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習近平開啟大國外交時代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12-3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鳳凰週刊報道,十八大兩年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歷經11次出訪,足跡遍及全球30個國家。中國外交也深深打上其烙印。一方面在爭議問題上強力維護國家主權,一方面仍不斷發展與周邊國家、主要大國間的關係;一系列新的外交理念被提出,一系列新的國際機制創新被推廣。

隨著國力迅速增長,中國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拓展其應有的國際地位。隨著利益的全球化,中國外交的幅度也從亞太周邊擴展到更遙遠的地區。外媒對此評價,中國正重組外交和安保結構,「習近平號」將開啟中國對外關係的新局面。

按照國際政治的悲劇預言,一個國家崛起的過程總是伴隨著與霸權國的衝突與爭鬥,甚至爭霸戰爭。十多年來,和平崛起的話語宣示中國要打破這樣歷史宿命的決心。但隨著中美國力差距的逐漸縮小,中國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衝突的風險不容小視。如何平衡中國利益與大國間關係、大國責任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無論是過去的兩年還是未來的數年,都是中共領導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從身份爭議到大國時代

「可以說到了習近平時代,中國才真正開始了大國外交。」美國丹佛大學約瑟夫-克貝爾國際研究學院教授趙穗生向記者指出。

中國究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是一個大國——過去十多年來,國際社會圍繞其身份問題一直爭議不休。中國政府往往以強調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國民收入水平有限,來反擊西方的「中國威脅論」。趙穗生表示,今天,習近平已經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那就是,中國雖然在人均收入上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在國際事務上,已是以一個大國的心態來行事。

兩年來,中國與周邊以及一些大國的關係時起時落,危機四伏。

2013年4月,中印軍隊在邊境對峙20天後撤離,類似的對峙多次發生。同月,奧巴馬在訪問日本後聲明,釣魚島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從而在釣魚島問題上放棄了其長久以來的模糊戰略。5月,菲律賓正式將中菲南海爭議提交國際仲裁法院,中國拒絕應訴。11月,中國國防部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美國隨即對此表示反對。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引爆中日繼釣魚島爭端之後的新一輪危機。

今年5月,中國「981」鑽井平台在西沙作業受到越方騷擾,隨後越南爆發反華騷亂,致使部分中國企業受損,並有人員傷亡。直到7月鑽井平台完成作業撤至西沙海域,中越紛爭才告一段落。

在趙穗生看來,中國外交開始更加積極地進行「和平崛起」戰略,利用中國的國力和資源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甚至不惜與美日等國進行正面對抗。在周邊,牽涉到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中國也顯得更加強硬。

去年1月,習近平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中發言稱:「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隨著西方次貸危機的發生,中國與西方如何平衡中國利益與大國間關係、大國責任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無論是過去的兩年還是未來的數年,都是中共領導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隨著西方次貸危機的發生,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習近平上任以後對中國國力的信心越來越強,充分依靠中國國力的增強,改變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相對消極的狀況,開始積極捍衛中國的核心利益。據趙穗生觀察,「核心利益」的提法在金融危機之前並不多見,這種問題本來只局限於台灣、西藏、新疆等問題,但習近平上台後將這個概念擴大。由於核心利益意味著不可妥協、不可談判,因而國家會用所有的力量進行捍衛。「從這些動向上看,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外交已經放棄了韜光養晦戰略,這也是這兩年中國外交最大的變化。」

對此,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所長李向陽不太認同。「習近平外交儘管更加積極有為,但仍然延續了韜光養晦的戰略。韜光養晦與中國走上大國外交兩者是統一的。」李向陽解釋,中國在和平崛起後,需要明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使其他國家對自身做出準確的判斷。「畢竟,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與自身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因此也不會固守原有的做法。中國的經濟規模對世界的影響已經足夠巨大,具備了影響國際秩序的能力,國際社會也需要中國提供公共產品。」

立足亞太,更加積極主動

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是習近平時代中國外交的重點。在其兩年的出訪表中,周邊國家幾乎佔據一半。從周邊外交新理念,到亞洲新安全觀,再到新型大國關係,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立足亞太的立場愈發堅定。

2013年10月舉行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需要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他強調,「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繫更加緊密、互動空前密切。這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周邊外交戰略和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更加主動。」

「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辦」,在今年5月舉行的亞信峰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了自己的亞洲新安全觀——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

「召開周邊外交工作會議是以前沒有過的,但這個方向也是對之前的繼承。」趙穗生認為,儘管在維護核心利益上更為主動,習近平仍然延續了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外交傳統,繼續和周邊國家發展睦鄰友好關係,重視與大國的外交,並繼續利用外交來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但他在外交上更加積極主動,並更有選擇性地促進中國利益。」

在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孫哲看來,務實、敏銳是習近平外交的特點。當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批評逐漸增多時,及時召開政治局周邊外交工作會議,制定新的方針,對政策及時作出調整。他個人雷厲風行、不忌諱各種問題,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各種工作思路,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改變了過去傳統的做法,體現出自己的外交風格。

近年來,中國在南海方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實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而當越南出現反華勢頭後,中國仍然實現與越方的對話,迅速緩和危機。今年5月越南爆發反華騷亂後,越南高層頻頻訪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借在米蘭舉行的亞歐峰會與越南總理阮晉勇會面。

孫哲則提到,短期之內美國對中國的偵察、菲律賓對中國的起訴如果無法解決,緊張關係也無法得到解決。「習近平當政以來的路線是,在中國不主動挑釁的前提下,也不能受其他國家的欺負。」

在周邊國家中,中俄外交無疑是最大亮點。習近平不僅上任首訪選擇了俄羅斯,還在一年內數次與普京會晤,中俄不僅在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大為加強,還在諸多國際問題上達成一致。英國《金融時報》甚至稱,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異口同聲地警告「新冷戰」在逼近,中俄發誓要加強雙邊軍事合作和舉行聯合海上演習以抗衡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不過,據關注俄中關係的中西方學者說,雙方也謹防走得太近。迄今為止,俄羅斯對向中國出售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包括噴氣式發動機和戰鬥機方面仍有顧慮;北京則既想與莫斯科密切關係,也謀求與美國及其盟友擴大合作。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對能源和各種原材料的需求,拉美、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中國經濟的維繫越來越重要。不同於往日「美國後院」的印象,以巴西為代表的新興拉美國家渴望在世界有更多的選擇。中國的到來恰好滿足了拉美外交多元化的需要。

經濟外交佈局全球

在習近平執政的短短兩年中,中國在國際經濟金融機制上創新不斷。從籌建中的亞洲投資銀行,到規劃中的亞洲自貿區,再到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中國經濟外交棋局已經布下。

2013年3月,習近平首次出訪的最後一站來到南非,出席第五次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會上,金磚國家決定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簡化金磚國家相互結算與貸款業務,減少對美元與歐元的依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建設溝通中國西部與中亞,直至歐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10月,習近平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從此凸顯。

今年7月的拉美之行中,習近平與秘魯、巴西領導人共同宣佈了建設橫跨亞馬遜叢林,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兩洋鐵路的計劃。10月,包括中國、印度等21國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決定成立亞洲投行。這也是對去年習近平在雅加達訪問時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回應。11月,APEC北京峰會通過了推動建立亞太自貿區的共同宣言,將中國大力推動的這一方案推向實踐。其間,中韓、中澳自貿區協議結束實質性談判。中韓自貿區也成為目前中國水平最高的自貿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一直被要求服務於國內經濟建設,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但習近平外交不再只是為經濟服務,更是運用中國的經濟力量促進外交,利用以雄厚國力為基礎的外交力量實現中國的大國影響力。

近年來,中國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體系的同時,也在推動一批新的國際機制、國際標準的建立。歐洲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近期發佈的一份名為「中國的影子外交」的報告指出,這些國際機制與國際標準與現存體系幾乎一一對應,例如,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基金對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金磚國家新發展銀行對應世界銀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和亞太自貿區(FTA A P)對應TPP、金磚國家峰會對應八國首腦峰會、中國制定的3G標準(TDSCDWA)對應美國主導的國際網絡通訊標準等,「從而在補充現有體系的同時,對由美國主導的現有國際經濟體系提出挑戰」。

李向陽認為,中國是現行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者,而非革命者,因而希望尋求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他指出,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是二戰以後西方主導下建立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在多年運作中已經飽受非議。例如現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分配已完全不能反映現今的國際經濟版圖,關於對投票權改革的動議在美國又在國會受到阻擊。因此,新機制的創立也是這種改革願望的反映。

當國內改革步入關鍵時期,中國外交的進步也為其發展創造條件。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曾極大促進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入世」13年來,中國正希望通過經濟外交的方式打開新的格局,進一步促進國內改革。「以開放促進改革」的戰略也被寫入三中全會《決定》當中。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貿易合作,在中亞、南亞和歐洲打開貿易通道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旨在打通中國向西通道。「一帶一路」戰略所推動的地區不是中國已經進行較深改革的東部沿海地區,而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對此,波蘭國際事務研究機構報告指出,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加強與中亞地區合作來穩定新疆的安全形勢,繞開馬六甲海峽以解決中國面臨的「馬六甲困境」,以及通過打開歐亞貿易通道為中國國內過剩的產能找到新的市場。

習近平主持的大國外交

「習近平在內政上有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大舉措,但同時也遇到巨大的阻力。」趙穗生認為,其外交上的成就能夠幫助其在內政上化解阻力,內政上做的很多事也需要外交上的成就加以配合。比如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立、國家海洋權益等方面的管理也讓習近平在外交上有所作為,使其更能集中資源,便利其外交決策。

美國《國家利益》在名為《習近平:遊戲改變者》的文章中指出,此前中國海洋監管存在著嚴重的多頭管理的問題,不同官僚機構依賴自己的利益行事而使得中國在外交上顯得不確定性很大。這些在習近平時代已經不再是問題。進入習近平時代,海洋事務管轄權由此前受海事、海關、農業、外交等多部門管轄改為由國家海洋局統籌。

文章認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立為統轄國際國內安全政策提供了一個領土爭端危機管控的部門,習近平在國際問題、特別是領土爭端上妥協的意願將逐漸展現。但可以肯定的是,相關國家面對的將是一個在海洋政策上更受約束、更集中的中國。

《紐約時報》援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時殷弘的話稱,「習近平按照他對中國的國家大事和軍隊的有效運轉的理解來做決定。理解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外交,必然需要理解習近平的外交觀念。」

從「亞洲新安全觀」到「核安全觀」,從「親、誠、惠、容」到「命運共同體」,從「中國版文明觀」到「正確義利觀」,從「真、實、親、誠」的對非主張到「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再到「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各種新概念不斷湧出,凸顯出外交領域中的習近平思維。

李向陽認為,「親、誠、惠、容」理念是一個重大的外交突破,這四個字涵蓋的不僅僅是與周邊國家發展經濟合作。其解釋稱,在蒙古訪問期間習近平提出,歡迎周邊國家搭上中國經濟的快車,搭上中國經濟的便車。如果「快車」還純粹只從經濟上去理解的話,「便車」意味著中國並不追求僅在經濟上的平等,而是以大國的經濟力量促進整個地區的經濟繁榮。

在習近平提出的諸多新概念中,最重要的是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思想。在趙穗生看來,所謂「中國夢」,即是中國在21世紀找到其在世界上應有的位置,重新恢復其兩三百年前失去的強國地位。

趙穗生認為,習近平本質上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的民族自豪感、對國家利益的捍衛和追求,很大程度上與國內民族主義者是有相當共識的。「習近平心中已經有一套成型的對外政策的想法。他認為中國應該在世界舞台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國國力是相適應的。但中國不會是一個擴張性的國家,而是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同時中國的經濟利益也應當得到維護。」

但趙穗生也提醒道,中國在追求其大國利益的同時,由於本身是一個自變量,很多國家對中國未來的行為無法預測,這恐怕也是中國將來面臨的挑戰。

繼續磨合「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在習近平的外交藍圖中,與美國的關係是核心部分。APEC會議後即是在中南海舉行的習奧會。在月光的映襯下,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中南海的夜遊相比去年在美國加州的首次見面顯得更加溫情而理智。兩天內,奧巴馬與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逐一見面,中美也在減排等問題上達成一致。

從歷史上看,中美之間的博弈不僅是崛起國與守成國間演繹過無數次的結構性矛盾,更有意識形態、歷史恩怨築成的互不信任。習近平所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中美關係的特指。趙穗生認為,儘管並不清楚習近平是否認為美國是要遏制中國,但從近幾年的政策走向上看,習近平對美國是有很大猜疑的。

儘管他談的是中美間不衝突、不對抗,但其提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本身即是對過去所延續至今的中美關係模式的一種挑戰。他要求中國在國力大為提升後應當獲得與美國平等的地位,要求美國對中美關係進行重新審視,說明其對美國的對華政策是有很大懷疑的,尤其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

從習近平上台至今,中美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的態勢並未改變,一方面中國在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上獲得突破,一方面美國將釣魚島納入日美安保範圍,並在亞投行問題上勸阻其亞太盟友不要加入。

對此,孫哲指出,中美關係本身有一定的限度,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轉變成為盟友關係。但衝突並不是必然的,雙方在很多層面的關係需要進行管理,將衝突限制在最小範圍之內,並讓競爭健康發展。在他看來,習近平所講的「管控分歧」,是需要設計出各種方案以備應對各種突發狀況,規避不必要的衝突。「新型大國關係」面臨的挑戰是在有限度的互信狀態,甚至長期存在政治誤解的情況下,雙方如何能找到合作的共同點。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形成存在一個磨合過程。幾年前氣候變化會議,中國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對發展中國家的陰謀,但現在隨著中國自身空氣污染狀況的惡化,中國也逐漸意識到與美國合作的必要性。」孫哲說。

      責任編輯:Caroline
習近平就亞航客機失事向印尼總統致慰問電      [2014-12-31]
趕考2014,習近平的成績單      [2014-12-30]
媒體梳理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風格及特點      [2014-12-29]
粵人大原副主任曾昭科逝世 習近平悼念      [2014-12-29]
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      [2014-12-29]
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      [2014-12-29]
習近平2014年治國理政幹成的「十件大事」      [2014-12-28]
習主席:政改須「三個有利於」      [2014-12-27]
習近平會見崔世安 充分肯定其工作      [2014-12-26]
習近平晤梁振英:支持港有序推動政改      [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