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用生動感人的故事打動歐洲,用歐洲人熟悉的典故詮釋理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洲之行的四場精彩演講給歐洲、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成為國際媒體爭先報道的焦點。
據新華網報道,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引用拿破侖的「睡獅」名言,但轉而指出中國是一頭「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在柏林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他引用歌德名篇《浮士德》,指出中國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習近平引用雨果名言「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來說明如何對待不同文明;在比利時布魯日的歐洲學院,他用布魯日的「橋」含義比喻其歐洲之行就是「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法新社報道說,習近平「頻頻引用著名詩人和作家的名句,凸顯中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多樣性」。
聽習近平主席的演講,人們感到總有一種力量在觸動心靈——或是感人的故事,或是醇厚的人文情懷,或是深邃的思想,或是高瞻遠矚的目光,猶如歐洲綿綿的春雨,潤物無聲。
一個個感人故事令人難忘,訴說中歐友誼之誠、之深:在法國,他談到抗日戰爭時冒著生命危險開闢自行車「駝峰航線」的法國醫生貝熙葉,談到汶川大地震中守護中國小女孩的法國軍醫烏埃爾,還祝剛剛擔任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主教練的阿蘭·佩蘭「好運」。在德國,他懷念南京大屠殺「拉貝日記」的主角拉貝,稱「中國人民紀念拉貝,是因為他對生命有大愛、對和平有追求」,他還提及新世紀初葉來到山東棗莊無私授藝和助學的德國葡萄專家諾博和漢斯……
一個個歷史典故和文學引語信手拈來,細說文明交流互鑒之廣、之博:他講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絲綢之路和《馬可·波羅遊記》,說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他談讀蒙田、拉封丹、莫裡哀、司湯達、巴爾扎克、歌德、席勒、海涅等的文學巨著和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哲學辯論,稱「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加深了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
一個個名言警句被旁徵博引,闡述中國的發展道路、外交理念與國際戰略。他引用德國諺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講述中歐交往之重要,用德國前總理勃蘭特的名言「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來詮釋和平發展道路,用「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來強調中國夢與法國夢、歐洲夢的交匯對接……難怪,德國N-TV電視台報道稱,習近平主席引用大量引言、警句和典故表明中國呼喚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永不稱霸。
用魅力打動人,用思想感化人,用哲理說服人——習近平主席這四場演講向歐洲、向全世界闡述了中國的歷史觀、發展觀、歐洲觀和世界觀,其清新自信的外交風格讓歐洲、讓世界津津樂道,有外媒稱之為「一場對歐洲人民成功的公關活動」。美國《華爾街日報》稱習近平「言辭豪邁」地表達了他對外交政策的看法,德國《每日鏡報》稱習近平「生動的演講」努力消除人們對中國崛起的擔憂,歐洲應當陪伴一個強大的中國前行。
在歷史的長河裡,讓人們為之感動的往往是那些精彩的瞬間。而在中國與歐洲的外交新篇之中,習近平主席的演講必然是濃墨重彩、被廣為銘記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