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10-18]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鳳凰網報道,對柴靜而言,央視13年,告別是困難的。但是,看看消費主義洪流裹挾下的央視吧。假若柴靜仍在央視,唯一的選擇,就是《嗨!2014》。如果說之前做《看見》時,還算得上是在綜藝氛圍的包圍中,守望著突兀的新聞理想,那麼,現在連這一點奢求都無法滿足了。在這個意義上,離開何嘗不是正確抉擇?

在公眾視野消失半年多後,柴靜又回來了,只不過,這次是以出走的名義:

10月13日有媒體爆料,柴靜早已從央視低調離職。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道,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

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娛樂化趨勢中的「離職真相」其實,早在去年年底,柴靜離職的消息就已傳出,但並沒有引起更多的關注。

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2013年11月18日,央視廣告招標正式舉行。在之前的11月8日,中央電視台召開了2013年重磅節目推介會,天娛傳媒的頭號人物龍丹妮亮相會場,現場解讀新節目《嗨!2014》為央視招標站台,提及會有柴靜主持。

據悉,《嗨!2014》是一檔定位為民生娛樂的脫口秀節目——通過情景化的劇場設計和角色化的人物設定,點評社會熱點問題;讓明星以普通人的姿態去扮演各種不可思議的人物角色,體驗萬萬想不到的人生體驗。

當時,這是唯一一處出現「柴靜」名字的節目。與之同時,《看見》則看不見了。也就是說,假若柴靜仍在央視,唯一的選擇,就是《嗨!2014》。如果說之前做《看見》時,還算得上是在一片綜藝氛圍的包圍中,守望著突兀的新聞理想,那麼,現在連這一點奢求都無法滿足了。

所以,離職似乎是自然而然。對於柴靜離職,邱啟明在微博上寫道,「《看見》是柴靜之前在央視唯一主持的一檔節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檔節目,突然停播了。我覺得這就類似一個再優秀的大廚,讓你突然去端菜了,不讓你在真正的空間裡去施展專長的時候,提出離職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帶著點懸念,卻又像引線般,這條微博將方向指向了央視——那個不讓大廚做菜的舞台。

就像邱啟明所指出的,央視正在逐步娛樂化。這個副部級事業單位,中國最大的公共電視台,這個被視作中國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迎來了周立波,迎來了謝娜、何炅……似乎,柴靜已經不合時宜了。

「看不見」的《看見》最終「看不見」一般認為,柴靜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得益於央視這個舞台。央視13年,告別是困難的,但實際上,央視的官媒體制,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著柴靜去「看見」。

與其他媒體一樣,央視也要靠傳媒營銷來生存,包裝是順理成章的傳播方式。柴靜想要通過採訪抵達事實真相,但這個抵達的過程,很難說是完全個人化的。只要不是自生自滅的自媒體,柴靜就得在被包裝的狀態下從事新聞生產,即便在她手下《看見》已由編導主導變成記者主導,她有絕對自主權。被包裝、管束,等於在不同程度上束縛了手腳,這種情況下想要直逼真相,談何容易?

太多的人看不見真實柴靜所面臨的身份上的割裂。這種割裂只好留待柴靜,留待她用新聞專業主義將個人融化在她所關切的社會現實中。

只是,看看消費主義洪流裹挾下的央視吧。被綜藝娛樂包裹的央視,去年一口吞下了158億的招標蛋糕,但柴靜十三年來的職業經歷都是嚴肅新聞和對社會的深刻審視。泛娛樂興起,多多少少預示著嚴肅的新聞理想和新聞專業主義的式微。

那些年曾改變觀眾收視習慣的《東方時空》,曾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民主法治的《焦點訪談》,如今還不是早已湮沒在這種小時代的娛樂趨勢中,逐步衰弱?以《看見》所在的央視一套為例,當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公共性頻道只剩下《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晚間新聞》這樣例行公事般的新聞資訊類產品,離開又何嘗不是正確的選擇?

在這個意義上,柴靜離職是對央視的告別,卻是向初心回歸。她既要離開所有無法正視她真實人生況味的社會輿情,告別體制對個人的割裂,給自己被大眾真實完整地「看見」創造條件,也要繼續用新聞直抵人性,實現她的「抵達」——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便是「像一把刀直紮下去直到刀柄一樣」,插進新聞最底部去剖開這個社會的真相,「不問為什麼,也不要管會碰到什麼」。

圍觀風暴中的平靜與自由當然,柴靜的離職毫無意外地成為坊間談資。急切消費的慾望,與其說是窺探,不如說是對號入座,將預設的離職理由嫁接到他們想像中的柴靜上。它與真相無關,更像是一種撕扯——「造神」或者「倒神」的快感總讓人難以抗拒。

央視離職潮的大咖名單上,有邱啟明、崔永元,柴靜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這些大咖名嘴的去職,使央視的體制機製麵臨著來自社會的揣測與審視,故而有人將柴靜離職,以悲情渲染的色調來講述出來。類似於柴靜離職「揭示了權勢的一手遮天和真相難以糾察的局面」,「有良心的人在央視都呆不下去」的猜疑廣為傳佈。也有另一些人對她離職的注目,僅僅是為了完成「央視知性女主播赴美生子,不堪壓力低調辭職」這樣知音體式的自問與自證。

柴靜沒有回應,正如她的離開是如此平靜一樣。她不想來回撕扯,把內心解剖給別人來消遣論說。對於輿情的運作規律,媒體出身的柴靜比一般人看得更清。這一點,在「砍柴風波」上體現得很明顯。彼時,美國產女、老男人飯局、小三傳聞等竹筒倒豆子般呈現出來時,她平靜、沉默,任「砍柴」餘波在議題降溫後自動消散殆盡。即便是她信奉的「採訪是一種抵達」遭到了來自媒體同行的臧否,她也沒有透露出半點自辯的意思。

柴靜於2013年1月出版的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封面照,《看見》也被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圖片來源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樣的柴靜比任何時候都冷峻,一反她在節目中呈現出來的溫情。但是,當被譽為「柴徽因」的鄰家女孩面無表情地注視著風波、傳聞與非議時,這種沒有溫度,難道不是真實柴靜的一部分?就好像她悄然嫁做人妻時,她混跡圈子時,她初為人母時,我們的訝異與陌生,不是源於柴靜的改變,而是我們僅僅活在柴靜的一個側面裡。

燈火闌珊,柴靜安靜地生活,這種安靜,又豈能見容於那些想要澆築自己塊壘或者患上消費飢渴症的現代觀眾?浸淫在消費與窺私快感中的圍觀人群,又何曾去向央視追問離職背後的真實動因?這場沉默,越來越像一台精心導演的央視春晚,而柴靜的平靜,與擾攘人群的喧鬧,就像從來沒有遇見過。既不相識,何談看見?

那麼,祝福吧,祝福已為人母的普通女性柴靜。至於對離職真相的窺視與索取,就把它留給央視吧。

      責任編輯:智愚
朱鎔基之子朱雲來離職中金公司      [2014-10-14]
柴靜已離職央視 目前在家帶孩子      [2014-10-13]
邱啟明證實柴靜已從央視離職      [2014-10-13]
央視再曝三亞宰客:先畫押再吃飯      [2014-10-12]
央視通知要求禁止「非轉基因」廣告      [2014-10-09]
央視報道佔中:各界要求盡快結束      [2014-10-04]
央視時政新聞部副主任馮卓確認失聯      [2014-09-26]
央視:不惜出醜買Iphone6是病 得治      [2014-09-24]
3名央視記者在陝西樓盤處遭毆打      [2014-09-22]
資料:前台長楊偉光揭秘央視內幕      [201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