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科院:二次顆粒物是PM2.5最大來源

2017-03-01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周琳)中科院1日公佈「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研究結果,該專項用5年的時間闡明區域灰霾形成的機制並提供解決方案。專項首席科學家賀泓介紹,2013年以來,全國空氣質量總體向好,2013年至2016年,全國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PM2.5濃度年平均值下降了26.5μg/m3,下降幅度為29.7%。污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內因。PM2.5來源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

中科院通過對機動車尾氣生成顆粒物過程的模擬研究發現,中國機動車尾氣生成二次顆粒物的貢獻被低估。PM2.5來源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指排放到大氣中的氣態污染物通過多種化學物理過程被轉化為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等細顆粒物。

賀泓稱,一些污染源比如汽油車,雖然其尾氣中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後產生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研究表明在我國中東部地區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率常常高達60%,在成霾時二次顆粒物所佔比例往往更高。然而,目前對二次顆粒物生成的機制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2013年以來,全國空氣質量總體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占比逐步降低,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2013年至2016年,全國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PM2.5濃度年平均值下降了26.5μg/m3,下降幅度為29.7%。

對此,中科院提出治霾建議:需要加強針對性,力爭精準治霾,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建議一線大城市應把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北方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散煤和秸稈燃燒導致的季節性霾污染。

責任編輯:東方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