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河南63年來最重旱災:村民貸款買車拉水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8-1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2014年7月以來,河南全省持續出現大範圍高溫天氣,全省平均降水量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來降水量最小的年份。尤其是河南省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區,旱情的發展更為嚴重,遭遇了六十三年以來最嚴重的「夏旱」。汝州位於河南中西部,是旱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來看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在這裡的調查。

全村老少齊出動,為得一口「救命」水

當《經濟半小時》記者趕到汝州市陵頭鎮朱溝村時,幾十個水桶已經在送水車旁排成了一條長龍,從老人到小孩全部出動,等待接水。朱溝村交通相對便利,送水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因此大家都挑著扁擔來取水。

記者:村裡有井嗎?

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朱溝村村民:沒有,井都干了。

村民韓能:我已經擔一回了

她叫韓能,今年63歲。老伴身體不好,只能靠她自己來擔水。韓能家裡距離送水車的距離只有幾十米,但是擔著四五十斤的水桶往返,對於63歲的她來說依然十分吃力。韓能告訴記者,這是送水車第三次來到這個村子,從年初乾旱到現在,村裡人只能靠去山下邊的村子買水來度日,一次交一元錢作為抽水的電費。

村民:缺水最起碼有半年了。

韓能:半年。

儘管縣裡通知這些村民,送水車以後會每隔幾天來送一次水,但是韓能依然想在這次多挑上幾擔,剛把桶裡的水倒進水缸裡便立刻又返回送水車前的隊伍裡。直到送水車要開往下一個村子,她才終於撐不住放下了擔子

記者:這也不休息會,直接再擔啊?

韓能:再擔一擔。你坐,我歇歇,謝謝。

記者:擔了幾擔水了?

韓能:擔了三擔了。昨天擔的,今天又擔的。

記者:三擔水夠多長時間?

韓能:三擔水用一天。

在汝州市,並非每一個缺水的村莊都能夠得到縣城裡送來的水。一些村莊由於地處丘陵地區,山路狹窄多彎道,消防車、灑水車等大車難以開到村裡送水,這裡的村民便只能靠自己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張石磙今年63歲,家住汝州市焦村鄉東溝村,和老伴相依為命。除了種地,張石磙還養了20幾頭羊。然而連續幾年的乾旱導致村裡從去年下半年便供水不足,今年2月份以來則完全停水,張石磙只能一直到十幾里遠的地方去拉水。

村民韓能擔水度日

河南省汝州市焦村鄉東溝村村民張石磙:去年有些干,有些沒幹,今年是徹底干了。水從去年有些干,有些沒幹,今年是全部幹完。一般平均都是兩天,過兩天以後就去拉一回水。

今年張石磙種的三畝多地幾乎沒有收成,這些羊成為了他的唯一收入來源。每次拉回來的水一半以上是餵這些羊用,老兩口用的只有兩三桶水。

張石磙:水現在就是一天,就是那桶,一天得三桶水。

從東溝村到取水的劉莊村,來回約30里路。東溝村的這個村小組年輕人都已經外出打工,只剩下幾十位老人和小孩。像張石頭、張石磙這樣的老人不會開農用車,只能依靠牛和架子車,步行取水。張石磙家沒有牛,他要取水還得借用鄰居張石頭老人的牛。

記者:家裡有幾頭牛?

張石頭:一頭,那一頭賣了,沒水賣了。

記者:這頭牛是捨不得賣?

張石頭:這得拉水的。

張石磙:人掌著車子把,牛在前面拉著,都是這樣拉法。

第二天早上6點,天剛亮,張石磙就來到了張石頭家。 兩人一起出發到8公里之外的劉莊村去打水。張石磙告訴記者,往年的這個時候,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地裡忙農活,如今地裡的玉米苗沒有長成,打水成為了他們的首要任務。

張石磙:這離劉莊就是三十里地,一來一回都三十里

路上記者也碰到了取水回來的村民。這位村民告訴記者,連續幾個月都得拉水,讓他不得不專門貸款買了一輛車。

記者:你這去哪打的水?

村民:井水是從鄉政府拉的,十幾里遠,這拉水。為了吃水,沒有水吃,貸款貸8000元錢,買了這車拉水。

記者:剛買的車?

村民:嗯。

村民貸款買的拉水車

走了一個多小時,他們來到了要取水的劉莊村。張石磙告訴記者由於連續半年需要拉水,因此他們也不好意思總到同一家去拉水,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換一戶。

張石磙:有的到了路邊,有熟人親戚了,灌桶水就走了,有人跑這,有人跑那,到處找水。全部在人家這一家拉,都很麻煩。

而此時劉莊村的一位村民已經在等候著他們。車一到,便將準備好的水管取了下來,引出水後插到了取水用的鐵桶裡。

記者:來幾次拉水車?

劉莊村村民:幾次?那這山裡面十幾次也有。

兩人的桶都裝滿以後,張石磙打算立刻上路,沒想到劉莊村的一位村民卻和他抱怨了起來。原來儘管劉莊村目前井水還充足,但是一些較淺的井已經開始乾涸,這讓劉莊村的村民也開始擔心自己的吃水問題。

劉莊村村民:俺這井這也干了,就大隊這井,這點能出來水了,你就跑下來拉水

張石磙:就因為你這還有水,將來沒水的話,俺也不能(來這拉水)。

劉莊村村民:俺這打五六十米那井,現在都干了,都沒水。

張石磙和張石頭裝水的水桶是由汝州市水利局統一發放的,每個桶裝滿水約有400斤重。回程的路上,兩個人的車都套在了牛車上,並且需要兩人同時使力,和牛一起拉著水車。平地已經很是吃力,遇到上坡的路,張石磙不得不先把自己的車卸下來,讓牛先把張石頭的車拉上去,再返回來拉自己的車,否則牛和人都吃不消。連續走完幾段上坡路,別說是兩位老人,即使是這頭牛,也累得不肯往前繼續走。

記者:你這是每次卸完再下去接它。

張石頭:牛上不來。

記者:這牛我看走得也挺累的。

張石頭:是的,下去就不想走了,拉著走。

張石磙:要說這個牛拉著,這上坡輕鬆,下坡就出力,如果它拉著,扶著把,這下坡咱們車子(總跑偏了)。

村民張石頭、張石磙用牛車拉水

張石磙告訴記者,回程的路上他們一般要休息四五次, 兩人拖著這100多斤的水一共走了三個多小時, 上午11點左右兩人終於來到了家門口。 回到家卸下車,張石磙立刻在飲羊的水盆裡洗了一把臉。

記者:您這洗臉水就用牲口飲水的小盆洗?

張石磙:俺一洗完就(喂)牲口了,沒水,這水一點都不糟蹋,洗了後全部(喂)牲口。

對於張石頭和張石磙來說,水是此刻最為珍貴的東西,一點也不能浪費。記者臨走時他們說,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早日下上一場大雨。

張石磙:下雨是比啥都強,它不下雨也沒辦法,上級給貧困地區幫點忙吧。

旱情嚴重拉水難,糧食絕收讓人愁

像韓能,張石磙老人這樣,往返跋涉三四個小時,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的情況,在遭遇大旱的河南農村並不少見。位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也是旱情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旱情,也給這裡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繼續來看《經濟半小時》記者的報道。

這裡是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葉莊村的一個村小組,氣溫高達35度以上,村裡的老人和小孩們都聚在了一起,旁邊則是一輛輛架子車,上面放著各種圓桶。不時還有村民拉著架子車,載著水桶加入到等待的人群中。村民們告訴記者,村裡唯一的一口井早在兩個月之前便幾近乾枯,許多人都不得不到外地去拉水。今天縣裡的送水車將第一次來到這個村裡為他們送水。

記者:是什麼時候開始斷水的?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葉莊村村民:都快有一個多月,快倆月。

記者:這個井是用了多少年?

村民:有四十多年,沒有枯過。

記者:今年是第一次?

村民:第一次。

就在多數村民等著送水車來送水時,50歲的寧柏靈卻沒有閒著。寧柏靈的孩子們在外地打工,家裡只剩她陪伴著83歲的母親 。村裡位於丘陵地區,交通不便,今天縣裡的送水車也無法開到村裡,需要村民用架子車到半山腰將水拉回來。寧柏靈家裡沒有車,自己又上了年紀,不能走太遠的路去挑水。只能繼續依靠村裡的井水來生活。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葉莊村村民寧柏靈:不能全村人都下去擔,因為什麼,都下去都擔不了,沒有那麼多水,有的拿空桶都回來了。

記者:那你們怎麼決定誰家擔心誰家擔不著水?

寧柏靈:那就是過兩天就是輪著,今天你去擔兩擔,擔一擔先吃著,明天他去擔。

寧柏靈告訴記者,村裡有車的人家最近幾個月每隔兩三天就要到周邊的縣城去拉水,有限的井水則留給像寧柏靈這樣既沒有車又生活困難的家庭。井水不夠用時她還要讓那些去縣城拉水的鄰居們周濟幾桶水。

寧柏靈:像我們這些人,拉車又不會拉車,也不會開車,又拉不動因為老了,就是來擔水。

由於井水已經見底,每次取水都要有人從井口沿著管道下到十幾米深的井裡,再踩著梯子下到井底來舀水。因此寧柏靈每次取水還得依靠同村人的幫助。

寧柏靈:早的時候,我自己可以,用水都可以拉上來,現在是打水人得下去,我下不去,沒那能力。

深達十幾米,直徑三米多的井裡已經露出了井底,只剩下坑裡的一灘水。村民用小盆舀滿一桶水以後,再由井口上的村民用繩子提上來。由於水量稀少,每次裝滿一桶水都要花上幾分鐘的時間,桶裡的水也比平日裡渾濁了許多。

寧柏靈:回去給它一澄,稍微一澄就可以吃。

此時又有兩名村民加入到了取水的隊伍中。最終從井裡提上來了6桶水。舀完了最後一桶水,井底的村民又沿著鐵管爬回井口,出來時氣喘吁吁。

記者:這下面估計還能舀上來幾桶水?

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葉莊村村民村民:舀兩三桶。

記者:兩三桶也就見底了?

村民:見底了。

近乎乾涸的水井

新打上來的井水看上去很渾濁,而一位村民卻立刻趴到水桶上喝了起來。寧柏靈和另一位村民則挑著自己的水桶往家裡走去。從水井到寧柏靈的家雖然只有一百多米遠,但是由於是上坡路,隨著坡度越來越陡,每走一步,都可以聽到寧柏林粗重的喘氣聲。終於走完了這段幾十米的上坡路,寧柏林也再次放下擔子舒了一口氣。

寧柏靈:我得歇歇。

記者:這估計得多沉,這一擔水?

寧柏靈:我覺得有個三四十斤沒有,像我們兩個都得節省,這一擔水俺都得兩天吃,俺要不吃兩天,俺這都不行。

記者:像這樣的水還能做飯嗎?

寧柏靈:這不能,這水擔回去都不往缸裡倒,擱那澄著。

寧柏靈告訴記者,由於持續乾旱,現在井底的水十分渾濁,桶裡的水要澄一天再吃,但是當她在家門口放下擔子時,一位村民立刻從屋裡拿出了一個小盆從桶裡舀水喝了起來,還有幾名村民也紛紛過來,輪流吞嚥剛從井裡提上來的水。對於這些連續幾個月與乾旱抗爭的村民們來說,再渾的井水也依然珍貴。截圖

村民:涼水,才擔上來,水鮮,趕緊喝。

村民們喝足了水,寧柏靈便將擔子放到院子裡,準備澄上一天再倒進缸中。

而此時,從早上起便一直等待送水車的村民們終於接到了通知,送水車已經開到了離村子大約一公里遠的地方。寧靜的村莊立刻喧鬧了起來。大家紛紛發動起了農用車,載著早已準備好的水桶向著送水車的方向駛去。今天來村裡送水的是宜陽縣的一輛消防車,消防員們用噴水管依次將車上的水桶注滿。大部分村民不僅載著大水桶,還帶著幾個小水桶。有的村民發現自家的小水桶忘了裝水又半路返回來繼續裝水。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消防中隊隊員:咱們這個車一次可以裝10噸水。

截至7月底,洛陽市共出動了1200餘台次送水車。送水車到達的時刻,也是村裡最為熱鬧的時刻。在洛陽市嵩縣何村鄉箭窪村,送水車一到,等候已久的村民們便立刻將大大小小的水桶圍了上去。一些村民在送水車自帶的出水管道下面排隊接水,心急的村民則乾脆爬到了送水車上,將自家的水管插到水罐中取水。家遠的用車拉水,家近的則直接用扁擔來回挑水。

記者:一桶能吃個三四天?

村民:也就三四天。

記者:一天挑幾次水?

村民:沒有水就去拉,有車去拉點水。

村民們齊出動拿工具接水

村民們告訴記者,自從三月份乾旱以來,他們每隔兩三天就要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隨著旱情的持續,縣裡也分配了多台送水車不定期地給嚴重缺水的村子送水。今天是送水車第四次來到箭窪村,不到半小時,裝滿10噸水的水罐便空了。

送水車司機:我們大概送水有十來天左右吧。

記者:每天走幾個村?

送水車司機:每天根據旱情不同,每個村需要的話都給它送,哪個地方最困難,先給哪個地方送。

持續的旱情不僅使村民吃水成了難題,也讓洛陽的玉米遭遇「卡脖旱」,在洛陽市嵩縣田湖鎮崔元村,《經濟半小時》記者見到了在地裡一籌莫展的李振卿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崔元村村民李振卿:這是玉米。

記者:怎麼才長這麼點?

李振卿:天旱,長不成,沒水。

李振卿今年61歲,眼前的這幾畝地便是他今年6月份麥收後種下的玉米。原本即將收穫的玉米如今卻連苗都沒有躥出幾顆,偌大的一片地裡,只能零零星星地看到幾顆矮小如雜草的玉米苗。只有臨近路邊的一塊窪地裡躥出了幾顆一米來高的玉米桿,然而掰開一看,依然沒有結出玉米棒。

李振卿:這是從溝裡過來了水。

記者:這也不中?

李振卿:這樣都沒出(玉米棒)。

記者:一點都沒結?

李振卿:一粒都沒結。

李振卿今年種了五畝玉米,往常一畝地便能有千八百斤的收成,如今他估算了一下,五畝地加起來也不過一兩百斤的產量。

矮小如雜草的玉米苗

看過了玉米地,李振卿又帶著記者來到了一片花生地。從表面上看起來,這片花生只是長得不夠茂盛,但是拔出來一看,結的花生卻少的可憐。

李振卿:這都沒有籽,這是成熟季節,七月十幾日就該蓐。今年咱這兒統一都是這樣。

李振卿家裡一共有大約9畝地,其中5畝地種了玉米, 4畝地種的花生。李振卿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玉米需要一袋種子,價格50元,今年一直乾旱,所以李振卿沒有上化肥和農藥。加上150元左右的人工費,成本大約在200元左右。而一畝地花生需要種子150元, 農藥40元,犁地50元,化肥140元,成本共計380元。算下來9畝地的成本共計2520元。今年地裡基本上沒有多少收成,李振卿只能靠以往的儲蓄和孩子們打工來生活。

李振卿:今年這地裡沒啥,他們在外面打工,掙點錢拿回家花。

剛才看到的情況,很讓人揪心。在河南省旱情嚴重的地方,不僅莊稼沒有收成,連居民飲水都面臨極大的困難,而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面對如此大面積的災情,當地政府正在調動各方力量積極應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近期還沒有特別有效的降水來全面緩解旱情。而在等待自然降水的過程中,為了增加供水,保證居民生活用水,河南省各地正在採取多種措施來應急,通過一系列的辦法,來緩解乾旱帶來的問題。

政府調動各方力量解決乾旱缺水問題

根據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佈的最新數據:截至 8月10日 ,河南省秋作物受旱面積1269萬畝,其中輕旱761萬畝,重旱508萬畝。全省仍有59.2萬人、7.63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全省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25.31億立方米,較多年同期少蓄15.4億立方米。

眼前的這條河流叫做北汝河,發源於洛陽市嵩縣,流經洛陽市汝陽縣進入汝州市及其他縣市。作為汝陽縣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北汝河已經基本斷流,河道內只能在部分低窪處看到匯聚起來的幾汪淺淺的水。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水利局副局長李其明:已經斷流了近三個月了,我們縣中小河流有25條,已經斷流了23條。

眼前這個已經乾涸的水庫叫做高頭水庫,是洛陽市宜陽縣境內的一個小型水庫,由於長期沒有蓄水,已經有村民在水庫裡種起了莊稼。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水利局副局長樊保民:這個水庫是去年進行小水庫除險加固,除險加固之後,因為長時間沒有降水,一直沒有去上水,現在已經乾涸了。

根據洛陽市水務局提供的數據,今年5月至7月洛陽市降雨量124.5毫米,是往年同期降雨量的44%。10座中型水庫蓄水量是往年同期的46%,大部分小型水庫接近死水位,57座小型水庫乾涸,全市39條中小河流,其中30條已經斷流。

洛陽市水務局局長邢社軍:嚴重的乾旱使將近300萬畝農作物嚴重受旱,其中嚴重的乾旱10萬畝,同時也造成了近5萬人的結構性的吃水困難。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在7月28日宣佈啟動全省抗旱三級應急響應,以應對旱情。為了解決人畜飲水困難,洛陽市已經出動了1200多台次送水車,同時投入抗旱資金2890萬元用於抗旱工程建設。在洛陽市汝陽縣上店鎮廟嶺村,一口10多米深的井已經施工30多天,村民們正在忙著砌磚搭建拱頂。廟嶺村從今年春節過後便斷了水,村裡原有的水井基本乾涸,村民們不得不到外地去拉水。

洛陽市汝陽縣上店鎮廟嶺村村支部書記高建黨:今年不是大面積都旱,拉水還得靠關係。關係不好,拉兩回還行,拉水多了不好意思。再後來就是,拉一段時間後來就是,水利局專車往這送水,隔個三五天送兩車水。

高建黨告訴記者,這口井預計再有10多天便可以完工,到時可以為附近3個村子1000多名村民提供水源。

洛陽市水務局局長邢社軍:市政府已經決定,在今年已經完成了1500個水窖大口井,在這個基礎上把2015年分配的各縣市區,把水窖和大口井打深井的任務全部往現在提,就是說市財政再拿出更多的資金支持農民群眾。

根據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7月31日發佈的數據:伏旱以來河南省已經累計投入抗旱資金13.2億元,高峰時日最高出動勞力122萬人,投入泵站869處,機電井45萬眼,出動抗旱設備93.5萬台套,累計抗旱灌溉7109萬畝次,幫助解決吃水困難79萬人次。

【半小時觀察】

遇到大旱,老百姓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希望老天趕緊下場大雨。老百姓可以這樣感歎,但是我們知道,被動地去等雨,只會加大災情,擴大損失,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在這次長達一個多月的高溫乾旱過程中,當地政府一直在盡力救災,盡力緩解旱情以及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對於眼下的災情來說,這些做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措施只能是治標。怎樣才能進一步治本,是應該擺上議事日程的新課題。如何減少這樣的災害天氣,優化氣候自然條件,減少極端天氣出現的機率,讓經濟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才是需要我們共同思考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僅僅興修幾個水利設施,是遠遠不夠的。

      責任編輯:高峰
十八大以來近半省份調整組織部長      [2014-08-15]
河南63年來最重旱災:村民貸款買車拉水      [2014-08-15]
殞命產婦父親詳述經過:求還原真相      [2014-08-15]
江西安遠原書記當庭舉報蘇榮家屬      [2014-08-15]
盧淳傑擬任潮州市副書記 前候選人公示未過      [2014-08-15]
習近平「三大挑戰」:反腐改革與安全      [2014-08-15]
「鷹派」少將:貪腐不除中國未戰先敗      [2014-08-15]
多省份明確紀委書記排名新規      [2014-08-15]
郭美美推手:審丑迎合網民重口味      [2014-08-14]
遼寧60人食物中毒:疑豆角沒煮熟      [201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