,改革正從經濟體制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全面進發。

改革越是攻堅克難越需要勇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所說:「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開創發展新局面,就必須實現改革新突破。」

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再次果敢抉擇,指引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加油站

三中全會總是集中人民的意志,為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改革是億萬人民的堅強意志,一次全會就是一次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

那是一個為人熟知的故事:35年前一個冬天的夜晚,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偷偷在一份契約上按下了手印,「寧願坐牢殺頭,也要分田到戶搞包干」。這是每到秋收就被迫出門要飯的小崗村農民的悲壯之舉,也是廣大農民有糧吃、有錢花的樸素願望。

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國有骨幹企業的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呼籲:請給我們鬆綁。這是國有企業擺脫僵化體制束縛的大聲呼喚,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解放生產力的迫切要求。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社會進步的追求,是改革的根本動力。民有所呼,黨有所應。每一次三中全會都順應民意,為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小崗村農民的呼聲得到了回應。十一屆三中全會讓改革首先在農村開花結果,廣大農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1998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部署加快農村改革。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再一次對深化農村改革做出決定。改革惠及億萬農民,希望的田野生機勃勃,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斑斕。

福建廠長們的呼聲得到了回應。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揭開了城市經濟和企業改革的大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企業活力煥發,民營企業茁壯成長。

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為尊重人民意願、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改革才得以穩步推進。

「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一點不比不發展時少」,改革帶來成就也帶來了更多的期盼。最近,人民網關於「改革心聲」的大型調查,表明人們對新一輪改革最為關切的是: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人們期待經濟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社會更加公平。

人民的新期待就是改革的新目標。十八大以來,多項重點領域改革有序推進。匯聚更多民意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更多地回應人民的呼聲。

改革的百寶箱

三中全會總是駕馭複雜局面,科學組織改革

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一次三中全會就是一次領導改革能力的提升。

價格闖關是改革史上第一次遇到的重大挑戰。1988年,為了革除價格雙軌制帶來的弊端,中央準備一舉放開絕大多數商品價格,由市場調節。消息傳出,各地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搶購風潮,當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飆升到20%以上。這年9月召開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果斷決定,把今後兩年改革和建設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上來,黨中央第一次提出了改善宏觀調控以及綜合改革的理念,這成為此後推進改革發展的兩項基本方法。

改革是一場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單兵突進。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精心組織,黨中央在駕馭複雜局面中展示大智大勇。

歷次三中全會在部署改革任務時,都要部署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用科學的方法推進改革。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結合,重點突破與統籌協調結合,尊重群眾創造與頂層設計結合……一系列科學方法的運用,保證了改革有序推進。

改革進入深水區,渡過深水區,需要方向,更需要方法。

「黃金發展」和「矛盾凸顯」相伴,「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對沖,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博弈。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這樣描述今天改革所面臨的複雜局面。無疑,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又一次考驗領導改革的能力和智慧。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要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稿已經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了意見,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今年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密集到基層調研,瞭解民情,問計於民。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總結改革經驗,匯聚各方智慧,決定將成為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35年風雨兼程,35年挑戰接踵。一次次穿過風雨,一次次越過挑戰,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以更大的勇氣、更高超的智慧,續寫改革新篇章。

改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策劃
      責任編輯:
人民日報:恆大沒白瞎習大大期待      [2013-11-11]
黨報:恆大沒白瞎習主席的期待      [2013-11-10]
人民日報:全民醫保已基本實現      [2013-11-08]
人民日報系列述評:全面深化改革      [2013-11-08]
人民日報:中國仁至義盡 日本必虧      [2013-11-02]
三中全會將審議《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3-10-29]
中國首支核潛艇部隊曾創造90晝夜長航世界紀錄      [2013-10-28]
人民日報新聞聯播頭條報核艇部隊      [2013-10-28]
俞正聲稱三中全會將全面深化改革      [2013-10-26]
人民日報:美國欠全世界一個道歉      [201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