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府「組合拳」助青年成才

2017-03-15

【文匯網訊】 今年兩會期間,來自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審議或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都十分關注香港青年的發展問題。如何讓青年健康成長、實現人生價值,如何讓青年消除對內地的誤解、共享國家發展的機遇?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3月15日報道,針對這些問題,代表委員們紛紛獻策,特區政府也打出一套「組合拳」,引導香江下一代更好地發展。

讓港青瞭解內地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浸會大學原校長陳新滋表示,讓部分港人對內地消除誤解,最根本的方法是培養對兩地都有清楚認識的下一代社會精英。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也認為,香港高校應大力拓展與香港以外大學的教研協作,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2005年在廣東珠海成立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正是在這一方面的重要實踐。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近日在網絡上提到,廣東省一直是香港對內交往工作中最重要、最緊密的合作夥伴,兩地在廣泛的範疇合作,取得不少進展。其中也包括香港青年的培訓工作。

今年適逢香港特區成立20週年,青年發展是慶祝活動重點之一。根據規劃,特區政府推出「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資助民間團體安排青年前往內地交流考察。本年度會資助7200名青年赴廣東省交流;同時推出「青年內地實習計劃」,將資助1480名青年赴粵實習,包括990個在廣東省的暑期實習名額。

此外,特區政府會在今年夏季推出「臥龍自然保護區青年實習計劃」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讓粵港兩地青年一同前往四川臥龍熊貓保育基地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共同實習,在增廣保育見識之餘,亦能促進兩地年輕人相互瞭解。

發展香港科創

「香港幾乎沒有科技工業。」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指出,香港該領域發展滯後、就業不景氣,導致高校應用科學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乏善可陳」。長此以往形成循環,經濟轉型將蒙上陰影。

如何能讓香港青年參與科技創新研發及成果轉化,發展香港的科創業?黃玉山認為,當前內地科技工業日臻成熟,欲發揮香港高校基礎科學研究優勢,與內地合作是一條可行之路。

例如身為中科院院士的陳新滋從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職位退休後,回到廣州中山大學藥學院擔任全職教授,從事藥物化學和有機化學的科研工作。他說,廣東有大型製藥廠以及配套的經濟基礎和科研實力,有助於將新型抗癌藥等研究推廣到生活中。只有這樣才可能形成產業,吸引更多香港年輕人加入到應用科學領域。「我的團隊裡就有不少來自香港的年輕學者。」

另外,張建宗也指出,越來越多香港青年有興趣到內地創業,但對內地市場所知有限,難以踏出第一步,因此特區政府去年成立3億港元「青年發展基金」支持青年人創業,現在有50多家香港創業團隊在廣東省,設立由港人管理運作的青年專業聯盟眾創空間;同時在落馬洲河套地區開發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亦將為深圳和香港兩地青年人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優質就業機會。

嘉許優秀青年

前不久,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處及青委會主辦的第五屆「優秀青年嘉許計劃」,共有36名青年獲得嘉許獎項,表揚他們的個人成就及對社會的貢獻。

據悉,獲嘉許的青年人由香港18區提名,分成「公開組」及「中學組」,進行兩輪面試,每組前5名成為全港「十大優秀青年」,每組1名最出色的參加者會成為該組的「星中之星」。另設優異獎、閃耀成就獎、青年領袖獎、社會服務獎或個人突破獎。

十大優秀青年之一郭文煒,同時獲得了公開組的「星中之星」獎項。他曾經在中學時期誤入歧途,成為「邊緣青年」,幸得社工與家人的支持,走回正途,不但在2017年取得香港嶺南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更成立大學服務團體,鼓勵同學以課堂知識服務社會,多次代表學校與國外大學交流。

「這些獲嘉許的優秀青年,來自不同的基層,擁有不同的特質和成就,我在他們身上看到香港的未來。」特區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這樣說道。

據悉,自2012年舉辦「優秀青年嘉許計劃」以來,該計劃致力於嘉許青少年在個人成就,包括學術、體育、藝術及社會服務上的卓越表現。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表示,希望他們日後繼續努力增值,用熱忱感染和帶領其他青年,發揮正能量。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