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網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將結束他今年第二次訪歐行程回國。10月9日以來,李克強分別對德國、俄羅斯、意大利三國進行正式訪問,並受邀訪問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及出席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
記者梳理公開報道發現,「創新」成為李克強此次出訪講話中的高頻詞之一,在此行的3個國家10多個重要場合提及,不僅大力介紹中國通過建設「創新型政府」釋放經濟活力的成績,也表達出希望在國際間展開互利雙贏創新合作的誠意。
談中國改革創新:是潛能最好的「挖掘機」
「中國的改革開放,涉及13多億人,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創新活動。」此次訪歐期間,李克強兩次在國際論壇上大力介紹中國以創新驅動發展的諸多舉措。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總體平穩運行。應該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在提升。服務業比重繼續上升,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長快於整個工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
「中國經濟能有這樣的表現,主要靠的是改革創新。」在11日中歐論壇漢堡峰會第六屆會議上,李克強表示,我們沒有實行「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沒有放鬆銀根和擴大赤字,而是強力推改革,在加快行政、財稅、金融、投資等重點領域改革的同時,改革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實施結構性調控,也就是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進行定向調控。
經濟活力能不能釋放,市場潛力能不能被激發,很大程度上要看政府願不願「鬆綁」。李克強指出,今年以來,中國政府繼續帶頭自我革命,大幅度簡政放權,推進市場化改革,讓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展現創造創新的活力。今年3月,全面推行了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半年多來新設立的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同比增幅超過60%。
「我們正在致力於建設『創新型政府』,首要的事情就是簡政放權,這實際上是給市場讓出空間,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在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上,李克強再次傳達出中國政府的決心,一年多來,已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
在破除創新壁壘的同時,中國政府還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機制,實施股權期權等激勵政策,給創新者更大自主支配權,讓創造發明者獲得應有回報。李克強特別強調,在中國境內依法經營的企業都享有國民待遇,外資企業開展研發享受同等的優惠政策。
「中國致力於建設對創業創新者最具吸引力的國度。」李克強說,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火種,保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根本上講,公平競爭、誠信經營有利於中外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下一步,中國的改革創新力度會進一步加大。李克強表示,不僅對體制性障礙「拆藩籬」,還對結構性矛盾「動手術」,彌補發展中的「短板」,做強實體經濟的「筋骨」。有改革創新形成的強勁動能,我們對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充滿信心。
「改革創新是潛能最好的『挖掘機』」。李克強指出,中國人民吃苦耐勞,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創新體制、創新科技,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談國際創新合作:願同一切有誠意者合作
「中國的創新是開放的創新,我們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創新,」在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上,李克強說,「願意同一切有真誠意願的政府、機構和企業開展互利共贏的創新合作。」
對於中歐合作,李克強指出,將開闢創新合作的「深海域」。中歐都致力於結構性改革和經濟升級,為拓展新技術、新產業、新領域合作提供了新機遇。在綠色經濟領域,歐洲有優勢,中國有市場,希望雙方合作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示範區,增強聚集和放大效應。同時,努力推進航空航天中長期合作,加強軌道交通運營、維護和管理合作。
德國是目前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夥伴。李克強在訪德期間指出,工業、科技、農業、教育、環保、城鎮化、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將是兩國重點開展的創新合作領域,通過創新合作模式、機制和舉措,推動中德務實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
10日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提出中德致力於通過改革與創新促進增長,提升兩國競爭力。兩國決定建立互利共贏的創新夥伴關係,強調創新合作應突出共識、兼顧雙方利益。
「中德建立『創新』關係表明雙方不滿於現有合作成果,期待進一步提升經貿合作質量,並盡可能拓寬合作領域。同時,隨著兩國交往的日益密切,雙方都發現對方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和借鑒,可以達成創新共贏的結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崔洪健對此分析。
中德強調加強工業等領域的創新合作,而中俄則把重點投射在戰略性大項目上。13日下午,李克強與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共同會見記者時指出,兩國要進一步相互開放市場,提升貿易水平,擴大雙向投資,重點推進戰略性大項目合作,推動中俄務實合作創新升級。
14日,李克強在莫斯科發表演講時提到,中俄已在能源資源、航空航天、信息通訊、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了一批重大合作項目,雙方可以再論證和實施一批新項目,同時創新合作方式,通過聯合研發、聯合製造、聯合推廣應用等,共同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和開拓第三方市場。
此前11日召開的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信息透露,雙方已商定加快聯合研製遠程寬體客機和重型直升機進程,推進核能、跨界橋樑、農業開發和地方等領域合作。14日發表的中俄總理第十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也指出,雙方要加強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優先開展有前景的聯合科研。
在德國和俄羅斯之後,李克強也把創新理念帶到了此行最後一站——意大利。14日晚,李克強會見中意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及企業家代表時希望企業家們「爭做現代的馬可·波羅」,推動兩國企業間合作邁上創新的路程,攜手創造更多合作成果。
中意兩國的創新合作重點體現在科技領域。中意兩國政府發表的聯合聲明提出,雙方將在充分保護知識產權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兩國科技創新合作。雙方確認,將以意大利輪任歐盟主席國為契機,在貿易與投資、可持續發展、城鎮化、科技創新、人文、人權等領域加強對話與交流,共同致力於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
意大利是最早與中國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的西方國家之一。中國駐意大使李瑞宇撰文指出,中意科技創新合作一直以互惠互利、務求實效為目標,在聯合研發、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樹立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科技創新合作的典範,兩國要繼續發揮科技創新合作的示範作用。
德俄意媒體熱評創新合作前景
對於中德決定建立互利共贏的創新夥伴關係,德國電視一台認為,在互聯網領域,中國已開始轉變西方認為的「盜版大國」的偏見。來自互聯網調查機構的信息顯示,中國拷貝別人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個國家現在已變得富有創新性。
Phoenix電視台指出,共同的創新草案應該使兩國關係更加鞏固,使雙方獲益。習近平主席今年3月訪德時,兩國擴大了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共同發表的聲明包括超過100個合作項目,使德國成為歐盟內一個特別角色。
德國《南德意志報》評論發表說,面對疲軟的經濟數據,德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對方。德國企業將中國視作不可替代的市場和投資目的地,中國則希望能與德國公司共享更多技術。
「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指出,中俄簽署了將近40項合作協議,涉及能源、金融、交通、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這顯示出俄中合作又向前跨了一大步,俄羅斯向東再轉一度。
俄羅斯主要商業化報紙之一「生意人報」認為,中國參與俄羅斯的高鐵項目,這是李總理訪問期間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如果連接中國、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高速鐵路網建設順利推進,將極大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
意大利《24小時太陽報》發表題為「創新帶來新的機遇」的分析文章,指出意大利工商界不管是誰,近幾年來都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中國一方面作為投資方能解決意大利的資金短缺問題,另一方面作為市場能解決意大利內需不足的問題。
文章說,中國正在經歷一個重大變革時期,亟需提高其生產力,同時會在環境技術上進行大量投資,這對於意大利來說將是具有廣大前景的新市場,尤其在創新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