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回良玉回首人生:堅守底線、紅線、高壓線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10-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回良玉(資料圖)

【文匯網訊】10月16日,前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中國文化報》發表題為《我所感懷的人文情理》的文章。回良玉在文章中說,在跟隨時代潮流的同時,務必堅守那些永恆的人生價值,堅守好「底線」「紅線」和「高壓線」。

原標題:我所感懷的人文情理

回良玉

告別了繁忙緊張的公務,多了些悠閒自在和溫馨的交往;舒緩了忙碌奔跑的腳步,多了份從容安逸和靜謐的沉思。回眸自己走過的人生旅程,總有一些足跡讓人銘諸肺腑而歷歷在目;回首自己經歷的人生往事,總有一些情感使人銘心鏤骨而難以忘懷。這段時間以來,我以善良的心趣,透視過往的世事,解讀人生的操守,淺釋人文的情理,因「情」動心,以「情」為題,行文抒「情」。其中,《我的黃山情懷》以禮讚大美景致抒情,感物悟道;《我的殘疾人情感》以敬仰生命陽光抒情,感動震撼;《我的三農情緣》以眷戀厚重事業抒情,感悟論理;《我的家鄉情結》以追尋濃濃鄉思抒情,感恩懷念;《我所體悟的民族情誼》以展現民族風采抒情,感念闡釋;《我所認知的水鄉情韻》以品味上善若水抒情,感歎讚美。這六篇文章,無論是讚歎、激賞還是眷顧、追憶,字裡行間都飽蘸著我的經歷足印所踏出的體察之情、家國抱負所充盈的感恩之情和人生百味所引發的哲思之情。

「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情是生命的靈魂,我們的情感隨生命而同來,我們的世界因情感而精彩。古人云「道始於情」,「通情」方可「達理」,「薄情」必然「寡義」。沒有情,就沒有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屬感;沒有情,就沒有生活的韻調和意義;沒有情,一些冠冕堂皇的道理便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情,也不會有社會的溫馨和動力。寫完「六情」以後,我總感到意猶未盡、情猶未了,於是就有了此文,試圖對人世間的情感作一個簡要梳理,對生活感懷中關於「情」的道理作一些粗略探析,對情與理的關係和以情悟理、以理度情作一點淺顯思考。應該說,這是對之前所寫「六情」的一個回顧和概括,也包含了我對人文情理的一點感悟心得。人有七情,此篇就算是「六情」之後的第「七情」吧。

一、情為何物

人非草木,必然有感。心非頑石,必會生情。那麼叩問,情為何物呢?《說文解字》說:「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禮記》云:「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荀子》說:「情者,性之質也。」《呂氏春秋》注云:「情,性也。」先賢諸多定義,紛紛紜紜,雖然所說不一,但趨向略同,指的都是人由心所生發的諸種反應。這種反應來自人的思維和感受,來自人的認識和判斷,來自人的修養和修煉,並通過言談話語、肢體動作、文字聲像、行為方式表達出來。

情,雖只一個字,但內涵豐富,哲理深奧,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情,讓人猜不透、想不清、看不明,有時剪不斷、理還亂,但人們始終想方設法在回答它,卻又始終不能給出一個簡單明瞭的答案。情,是人性人格的體現,是思想觀點的表達,是理想志趣的外化。它是一種感受,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篤定、實在而又溫暖的人際關係,是相互尊重的社會默契;它是一種體驗,是心靈的彼此交匯,是人性的自然流淌,是生命的燦爛展現;它是一種擔當,是對生活的包容,是社會的責任,是愛的奉獻。總之,情是人生真諦的樸實迴響,最終體現的是道德、精神、品格,著力追求的是真實、善良、美好,渴望得到的是幸福、信任、仁義。

人生一世,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也形成不同的感情。世上的情,有博大無私的親情、關懷備至的友情、難分難捨的愛情;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共同奮鬥共同繁榮的民族情、堅持信念追求理想的事業情;有山川風物花鳥魚蟲的自然情、市井百態人間萬象的社會情、探幽入微格物致知的科學情,等等。在這些情中,有些情是血脈既存的,比如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同胞骨肉情;有些情是後天形成的,比如戰友情、同窗情、師生情、夫妻情、故鄉情等等。不過,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抑或是其他情,從來不是單向而是雙向的。古人有雲,「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雖是修辭手法,卻也是情的互動性的體現。只有這樣,人之情才能不斷遞進、傳承、流動、綻放,才能不斷生長、壯大、成熟、收穫。

二、情的力量

情,經常讓人長久地回味、感懷和陶醉,既可以展示一個人的人緣、人格和魅力,也可以印證一個民族的理念、文化和力量。有人說,情如巍峨大山,深沉凝重;也有人說,情如弱水三千,滋潤心田;還有人說,情如一杯烈酒,醉人心脾。其實,情之功用幾何,會因情之類別、人之差異而迥異。有的情恩重如山、難以報答,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恩情;有的情迴腸蕩氣、透骨入髓,如劉關張桃園結義、管仲鮑叔牙的友情;有的情山盟海誓、生死相許,如梁祝化蝶、羅密歐朱麗葉的愛情。情是無言的影響、無聲的教誨、無形的力量,既可以使人暖心、舒心、寬心、安心,也可以使人感恩、感謝、感慨、感歎;既可以使人癡迷、瘋狂、憤怒、悲傷,也可以使人冷靜、理智、堅定、堅強;既可以使人出發、奮鬥、成功、擁有,也可以使人省思、內斂、節制、終止。

對於個人修養來說,情是陶冶心靈的良策,是紓困解難的良術,是人間關愛的良方。人生在世,並非一帆風順,逆境可能帶來焦心、痛心、揪心,使人情緒暴躁、壓抑鬱悶、焦慮不堪,這時候就需要別人關心,需要自我鼓勵。而情,就是人性通往至善的一把鑰匙,在你難以承受壓力時,為你打開一扇光明之門;當你孤獨無依時,為你張開一個溫暖的臂彎;在你心煩意亂時,陪你一起承擔;當你歡心愉悅時,與你一起分享。總之,情能使人們遠離孤單和寂寞,擺脫苦澀和憂傷,給生活增添斑斕和精彩,帶來樂趣和甜蜜。人應該學會從情感中獲得生命動力,注入正面能量,讓自己的人生陽光燦爛。

對於社會發展來說,情是良好人際關係的粘合,是對迷誤、焦躁、浮躁的包容,是對無聊負面情緒的化解。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問候,都可以展示給人關心、暖心和愛心。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中,善於運用情感的話語,培養人的幽默感,可以創造寬鬆的環境,減少摩擦,提高效率。在與人相處交往中,善於運用情感的話語,營造愉悅的氛圍,能夠給人溫暖和力量,增進和諧,展現親和力。古聖先賢在這方面有很多名言警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在為人處事中,我們要學會以情待人,以情感人,既要有進取之心,又可存平常之心;既要有平等之心,又可存差異之心;既要鼓勵利他,又可以理解他人利己;既要諸惡莫作,又可以引導人眾善奉行。

對於國家民族來說,情是增進友誼的溝通電波,是加強互信的關聯之橋,是強化團結的連心紐帶。在外敵入侵之時,情能產生感召力、凝聚力、戰鬥力,使國家民族形成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共同築起保護家園的銅牆鐵壁。在和平年代,情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既有助消弭誤會、化解矛盾,又促進和而不同、融合發展。試想,如果我們的世界裡有了美而缺少愛,有了真理而缺欠真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法治而缺失德治,這個世界將有多大的缺憾啊。

三、情的傳統

中華民族歷來講情重情。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時時處處貫穿著情、匯聚著情、滲透著情,就如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積澱的不僅是文化中華的醇香悠遠,而且是情感中國的智慧圓融。中華民族深厚的情文化,滋潤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無時無刻不顯示著情的光彩。情,始終流淌在華夏兒女的血脈裡。重情重義,這是中華民族的鮮明特質和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前行動力。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仁,起點是孝。百善孝為先。傳統文化重視血緣親情,認為孝悌之道,實乃天倫之間無私的真摯之情。「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推而廣之,則有「泛愛眾而親仁」。因此,中華情文化突出仁愛和諧,強調「仁者愛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傳統文化重視家國情懷。孔子曾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而後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煉歷程。孟子曾用「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來說明家國同構的思想。這些無一不顯示著我們對家庭「有情」、對國家和民族「有情」的傳統。不僅如此,聖賢有言,「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理念明確表達了重視民生、以民為要的民本情懷。

一個充滿情義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縱觀漫漫歷史長河,我們發現,中華情文化重視以德導情,既傳承「憂國憂民」的思想,也蘊含「孝悌之道」的倫理;由倡導「仁者愛人」的教化,昇華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這些「情」文化匯成了東方情感智慧的不竭源泉,也為中華民族奮力前行提供了力量支撐。我們應該為情的傳統而驕傲,為情的傳揚而振奮,為情的傳遞而享受,為情的傳承而擔當。

四、情理交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在中華文化和我們的生活中,情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她與理和禮相伴而生,三者彼此區別而又互為依存。情與理相比,情如同一位女子,多愁善感,惹人憐惜,容易讓人生出惻隱之心;而理如同一位硬漢,高大勇猛,堅強果斷,讓人由衷服膺。而情與禮相比,情又如同一對墜入愛河的情侶,舉止親暱,如膠似漆,讓人不由產生甜蜜幸福之感;而禮卻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閱歷豐富,思考深邃,讓人油然而生敬畏愛戴之心。

在現實世界中,理是軀幹,情是血肉;理需要情的潤澤,情需要理的支撐;有理無情則冰冷乾澀,有情無理則瘋狂氾濫,惟情理相融則人生完美。我們對情可以執著,可以癡迷,但不可以忘記理。理是宇宙自然終極的律則,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律條和規範,是人的心靈、思維和精神的定海針。理智的人可以用理走出困厄,實現人生的追求;瘋狂的人卻為情而魔,為欲所驅,終致身敗名裂。可見,情不能不遵循天理,不能不遵守法理,不能不遵從事理。

在社會生活中,禮是情的規則、邊界和指引,是情的節制、約束和示範。沒有情的禮是鐐銬和鎖鏈,束縛心靈,摧殘人性;沒有禮的情是野火和洪水,毀滅自己,貽害他人;有情有禮才是和諧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我們對情可以追求,可以沉醉,但不可以不講禮。「禮」是人類為了盡「情」適「理」,而安排出來的秩序,包括風俗、習慣、文化和倫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會有不同的禮制禮儀。相對而言,西方人性格外向,情感外露,喜歡直率展示內心感情;而東方人矜持內斂,感情細膩,喜歡含蓄表達內心感情。古人告訴我們,「發乎情,止乎禮」,就是要用禮來克制情,防止情感的過分外溢,這是古人對情、禮的辯證理解。當今時代,我們也需用禮來調適情感,祛除情的瘋狂性和非理性,真正使情造福於人,造福於社會。

情如同河水,不能強堵,不可放任,只能疏導。我們需要浚溝疏渠導引河水,既令其暢流潤澤大地,又防其氾濫危害蒼生,使之成為生命之河、和諧之水。我們也需要遵循理智禮義,以理度情,以情悟理,以禮節情,情禮相承,使情理相得益彰,使情禮永恆流達。情之有理在禮,必能受益;情之無理不禮,必遭禍害。講理合禮的情,可以暖心益體乃至創造生命的奇跡;違理無禮的情,能夠毀人傷眾乃至使自己走向墳墓。因此,知理講禮的情,才是通曉人性的情,既可以使我們有生活的閒適、幽默和趣味,又可以使我們有社會的溫暖、公平和正義。我們要努力追求人性之和諧,實現「合情合理」、「適情適法」、「情理交融」、「情禮圓融」,達到天理人情的統合為一。

五、情真為貴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人常說中國是人情社會,這有一定道理。但人情是把「雙刃劍」,可以是一筆財富,也可以是一筆債務;可以提供機會和幫助,也可以設下圈套和陷阱。在日常生活中,情理之間有時讓我們舉棋難下,猶豫不決,甚至痛苦不堪。因為好多事情,它往往合情,但不盡合理;又有一些事情,它往往合理,但又不近乎人情。於是乎,為情而困者,身陷囹圄者有之;為理而執者,眾叛親離者亦不少。惟有合於至理的情才是真情,經由真情淬煉的理才是至理。人的一生,經常面對情與理的衝突,面臨義與利的抉擇,惟有追求著情、順乎著理,方能情理相融、義利相通,享受生命的歡愉。

真情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是人生歷程的無價之寶。期盼天地正氣、渴望人間真情是每個人的意願。這種真情,不一定轟轟烈烈、驚天動地,也不一定是豪言壯語、甜言蜜語,其實一次默默的關懷,一次細心的呵護,一次守望的相助,就勝過萬千言語和承諾。因為,真摯的感情需要以行為來體現,以行動來印證。誠實的話語不一定漂亮,漂亮的話語不一定真實。情只有被點點滴滴的真誠填充,才會血肉豐滿,才會真實感人,才會溫暖我們的內心。可以說,真情愛意甜在心窩,真情份量重於泰山,真情價值無法估量,真情力量無比巨大。在任何時代,展現人性良知的真情都非常寶貴,體現靈魂本色的真愛都十分難得,能否付出真情、奉獻真情、堅守真情對每個人都是一種考驗。

患難見真情。真情是解難化困之情,是傾心相助之情,是雪中送炭之情。真情埋藏在人的內心深處,能夠淬煉生命的本色,滌蕩內心的靈魂。中華民族經歷過太多的自然災害和艱難險阻,當災難襲來時,有的人九死一生打通拯救生命的通道,有的人奮不顧身救出素不相識的同胞……災難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卻摧不毀人間的真情大愛。這種生命情懷和人間真情,在現代社會更凸顯出一種穿越時空的不朽價值。

毋庸諱言,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給情添加了太多的東西,這對於真情來說無異於買櫝還珠。對此,我們要用理智來分辨,切不可被虛情假意蒙蔽雙眼,切不可因冷漠無情而失去方向,切不可因氾濫私情而損害公益,切不可因情而缺位、越位和錯位。我們講的真情,必須充滿敬畏之心,敬畏公德,敬畏民眾,敬畏法規;我們要的真情,不應該被物化,不可以功利至上,更不能悖於德行。有些情,我們應該欣然接受並忠貞、癡迷、付出和堅守;有些情,我們必須淡然轉身並謝絕、避開、放棄和遠離。在跟隨時代潮流的同時,務必堅守那些永恆的人生價值,堅守好「底線」「紅線」和「高壓線」:為人處事應遵守規則,這是大眾俗成的自律標準,有不得違背的道德底線;從政當官應遵守規定,這是權力制約的準則,有不能逾越的政策紅線;社會成員應遵守規矩,這是行為的剛性約束,有不該觸及的法律高壓線。

六、情淡始長

「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真正的情,就似一杯清水,無色無味,卻比其他任何飲料都解渴;真正的情,就像一幅古樸的山水畫,簡潔卻韻味悠長;真正的情,就如一棵白玉蘭,帶著某種孤傲與矜持,卻卓爾不群,纖塵不染,超然於世俗之上。那是高山流水的相知,那是大味必淡的境界,那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造詣。這種相知,這種境界,這種造詣,是一種胸懷,又是一種信仰,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智慧。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只有清淡如水的情誼,才可以詮釋情的真諦,才可以見證情的真純,才可以讓情恆遠綿長。也只有恬淡如水,依物隨形,人與人之間相處才自然真實、寬厚包容,才有情有理,有樂有安,俯仰自得。也只有思想上淡泊明志、淡薄名利,行動上達觀淡定、處事淡然,交往中怨恨淡忘、擇友淡物,生活中慈善淡欲、清心淡雅,人之情才會有恰似「明月松間照」的靜謐、「清泉石上流」的自在! 因此,恬淡如水方為真,才是世間情的最高境界。

可是,面對各種誘惑紛至沓來,要做到功名前不趨之若鶩,利祿上不為所累,是非間不趨炎附勢的恬淡情懷,真的不容易。人之有情,無可厚非。為了情必須恪守世風公德、踐行公平正義,這是普通的常識、職業的操守和為人的良知。真摯的情感是不可褻瀆的。在這良莠混雜、美醜並存、複雜多變、色彩斑斕的社會環境裡,不能失態、失志、失德,要學會自愛理智純正,權衡利弊,既豁達又明智,既要學會擔當和接受,又要學會拒絕和反對,應交純潔之士,須絕不良之友。唯此,才能真正體現寓情於理的情操,才會真正享受生命快樂的情調,才能真正得到生活幸福的情趣,才能真正收穫良知甘露的情義。

恬淡之情,它需要世事的磨礪,需要人生的錘煉,更需要坦蕩心境平如水的心態。在這方面,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范仲淹的「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楊慎的「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林則徐的「壁立千仞,無慾則剛」,都給我們以珍貴的啟示。如果我們懂得了淡泊明志,學會了寵辱皆忘,慣看了秋月春風,體味了無慾則剛,我們就悟到了世事情理的妙諦。

七、情義無價

「無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講情講義、有情有義、重情重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命本色和政治本色。情和理並非抽像的概念,它是具體的,總是與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對象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人對於人民的熱愛,對於民族的擔當可謂情深似海,義薄雲天。「一切為了人民」是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執政理念和親民愛民的群眾情結,是中華優秀情文化的傳承和昇華。無論是血與火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站在時代前列的始終是共產黨人,他們用信念和行動共同守護著、弘揚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情感本色。正是這種重情的本質、踏實的踐行、務實的作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讚賞、擁護和支持,與群眾形成了生死與共、牢不可破的情誼。正是這種堅持恪守宗旨、密切魚水之情的愛民情感,才使得我黨能通過歷史的重重考驗,站在新時代的頂峰。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德治與法治並舉,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上出現了重情崇仁、尚德好義的良好趨勢,「情義無價」的動人事例不斷湧現,其示範效應和雪球效果不容低估。我聽說南京大學在110週年校慶上接待校友嘉賓時,不看官職、不論身家,只問入學先後和年齡大小來排位坐序,受到校友的歡迎和輿論的肯定。這種「序長不序爵」的做法,不僅體現了該學府的傳統和風範,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尊敬師長的美德和情感。這是一種化繁為簡的智慧,也是極富有情感的處理方式,值得推崇與弘揚。

情之所至,讓人惟真而動,惟善而行,惟美而崇。情是凝聚社會共識的信任之基,也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方法之基。只有常懷為民之情,體恤群眾的情感,才能常思為民之策,努力為民解困。在我們的事業發展中,既要依靠組織的力量,以理律人;也要發揮情感的力量,以情感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更為持久、更為管用。惟其如此,我們才能體現民意、贏得民心、發展民利、實現民願,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責任編輯:SalviNg
習近平執政700天:12個「習式熱詞」正改變中國      [2014-10-17]
張德江出席紀念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30週年座談會      [2014-10-17]
回良玉回首人生:堅守底線、紅線、高壓線      [2014-10-17]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組織開展首個「扶貧日」活動      [2014-10-17]
粵茂名政協原主席被開除黨籍      [2014-10-17]
外交部:堅決反對日本議員參拜靖國神社      [2014-10-17]
北京APEC會議保障昨啟動 京千餘民警深夜舉行反恐處突演練      [2014-10-17]
北京至莫斯科將建7千公里高鐵耗資達1.5萬億元      [2014-10-17]
粵3廳官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      [2014-10-17]
毛新宇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出發80週年」活動發賀信      [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