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九溯源】天壇大佛展現內地材料科技水準

2017-01-11
「天壇大佛」是佛教精神與現代中國科學技術文明的完美結合。網絡圖片「天壇大佛」是佛教精神與現代中國科學技術文明的完美結合。網絡圖片
1993年12月29日,天壇大佛正式開光。網絡圖片1993年12月29日,天壇大佛正式開光。網絡圖片

【文匯網訊】1979年,中國對外開放,香港眾法師應邀回內地參觀,參拜龍門、敦煌石窟佛像,讚嘆之餘,遂起建大佛之心。眾法師曾參觀北京天壇,以佛陀為「天中天」、「聖中聖」,而天壇是祭天之地,因而構思以天壇為基座來承托大佛,這是天壇大佛得名之由來。

香港興建大佛的意念,得到各界人士熱烈響應,寶蓮禪寺於1981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籌建天壇大佛委員會」,專責研究籌建工作,包括審定佛像藝術造型、建築材料及施工細則等。

幾經斟酌,大佛造型,面相參照龍門石窟的毘盧遮那佛,取其豐圓端麗祥和寧靜,衣紋和頭飾則參照敦煌石窟第360窟的釋迦佛像,取其婉轉流暢柔和飄逸,故佛像兼備隋唐佛教全盛時期造像特色,再由藝術家加以糅合統一,遂成今日香港天壇大佛之原型。

大佛最初的石膏模型由廣州美術學院的侯瑾輝女士負責設計製作。她由1982年4月開始塑造,至1984年2月,歷時兩年始完成一比五石膏模型,其間不斷與負責大佛形象的僧俗名士及各地藝術家斟酌商討,八易其稿,始能成稿像。

大佛造型之每一細節,皆蘊含宗教象徵意義:佛像面如滿月,額廣平正,雙耳垂肩,顯露佛陀福慧具足,完美無暇。慈顏微笑,令眾生生歡喜心。看似靜實則動,觀似動實若靜。頂部肉髻螺髮,代表佛陀智慧圓滿。青蓮花眼,眉如初月,線條柔和,象徵佛陀以慈眼廣視眾生。兩眉之間,有一白如珂雪、軟若棉花的毫毛,向右旋轉,代表佛向眾生宣說真理正法。

大佛最初的構想是以鋼筋混凝土﹙三合土﹚來作主要材料,但因為混凝土本身有限制,象徵難達到造型要求,結構上有困難,亦難於控制完成後的效果及成本,所以最終選擇了錫青銅為建造材料。

大佛的實際鑄造、加工和安裝,主要由中國航天部南京晨光機器廠負責。

為了充份表現出釋迦牟尼佛的莊嚴德相,達到完美的藝術造型,南京科技專業人員克服技術上的重重困難,將高4.3米,闊5.8米,厚13毫米,重5公噸的整塊佛面,一次澆鑄成功。

大佛表面著色,科技人員經過一年多反覆研究試驗,從大量配方中選擇了效果最佳的塗料,使表面著色既古樸凝重,又不易因蝕鏽而變色。

1989年10月13日, 最後一塊銅壁安裝完成,當日並舉行了莊嚴的圓頂儀式,大佛建造耗時三年,凝聚了香港與內地及台灣信眾、佛教界、藝術界、科技界等人的無數心血,卒告完成。

1993年12月29日,「天壇大佛」正式開光。

「天壇大佛」融合中國古今佛教造像藝術的精華,共冶古老的青銅工藝傳統和現代科學技術於一爐,是佛教精神與現代中國科學文明的完美結合,是香港與內地僧俗善信追求和平幸福崇高理想的莊嚴體現,是中國雕塑美學與材料科學的完美結合的象徵,是千萬香港人與內地人追求和平祈求安順的美好願望的集中展現。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章文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