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甲午海戰」沉沒的致遠艦再現真容

2017-01-13
資料圖:致遠艦水下考古成果發佈:艦體損毀嚴重 提取文物200餘件資料圖:致遠艦水下考古成果發佈:艦體損毀嚴重 提取文物200餘件

【文匯網訊】近日,「丹東一號」沉艦水下考古調查成果對外公佈。來自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消息稱,多處重要遺物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條,證明「丹東一號」就是當年沉沒的致遠艦。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致遠艦與日艦激戰5小時彈藥耗盡且受到重創,管帶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衝向日艦試圖與之同歸於盡,但被日艦擊沉,鄧世昌與同艦官兵246人同殉職,全艦僅7人獲救。

近日,在海底沉睡一個多世紀的致遠艦「模樣」日漸清晰,中國考古人員歷經了3年時間,通過物探搜尋、沉艦定位、探摸試掘、身份判別、保存狀況確認、回填並實施初步保護等措施,使多處重要遺物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條,證明黃海的一艘沉船「丹東一號」就是當年沉沒的致遠艦。

軍事史專家薩蘇向記者介紹了認定「丹東一號」為「致遠艦」的過程。「2014年9月17日,在水下發現了機關炮,叫格林炮,但是大家看到之後很吃驚,因為在北洋水師戰沉的軍艦上面只有致遠艦有,別的軍艦沒有,於是大家就懷疑這是致遠艦。2015年9月,發現了致遠艦上隨艦的一個盤子,當時是碎的白色的。這個盤子正面看什麼都沒有,但是側對光的時候盤子中心有中文的『致遠』兩個字,以及英文的『CHIHYUAN』字母。當然,也還有一些其他的間接證據,比如大副陳金揆的望遠鏡等,這些遺物更進一步確認了致遠艦的身份。」

據透露,目前此次考古重要的出水文物有200多件,這些文物多為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例如有「致遠」刻銘的餐盤、穹甲、方形舷窗等。在水下探摸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多處木板、鋼鐵上都有燃燒的痕跡。

薩蘇說,「這種燃燒的痕跡說明,在海戰之中,致遠艦曾經經歷過很艱難的時刻。「我們感覺一個是當時戰鬥打得非常激烈,對方炮火很兇猛。同時也從技術角度審視當時我們為什麼會失敗。」對於外界關注,「丹東一號」能否打撈上來?薩蘇認為難度很大。「首先致遠艦在海戰中破壞的非常嚴重,船體受損嚴重,殘長只有60多米,原來是100米足有。下面2米多高的艦體還保存著,但是上半部分已經完全塌陷,在期間還遭受了日方和我們文物保護之前的盜撈,這些都使它的結構和裝備破損嚴重。如果整體打撈軍艦可能上來之後就毀壞了。」

下一步,遼寧將盡快劃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區,並積極申報相關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對水下文化遺產進行妥善保護。

責任編輯:于岄鳴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