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不逾矩不的創新指向

2017-01-11

【文匯網訊】

不逾矩不的創新指向

——「韓天衡先生學藝70周年巡迴展」亮點評述

蔣頻

中華藝術史中不乏對行為獨具特質的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描寫。唐史《張旭小傳》記載:嗜酒,善草書,每醉後號呼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世呼為張顛。清代的文人筆記《隸書瑣言》中記載:鄭簠估量那墨磨得濃了,與眾位拱手說現醜,到書案前提筆濡墨。一切準備停妥,他雙手叉腰,蹲開馬步,如練功般嘴裡呵呵有聲。朋友們以為他要操筆書寫了,殊料他還是在不停地呵呵。孔尚任是知道老先生秉性的,他做了個手勢,天香樓門口頓時燃放起鞭炮來。等鞭炮聲如暴風驟雨般熾烈時,鄭簠這才寫下起首大字。

酒酣而作書,張旭懷素者是也。揮書時放爆竹振奮其氣,也許只有鄭簠一例。

時光倏忽,公元2015年春。那日上海韓天衡美術館內人頭攢動,大廳裡鋪開數張特大號泥金箋,空氣中氤氳著馥郁的墨香。韓天衡先生以盆作硯,以雙腳作支點,舒展身軀,用如椽大筆不徐不疾寫下「濤聲」、「不逾矩不」幾幅大字,大氣磅礡,筆力灑脫,筆墨渾融,一氣呵成,現場掌聲一片。韓先生揮書斷不需酒精或燃放鞭炮以提升精氣神,他寫的純粹是幾十年練就的真功力。然韓天衡先生書寫時也有古人不具備的架式,所有在場者皆舉起手機拍攝,眾多相機、攝像機鏡頭聚焦於他,記錄下韓先生揮灑自如的精彩瞬間……,他那從容淡定,渾然天成的創作神態讓在場的所有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到2015年夏,以「不逾矩不」為主題詞的「韓天衡學藝70周年巡迴展」拉開了大幕。大美無言,70件書法、70幅繪畫和70方篆刻,210件(套)作品,讓觀眾領略到韓天衡先生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風格和日漸提升的審美取向。無論在首站杭州的浙江美術館還是依次到上海的韓天衡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湖北省博物館(應觀眾要求,展期延長25天)、澳門博物館(亦應觀眾要求,展期延長70天)和雲南省博物館(展期延長15天),在韓天衡先生漫長的藝術創作生涯中積累的書畫印精品都獲得觀眾的交口稱譽。觀眾、同行、媒體記者和批評家們在觀展的同時也在思考,不逾矩不——韓天衡先生的深意何在?

(一)

我們且先來回顧一下前述展覽的盛況:

1、2015年6月5日上午,「不逾矩不-韓天衡學藝七十年作品展」暨「百樂雅集——第十屆韓天衡師生書畫印展」在浙江美術館盛大開幕,本次展覽是韓天衡學藝七十年回顧活動杭州首站,包括韓天衡先生及其弟子的兩個展覽,佔據三大展廳,為歷屆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韓門」展覽,共展出約四百餘件書畫作品,較為全面而系統地展示了韓天衡先生七十年來對藝術的學習探索、承傳創新的心路歷程及取得的藝術成就。對他的弟子們而言,無疑又是一次藝術學習的匯報展。展覽現場吸引了大批藝術愛好者和韓天衡先生的師友學生,尚未開幕,大廳已基本被擠滿,人潮湧動,熱鬧非凡。據浙江美術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展覽是浙江美術館自開館以來規模和參觀者人數最多的一次,開幕式當天參觀人數就達1300餘人。止閉館日,參觀總人數超過12000餘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中國戰略研究基金會名譽會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熊光楷上將,原浙江省省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萬學遠,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金炳華,浙江省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孫文友,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斯大孝,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施大畏等諸多嘉賓蒞臨開幕式現場,還有很多來自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的朋友不遠千里趕來,共賀展覽開幕。

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翁衛軍高度讚揚了韓天衡先生及其弟子對杭州文藝及西泠印社的重要貢獻,他在致辭時表示,「西泠印社在當代藝術和學術領域取得的成就離不開韓天衡先生和百樂齋同門做出的努力。認為韓天衡先生在杭州的首站巡展對於提升杭州文化強市形象,繁榮杭州文藝又增添了一道亮色。韓天衡先生在答謝詞中充滿感情地闡述了他與杭州的歷史淵源,尤其對方介堪先生當年如何介紹自己加入西泠印社,他與恩師陸維釗先生以及沙孟海、陸儼少等前輩的交往情景歷歷在目,老一輩的用心提攜和厚愛讓他終身受益。

2、2015年7月3日韓天衡先生攜二百一十餘件書畫印精品來到武漢。

對於將本次「不逾矩不——韓天衡學藝70年作品展」的第二站放到武漢,韓天衡先生如是說,他有一個藝術情結:與武漢的藝術緣分緣自1963年,他的一件篆刻印屏被恩師方介堪先生帶到了西泠印社六十周年的展覽會上。當時得到了很多長輩的肯定,其中就有湖北第一任省文史館館長唐醉石先生。當時韓老師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是二十年以後,唐老先生的公子唐達康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中說到「韓先生您不認識我,但是我很早就認識您了,因為在二十年前,也就是1963年我陪父親在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展覽會上見過您的印屏,我父親在您的作品面前看了很長時間,他最後講了一句話,「你看二十年以後,這個人就是中國的印壇鉅子」!唐達康在二十年以後寫這封信,是證明唐醉石先生眼力。而就在展覽開幕前幾天,武漢的學弟們在拜師宴上,韓老師看到了這件1963年展覽印屏原件的照片,這是與武漢的一個藝術緣分。

第二個與武漢的藝術緣分,是當時一枝獨秀的《書法報》。大約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書法報》發了一篇文章,文章題名為《韓天衡何其多》。這個作者在文章中寫到,韓天衡是需要的,他的印風也是應該被承認的,但是大家一窩蜂的都去學韓天衡,這是沒有必要的。這篇由《書法報》發表的文章之所以重要,在於其點明,藝術需要推陳出新,但是藝術的出新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韓天衡只要一個,而不應該讓其「韓流滾滾」。韓先生說,「這個意見是非常正確的,正因為有《書法報》這篇文章的引領,不僅沒有讓大家都跟著我一個人走,而是更好地開創了我們後面篆刻界百花齊放的局面。」

本次展覽同樣展出了韓天衡先生的七十件書法、七十件畫、七十方印,但其中已替換上了一批新作。韓先生說,上海人有一句土話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醜媳婦總是要見公婆」的。希望大家對我這些不成熟的作品多加批評指教,這不是客套,因為對於一個搞藝術的人來講,特別是我這樣一個有閱歷的人來講,表揚是糖,糖是可以不吃的。批評是藥,對於有病之軀,這個藥是不能不吃的,大家對我的批評指教就是給我吃良藥,就是給我千金難買的良方。所以我希望大家對這個不成熟的展覽多加批評指教,我希望能夠不虛武漢此行,通過這個展覽,對我這個老朽來講,還可以再前進一步。

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書協、美協等領導出席了開幕式;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宋妍女士專程與會並致辭祝賀。

3、2015年10月15日上午,「不逾矩不——韓天衡學藝70年作品展」暨「百樂雅集——韓天衡師生第十屆書畫印展」在韓天衡美術館啟幕。五百餘件書畫篆刻及雕刻藝術品精彩呈現,既展現了韓天衡先生半個多世紀不斷探索,銳意創新的多彩歷程,也整體展出了二百多位「韓門子弟」秉承師訓,汲古求新的藝術風貌。展覽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市文聯、西泠印社等五家單位聯合主辦。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董雲虎,上海市文聯、上海中國畫院等領導以及書畫篆刻界人士近600人出席了開幕式。

展覽作品中,韓天衡先生特地挑選了其歷年創作的210件書畫印精品,從中能領略到韓天衡先生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風格,也是較為全面地展現了韓天衡先生的藝術成就。活動策劃之初,展覽名被定成『從藝70年』,後來改為『學藝70年』。韓天衡先生解釋說:「因為不管各行各業,『學』是非常重要的,藝術需要學習與發揮,需要不斷吸收營養。」

中共上海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在開幕式上說:「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展覽命名為『不逾矩不』,在『不逾矩』三字後,加上了一個「不」字,可以看出韓先生不守舊、不自縛、不懈怠的哲學思想和藝術理念。本次展覽在韓天衡美術館的舉辦,對嘉定文化事業的發展,對市民享受藝術,對城市品質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韓先生在開幕式上謙虛的說道:「中國有句俗話叫「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現在已經老大了,如果再不努力,那將是一輩子徒傷悲。在藝術的道路上,儘管充滿著艱難,困惑,但我還想進步,希望能與各位多多交流。」

4、2016年6月17日晚,「韓天衡學藝七十年特展」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中央駐澳門聯絡辦文教部部長徐婷女士、外交部駐澳副特派員蔡思平先生,澳門特區文化局局長梁曉鳴先生,香港政府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澳門美術家協會會長黎鷹先生以及書畫篆刻界300餘位嘉賓出席開幕式。

這次帶來的繪畫作品中,一個重要的主題是荷花。自古文人歌頌梅花頗多,謂其不畏嚴寒傲霜怒放、冰潔剛毅的品性;而韓先生則認為荷花具有梅花同樣的剛毅品格,在炎熱酷暑、驕陽之下,百花和綠葉都給曬蔫了,唯有荷花迎風盛放!荷花健康、向上、茂盛的積極意義也應該值得人們學習。韓先生表示:「作為澳門特區的區花,我相信澳門的文化藝術也會像荷花一樣,發展的更加美好。」

5、2016年12月1日,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不逾矩不——韓天衡學藝70年作品展」在雲南省博物館開幕。

原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上將熊光楷,全國政協常委、原上海市政協主席馮國勤,原解放軍上海警備區政委、少將李光金,上海市政協原秘書長陳海剛,以及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相關領導特地前往昆明出席開幕儀式;中共雲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金,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學群,原雲南省人大常務副主任晏友瓊,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王維真,副館長楊世能,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馬開能,雲南省文化廳、省農墾集團領導等和來自滬、滇及多個省市書畫界知名人士近700人出席了開幕式。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省長陳豪在百忙中專程赴博物館參觀了展覽。

雲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趙金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適逢滬滇對口幫扶合作20年之際,以「海派藝術 奉獻雲南」為主旨的「不逾矩不——韓天衡學藝70年書畫印展」在七彩春城昆明開幕,這是雲南文化藝術界的一件盛事。韓天衡先生是當代海派書畫印壇代表性人物,70年藝術生涯,在書法、繪畫、篆刻創作以及藝術教育、藝術傳播、藝術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展覽的舉辦,為雲南文化藝術界帶來了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對促進滇滬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助推雲南文化藝術繁榮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趙金指出,上海和雲南交流合作歷史源遠流長,兩地人民感情十分深厚。20年來,上海對口幫扶雲南,不僅在經濟建設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而且在文化教育發展方面給予了無私援助。這次韓天衡先生學藝70年作品展,也是兩地宣傳文化部門對口開展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的具體成果。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董雲虎專門發來賀信,向展覽開幕表示熱烈祝賀!賀信說:作為當代海派書畫印壇的代表性人物,韓天衡先生工書、善畫、精篆刻,在美術創作、藝術教育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次展覽適逢滬滇對口幫扶合作20年之際在雲南舉辦,無疑是滬滇兩地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展覽以「海派藝術 奉獻雲南」為主旨,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當代海派美術文化的突出成果,相信必將受到雲南各族人民的歡迎和喜愛,有助於深化滬滇兩地文化交流與合作,對於進一步弘揚海派文化藝術起到重要作用。

韓天衡先生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作為上海的一個市民,這次到昆明來,是來「走親戚」的。上海跟雲南是結緣20年的「親家」,希望兩地越走越親,不斷拓展滬滇文化藝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本次展覽是韓天衡先生70年藝術生涯回顧系列展的第六站,也是展品最為豐富的一次大展。共展出韓先生320件精品力作,其中包括書法、繪畫、篆刻以及文玩雅具,還有韓先生的藝術專著百餘種。創作時間從1960年至2016年。其中巨製水墨《松雲皓月圖》、重彩《楊萬里詩意圖》,書法《濤聲》、《不逾矩不》等極具震撼力。

(二)

但凡具有一定文史知識者皆知,「不逾矩」出自孔子的《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其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為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第三階段,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做人至不受環境左右已屬不易,隨心所欲的境界只有少數精英才能達到,而攀越至不逾矩者更是鳳毛麟角。在年齡的不逾矩和行為的不逾矩之間,韓天衡先生加了個「不」字,恐怕更多的要從精神層面上來解讀。

韓天衡先生的精神世界大部分歸結於藝術範疇。按現代文藝理論的定義,藝術創作是指藝術家運用自己的藝術經驗、藝術觀念以及審美體驗,通過一定的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把特定的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轉化為藝術形象和藝術作品的創造性活動。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其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總是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維,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提煉,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韓天衡先生是位純粹的藝術家,我們可以從他數量眾多的藝術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不逾矩不」這一學術命題以及本次巡展的深遠意義。

韓天衡先生從4歲開始臨帖學寫書法,6歲摹刻印章,10歲左右學寫詩文,35歲研究繪畫……在鄭竹友、方介堪、馬公愚、謝稚柳、陸維釗、方去疾、陸儼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師輩的教誨下,他一直懷揣追夢的理想,不斷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盡量使自己的創作形成一個多領域的體系。藝術創作是十分複雜和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在這條充滿崎嶇的藝術之路上,他始終在孜孜以「學」,不斷耕耘。

欣賞韓天衡先生早年書作,可知其傳統功力非常扎實。又歷經多年的探索與磨礪,逐漸形成了以草篆為基礎的書風印風。他在2014年所作明代吳彬刻石題跋和其他硯拓、壺拓題跋,可以視作一位老藝術家的雅趣之作。除榜書外,其揮寫於2015年的行書《我的治印虛實觀》七條屏等,則是韓天衡先生書文俱佳的精品之作。

治印方面,他在2013年所刻《中庸》和2014年所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則是他兩種印風的集中表現。特別是後者,年屆75的老者還能以精準的刀法創刻出線條勁細內斂的鳥蟲篆印章,令觀者歎為觀止。

除巨幅的重彩畫《楊萬里詩意圖》外,他在2010年所畫的《夏蔭圖》、2012年所畫的《月上柳梢》、2013年所畫的《秋紅圖》等都是水墨與重彩並重的佳構。值得一提的是,韓天衡先生創作於2015年的《暗香浮動》則蘊含著很多信息——老桿新枝是畫梅花的傳統,蝙蝠狀的變形鳥是韓天衡先生的特有符號,題畫蓋印是其擅長,別出心裁之處在於韓天衡先生在這幅梅花圖的泥金底上引入了他的另一項擅長——鳥蟲篆線條的元素。可以設想,如果抽去鳥蟲篆線條,這幅《暗香浮動》可能流於一般。而增加了鳥蟲篆線條,特別是敷以與泥金箋反差強烈的深藍色,一幅傳統題材的梅花圖立馬呈現出勃勃生機乃至於隱含些許奇幻的意味。這是韓天衡先生工寫結合、水墨與重彩並重的畫風所催生的佳作,也是其創新理念指導下的必然產物。

另一幅大作《松雲皓月圖》則是韓天衡先生近期在水墨畫領域探索創新的代表作。該畫構圖飽滿,一株枝桿虯結的蒼松橫跨畫面,一輪皓月懸浮於畫面左上方,一排鳥兒站立在似樹非樹似石非石——或稱其為蒼松的露根之上,天空中雲霧蒸騰……小筆中筆如椽大筆,淡墨濃墨如炭焦墨,調動一切手段,運用畢生經驗,韓天衡先生用洪荒之力創作出這幅神完氣足,墨韻萬千的扛鼎之作。這幅《松雲皓月圖》足可以介定為其躋身於水墨畫大師之列的經典之作。

凡是大師都是自信的,也是謙虛的。韓天衡先生在70歲時刻印自稱「老學生」,73歲時又刻「老大努力」印自勉,75歲再刻「老來多夢」……他的夢當是不忘初心,堅守藝壇之夢,是一個藝術家不懈努力、耿耿於心的「中國夢」!

凡是大師都獨具品格。當別人在白白消耗青春之際,韓天衡先生一頭扎進了研習藝術的精神世界。即使在文革期間,當大部分老藝術家被打倒被極度邊緣化之時,他仍然一一登門拜訪,虛心求教。這種轉益多師的經歷,使得他能將書畫印藝術在高層面上相互打通,從而以紮實的基礎奠定了自己在藝壇上的地位。

(三)

藝術史記載了明代徐渭的創新經歷——不甘平庸發憤創新,命運多舛時事弄人,曾以利斧劈頭而不死,以鐵釘穿耳而不聾。上蒼讓其受盡折磨後授其水墨技法,原是讓他混口飯吃的,殊料徐渭就此幹出一番事業,以其不朽的畫作得享水墨畫大師之名,影響了後代無數畫家。而清代的鄧石如則不然,他沒有科考落榜的苦惱,沒有躋身官僚的奢望,沒有當一位青史留名的藝術家的抱負。鄧石如如一位流浪藝人般四處飄泊,在家鄉當一名塾師,拜學者梁巘為師,到南京梅家當清客,後來飄泊到安徽歙縣,他覺得好就多住了幾年。那些年他的隸書篆書大放異彩,尤其是他的篆刻,平平淡淡成就了開宗立派之業。

藝術家可比較又不可類比。韓天衡先生的從藝之路沒有「不顛狂不得活」的記錄,但他又是一位創新求異者。由於生活的時代不同,他比鄧石如更上層樓,在研習藝術探索創新方面顯得更為主動。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刮起的「滾滾韓流」,其實那時他已形成了立派之勢。時光如梭,20年後的韓天衡先生寶刀不老,仍以靈光迸射之勢發憤圖新,引領著當代書畫篆刻領域的開拓和創新。

韓天衡先生認為「不逾矩不」並非是輕率狂妄的否定。「不」是藝術前行的動能,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對藝術的追求,窮盡一生的努力和探索,也只可能接近於真實和目標,豈有從心所欲?但在這接近的過程中,往往又會人為地形成這樣或那樣的規矩,某些規矩又束縛著人們進一步探索和發展的腳步。循矩而又不囿於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撓的否定,才能在藝術上從心所欲,敢於越陳規,創新貌,推新出新,常變常新,才能使藝術生命常青。他用他「不逾矩不」的信念,不僅書寫了20世紀中國書畫篆刻史的嶄新篇章,更是身體力行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探索了一條光明的道路。

作為藝壇常青樹的韓天衡先生雖然已過耄耋之年,卻依然孜孜不倦、勤勉不懈,在工作之餘,他不忘為藝術發展的後繼有人貢獻著他全部的智慧,更是用全部的熱情關注整個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他以滿腔的熱情為這個美好的時代奉獻著自己精彩的人生!

2016年12月28日於杭州

責任編輯:高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