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麗江于湧:木石結奇緣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4-15]    我要評論
             

于湧說:木頭和石頭是自己思想的記錄者和見證者,是傾聽者,也是守望者。

【文匯網訊】(王法、潘宏義撰文,和向紅供圖)

麗江石緣起

金沙江從發源地及流經的地方,攜帶著大量的石頭一路南流,到了麗江,江流逆轉,水流平緩下來,各種石頭就慢慢沉積在這裡,在流水與雨水的沖刷下,裸露出來。這些石頭不僅來源不同,帶有各種地域的地質變遷和礦脈,是研究地質變遷的重要途徑,像是金沙江賜予麗江最樸實而神秘的禮物,靜靜地留下來,等待著被人們去發現……「麗江石」,正是由此而來。雖然各種石頭質地不同,種類豐富,有砂岩、頁岩、沉積岩……甚至在金沙江裡,有人還揀到了隕石、祁連玉等,它們都是金沙江留給麗江的恩賜。

一塊頑石,一枝枯籐,一截朽木,以至一套舊式桌椅,一方無名花窗,一副在整個麗江隨處可見的曬糧架,或年代不明的匾額、對聯,甚至「麗江雅集」整整一座土坯牆小院,都是他藝術創作的素材。2013年10月24日,麗江古城台灣籍造型藝術家于湧作品《寶島台灣》由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于湧獲得人民大會堂管理局頒發的第83號收藏證書。消息傳出,于湧與「麗江石」引起國內外眾多媒體的關注。什麼是「麗江石」? 于湧與「麗江石」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石頭緣

沉默時,他目光冷峻;開懷時,他放聲大笑;談笑間,他思維異常活躍,行雲流水,海闊天空;這就是初見于湧的印象。一談到他的藝術創作,那份專注和認真,那種癡迷的情懷,讓你不由自主就沉浸在他對藝術獨特的見解中了。

于湧瘦高個,留著長髮,祖籍山東,出生於台灣,從小喜歡藝術,自台灣健行工專化學工程科畢業後,他自學石雕藝術,並師從李霖燦、吳平、官大欽等學藝多年。1999年,他帶著李霖燦先生書房的匾額「綠雪齋」來到麗江開茶館,設立了麗江民俗舊器私立博物館,成為媒體關注的「民俗舊器的守護者」、「麗江拾荒者」。

除了收集民俗民間舊器,于湧最迷戀的是麗江豐富的木頭和石頭創作資源。在來麗江之前,由於受到眾多名師的指點和影響,加上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接觸和瞭解到眾多的藝術精品,使他開始學習石雕尤其是微雕藝術的創作。對石頭的情有獨鍾,使他與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創作出大量的石雕藝術作品。

石頭夢

1999年,于湧來到麗江後,發現就在老師李霖燦先生日夜牽掛的玉龍大雪山背後,有大量的石頭資源,為他從事石雕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于湧喜出望外,於是帶上助手,到江邊揀石頭。

金沙江邊炎炎烈日下,他們頂著日頭,經常一揀就是一天。那些沉重的石頭有時兩三個人都無法抬起來,他們不得不請更多的村民抬,或者請馬匹馱到路邊,再僱車拉回去……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石頭堆滿了整個院子。于湧對每一塊都視若珍寶,用水一件件清洗乾淨,又上橄欖油進行保養。「這些原本普通的石頭即使不加雕琢,本身也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那些優美流暢的線條,那些古樸厚重的造型,那些或象形或寫意的紋路,那些意蘊深遠的形象……在于湧的腦海中翻騰著,時時進入他的夢鄉。

石頭記

于湧開始思考,雕刻石頭就是通過改變石頭的形象,重新賦予石頭生命,而面對那麼多本來就很美的石頭,如何改變過去做石雕的習慣有所突破,重塑石頭的生命呢?於是,于湧想到了自己收集的大量民俗舊器,那些古拙的案板,那些破舊的豬槽,那些古老的窗花和農具,那些老木雕上樸素的圖案和線條……這一切和石頭上的紋路和形象交織在一起,在他的內心裡發酵著,靈感之門突然打開了。

他覺得他要創作出一種新的造型藝術,就是把木雕和天然的石頭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實現木與石的互相映襯,互相結合,從而表現新的藝術主題,產生新的藝術魅力。讓石頭和木頭一起產生新的藝術聯想與思考,從而產生新的意義和價值。

解密「麗江石」之創作

于湧的雕刻造型藝術靈感有時來源於石頭上一個細小的紋理,有時來源於古舊的老木雕上的一個圖案,或者就是生活中的一些零星的片段和感悟。就是這些感悟和經驗,成就了于湧的「麗江石」雕刻造型藝術,它們不是傳統雕刻造型的圖案和雕工,而是鮮活而自然地呈現,並且在木頭與石頭的結合中寫意地傳達藝術感悟。

「我的人生裡,只有兩極,沒有中間地帶。我是一隻跋涉在文化歷史沙漠裡的小狗,走在漫無邊際,蒼茫無極的沙漠裡,我渴望綠洲,如果走不到綠洲,我寧肯在沙漠裡死去。」2000年開始,于湧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金沙江雅石與木雕相結合的藝術創作之中,一做就是10年,而對藝術幾近苛求的他,作品產量卻不多,每年創作就六七件。

其中的作品《寶島台灣》創作於2005年,長65厘米、寬53厘米、厚13厘米,由一塊天然金沙江石和精工雕刻而成的木製底座構成,天然石上,台灣的形狀清晰可見,巧奪天工。

作品《生命之源》創意來源於納西族東巴經書的蛋崇拜,東巴經將宇宙最初的天地混沌看作是黑色與白色的混合體,將生命的起源追溯為蛋生。白蛋化育出神靈和人類,黑蛋化育出鬼怪……作品取意為生命之樹上的白蛋化育人類的過程,帶人們去思考生命的起源及意義。

「麗江石」之魅力

去年3月,于湧應邀赴英國參加展覽。6月,獲得麗江市哲學社會科學及重點文藝著作基金資助,公開出版了藝術專著《于湧麗江藝術創作:木石記》,整體展示了他10年的「麗江石」雕刻造型藝術創作。9月以來,他還在北京舉辦「木石記——于湧雕刻造型藝術展」,首次集中展示「麗江雅石」造型藝術,受到媒體和藏家的好評。

在于湧的「麗江石」雕刻造型藝術作品《寶島台灣》被人民大會堂收藏後,有很多人開始去金沙江揀石頭,並紛紛給于湧的作品重新估價。于湧笑言:「在我眼裡,這些作品是我的良師益友,也是金沙江給予我的恩賜,我與它們朝夕相處,心心相印。我從它們那裡汲取藝術養料,在最艱難的時候從它們那裡獲得莫大安慰,感悟藝術與人生,所以它們在我眼裡就是鮮活的、聖潔的、不朽的生命,不是金錢能估算的。」

于湧的「麗江石」雕刻造型藝術並不是孤立的。他把雕刻與立體造型藝術及思想融為一體,木石結合的創作形式和藝術傳達,給觀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心靈體驗。使得一件件作品的形象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更具感染力,使觀眾在深入瞭解作品內容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多重藝術的熏陶,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立體式的藝術體驗。

名家評「湧」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納西族學者白庚勝說:「通過靈與肉的雙重磨礪,于湧實實在在地為納西學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從偏重精神文化向兼重物質文化轉軌。這是對李霖燦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納西學家的學術精神的一種繼承與發展、張揚。」 中央美術學院張世彥教授這樣評價于湧的作品:每一個纖小生命的精緻描寫,灌注了作者于湧畢恭畢敬的虔誠。當人們從三寸頑石上的昆蟲軀殼解讀到滄桑無常的自然,乃至社會,不能不為之感慨有加,而讚佩作者藝術進取中的獨具法眼。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前身)李德利教授撰文評論說:「于湧先生石藝的藝術魅力在於造物中通過飾的方法和手段,駕馭質美的再現,並創造出不同於質美的美,即裝飾美。達到了「質」與「飾」的和諧統一。化頑石為神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英國北安普敦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保羅·密多爾頓對于湧的「麗江石」雕刻造型藝術的評論則把「麗江石」的創作帶入了國際化的視野。他寫到:「于湧先生是一名批判思維實踐者。他將對自然物質的感受與能夠造成影響的藝術創作結合在一起。于湧先生的作品簡單、美學美、令人陶醉。」

      責任編輯:高峰
麗江永勝毛家灣與韶山毛氏同源      [2014-04-16]
麗江半月失火3次 古城防火堪憂      [2014-04-15]
加拿大議員和她的麗江女兒們      [2014-04-14]
霍英東遺願:「有機會,我也想去麗江走走」      [2014-04-10]
麗江束河古鎮火災致10鋪面損毀      [2014-04-06]
麗江束河古鎮6日凌晨突發火災      [2014-04-06]
「嫁給麗江」的知名歌手      [2014-03-19]
布農鈴響滇藏路      [2014-03-19]
直飛麗江的海外遊客越來越多      [2014-03-11]
黃巧靈:多一個「玩在麗江」的理由      [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