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網報道,美國《國家利益》雜誌日前刊登題為《通緝:為美國第三次「抵消戰略」找一個敵人》,文章稱,上個月在裡根國防論壇發佈的受到大張旗鼓宣傳的講話中,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宣佈了五角大樓的一項新動議,旨在發展「扭轉乾坤」的第三次「抵消戰略」。以上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的「新面貌」戰略、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抵消戰略」為模板,第三次「抵消戰略」謀求利用技術創新在未來保住美國軍事上的霸主地位,中國也成為了所謂「假想敵」。
文章說,儘管首次亮相就聲勢浩大,但是第三次「抵消戰略」的許多細節依然沒有得到充實。考慮到這一點,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海上力量和兵力投送小組委員會就這項戰略舉行了首次聽證會,而該委員會主席蘭迪福布斯承諾將會就此舉行多場聽證會。這次聽證會題為《海上和空中力量在第三次抵消戰略中的作用》,會上有四位有過五角大樓工作背景的防務智囊團的著名成員進行了說明。
在與會者中引發激烈辯論的重要話題之一是,第三次「抵消戰略」是應該關注五角大樓應對的所有挑戰,還是應將範圍縮小,重點關注它所面臨的少數最嚴重的威脅——如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這場辯論的一方是安德魯亨特,他目前效力於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不久前剛剛從五角大樓離職。亨特說:「第三次『抵消戰略』必須與範圍更廣泛的國家戰略融為一體。下一個『抵消戰略』的重點必須放在具備適用於廣泛用途的能力上,應對從高端到低端的各種衝突。」 因此,亨特多次告誡不要利用「抵消戰略」來選擇具體的平台。相反,他主張「抵消戰略」應該只確定應具備的能力和作戰理念。
但是,其他人對此持有異議,其中包括美國戰略與預算中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馬蒂納熱。馬蒂納熱說:「第三次『抵消戰略』不是一項全面的國防戰略,更不是國家安全戰略。」它應對的不是國家所面臨的每一項威脅,而是應該更有重點地關注恢復和保持美國的常規力量投送能力,這是一個超級大國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威懾力的基礎。
文章認為,馬蒂納熱的說法有其道理。前兩次的「抵消戰略」旨在戰勝非常具體的挑戰:即冷戰時期蘇聯在歐洲的常規力量優勢,支撐這一優勢的是蘇聯所保持的武裝力量的強大兵力。與其努力與蘇聯人拼兵力上的優勢,艾森豪威爾使用了核武器——在這方面美國當時佔據優勢——來抵消蘇聯常規力量上的優勢。當蘇聯後來在核力量方面與美國不分伯仲時,華盛頓又開始謀求通過另一條新途徑來戰勝蘇聯常規力量上的優勢。這就產生了上世紀70年代的「抵消戰略」,它再次利用了美國技術上的非凡能力來抵消莫斯科在數量上的優勢。
文章還說,美國並沒有試圖找到一種普適型的「抵消戰略」來應對美國及其盟國所面臨的每一個可能的威脅,如果它這樣做了,必定會遭到失敗。在對付越共或伊朗革命時,核武器毫無用處,但是事實證明它們在阻止「蘇聯吞併西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文章最後說,考慮到五角大樓面對的問題已經比上世紀70年代大為增多,採取普適型的「抵消戰略」只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美國應該對它的第三次「抵消戰略」進行量身訂製,把戰勝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作為其更為具體的目標——特別是戰勝中國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