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報道,九三勝利閱兵日當天下午,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溘然長逝。張震是1955年簽授的開國中將之一,將軍身後,世上再無開國中將。
1914出生的張震,一生歷經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文革之後他主持了解放軍總後勤部的整頓工作,1985年受命創辦了國防大學,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2年,張震當選軍委副主席,並於5年後退休。
從火牛破陣到高科技戰爭
1930年,才16歲的張震已經參加了紅軍。在攻打長沙的戰鬥中,張震所在部隊奉命攻擊敵陣。當時有人想到戰國時候的「火牛破陣」法,張震和戰友們就把尖刀綁在牛角上,然後把澆過煤油的棉花纏在牛尾巴上。夜色降臨,尾巴著火的牛群向敵陣狂奔,然而未入敵陣牛就紛紛中槍倒下,有的牛往回跑還衝亂了己方陣地。張震事後分析,戰國時候用的是冷兵器,現在時代和條件都變了,簡單效仿古方在今天肯定是行不通的。紅軍隨後撤圍長沙,同年10月,張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4年後長征開始時,「小兵」張震已經是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第三營的營長。在紅軍準備渡過湘江時,第四師奉命掩護黨中央、中革軍委和後續部隊渡江。第十團被任命為前衛團,而張震所在第三營是前衛營。湘江一戰,第十團傷亡近半,兩任團長在此犧牲,而第三營也因為傷亡過大一度被轉為第二梯隊。隨後,張震隨部隊轉戰雲貴川,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路。
在多年征戰中,張震曾多次受傷。其中一顆子彈在體內待了10個年頭。
1945年,已經是豫皖蘇邊區的軍事主管的張震親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情。不料,一顆子彈突然飛來,正打入他的右肩胛下。這是張震第五次負傷,但在簡單包紮之後他繼續指揮戰鬥。
1946年張震抵淮安參加華中分局、華中軍區的高幹會議。其時他負傷的右臂仍在隱隱作痛。乘休會之機,他去了一趟淮陰,到這裡設備較好的仁慈醫院上門求醫。醫生給他作了X光透視,說子彈橫在肩胛之下,必須動手術取出來。張震感到「時局多變,大規模內戰隨時都可能爆發,還是等以後有時間再說」,婉謝了醫師的好意。3個月後,全面內戰爆發。
就這樣,這顆子彈在張震身上留了10個年頭,伴隨他度過了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和解放初期的艱苦歲月。張震調到北京工作後,才到醫院動手術將子彈取了出來。他將取出的子彈交給夫人馬齡松保存,作為留給孩子們最好的「遺產」。
1953年,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張震為志願軍第24軍代軍長赴朝作戰。24軍於1953年初接替15軍進入大名鼎鼎的上甘嶺地區陣地,正面對抗美軍第3師、李承晚軍「首都師」等4.7萬敵軍。在張震的指揮下,24軍貫徹「積小勝為大勝」的方針,開展冷槍冷炮殺敵立功運動。在5個月的時間裡斃敵1.4萬餘人,取得重大勝利。
在隨後的夏季反擊戰中,24師充分利用炮兵火力,重創美軍第3師和李承晚軍「首都師」,為簽署《停戰協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文革時期,張震被調到武漢軍區當副司令員,政治上被邊緣化。1975年,剛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鄧小平點名讓張震當總後勤部副部長。
1977年,張震全面接手總後,他開始著手整頓總後勤部,開展揭批查和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
次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刊發。圍繞這篇文章,黨內出現了尖銳爭論。張震明確表示,「我仔細閱讀了這篇文章,覺得它闡述的觀點是對的。我認為,既然是馬克思主義者,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就不怕接受實踐的檢驗。」
在隨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張震再次談了自己對真理標準討論的認識:「毛主席是偉大的馬列主義者,他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但並不是說毛主席沒有缺點和錯誤,我們不能要求他的每條指示都百分之百的正確。」
鄧小平對此稱讚說:「張震懂得在思想路線上進行撥亂反正,這個部長懂政治!看來,總後的思想路線也對頭了!」
隨後,張震調任副總參謀長,又於1985年創建了國防大學。1992年,張震當選軍委副主席。在一次軍事戰略問題座談會上,張震提出解放軍「要立足於能夠打贏一場高新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因為「未來戰爭要麼不爆發,爆發了就是高新技術的戰爭」,「高科技一定融合在戰爭之中,不是能打不能打的問題,一旦發生戰爭,不能打也要打,客觀上要求我們這樣干」。他的這些論述,後來寫入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總領條「軍事科學」中。
從嘗試火牛破陣的小戰士到強調高科技戰爭的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的一生傳奇而偉大。
喜歡聽真話的「普通一兵」
張震將軍經常到基層部隊視察,視察時不喜歡聽長篇大論的報告,而是喜歡從細節入手發現問題。
張震將軍至某省軍區視察,聽取常委集體匯報。匯報完畢後,將軍問司令、政委:「你們是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司令、政委答:「經常開展。」將軍問政委:「你說說司令員有什麼缺點?」政委支吾;將軍又問司令員:「你說說政委有什麼缺點?」司令員亦支吾。張震將軍語調嚴厲地說道:「你們要講真話啊!」
某日,張震將軍視察某部「紅一連」。連長、指導員匯報曰:連隊四年達標,年年先進。將軍問連長:「你們達的什麼標?」連長支吾。問教導員,亦支吾。又問團長、政委,亦如是。將軍怒曰:「達的什麼標都不知道,還達什麼標?」將軍又言:「有個舊戲,叫《法門寺》,太后在上面一喊,下邊的人,不管聽懂還是沒有聽懂,也跟著『嗯』地答應一聲,然後一聲聲傳下去,一聲聲往下『嗯』。我們可不能搞法門寺作風!」
1997年5月20日,張震將軍視察駐港部隊大渡河連。將軍問該連司務長:「一個雞蛋有多重?」司務長答道:「一兩左右。」又問「一兩有多重?」答:「一兩50克。」又問「最大的雞蛋多少克?」答:「70克左右。」問:「最小的多克?」答:「50克左右。」將軍說:「這個司務長行,他上街買過菜。」
1997年,張震將軍視察某部,召集將、校軍官十餘人座談。某部領導發言時,將軍突然插話問:「一個戰士的津貼費是多少?」在座將校軍官皆沉默。張震將軍話鋒一轉,說道「舊中國有個軍閥,叫張宗昌,人稱三不知將軍,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槍,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個小老婆。」
張震將軍退休後生活也頗有規律,照他自己的說法就是「一二三四」。一為每日做一道高等數學題;二為每日早上吃兩個雞蛋;三為每日中午喝三杯茅台酒;四為每晚晚飯後走兩公里路。
張震將軍最喜一方印章,上刻「普通一兵」。
將門虎子
張震治軍嚴格,治家標準更嚴。他跟家人曾訂下三條家規:一、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打他的牌子,不許透露他與他們的關係,更不許利用他的影響,為親朋好友入伍、轉干、調動、晉陞以及進軍事院校等提供特殊照顧。二、不許收受任何單位和個人所送禮物和接受特殊優惠及公費吃喝玩樂。三、回家和外出不許乘坐公家配給他的車輛,不許打變相賭博之類的麻將、撲克。
為使子女們真正感受紅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張震將軍還讓兒女們分批去到革命老區體驗生活,走訪老紅軍、老赤衛隊員,瞭解老、少、邊、窮地區人民的現狀。1994年8月,他三兒子張海陽回到家鄉平江革命老根據地,登門拜訪了當年和他父親一道戰鬥的父老鄉親,並給一些分期的鄉親贈送衣物。1995年10月,他在地方工作的二兒子張連陽專程回到家鄉瞻仰平江起義館,幫助開發老區籌建脫貧致富的新項目,並給修建長壽鎮新公路捐款。
所有這些,耳濡目染,給張海陽兄妹們以深刻的教育和啟迪。
1949年7月16日,張海陽出生時,張震任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剛剛輔佐粟裕司令員勝利解放了大上海。張震接到夫人馬齡松打來的電話,說又生了一個男孩,「給孩子取個名字吧!」夫人說。張震驚喜地思忖了一下,為紀念上海的解放,脫口說出就叫「張海陽」吧!
雖然出生名門,但張海陽身上卻少有幹部子弟的驕縱,這全因父親張震家教嚴格。張海陽曾說,「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張家的家規,父親要求他們時刻記在心上,並付諸行動。
張海陽從軍40多年來,從第21軍政治部幹部處幹事、宣傳處副處長到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成都軍區政治委員、第二炮兵政治委員,一直幹的是軍隊政治工作。
2009年7月20日,中央委軍舉行晉陞上將軍銜儀式,張海陽成為新晉陞的3位上將之一。之前,張海陽在1995年7月晉陞少將軍銜,2003年7月晉陞中將軍銜。
2014年12月,二炮政委張海陽達到大軍區正職服役最高年限退出現役。
除三子張海陽為上將之外,張震的其他幾個兒子均為解放軍少將。
長子張小陽少將,1941年10月生,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院長。
次子張連陽少將,1944年11月生,曾任總參軍代局局長。近年來多次回平江祭掃。2014年4月,張連陽赴平江起義紀念館參觀時遇當地電視台記者。記者要求採訪,張連陽說:「不要採訪我,記者們要把鏡頭對準老百姓。把黨的好政策多向老百姓宣傳,堅決擁護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與人民群眾建立血肉相連的關係。」
四子張寧陽少將,1950年10月出生,1968年入伍,曾任總後勤部軍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總裝備部綜合計劃部部長,2005年晉陞少將軍銜。2015年7月3日,張寧陽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65歲。
女婿壽曉松少將,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部長。其父壽松濤亦是開國功臣,曾任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兼黨委。壽曉松長期致力於軍事研究,參與了《當代世界軍事和中國國防》、《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體系》、《論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等全軍新一代戰略訓練教材編寫工作。
(據《開國將軍軼事》《張震回憶錄》《世紀風采》《黨史天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