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近日,香港「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提出「特赦『佔中』分子大和解」,引發社會熱議。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在媒體撰文,指出只有守住底線,大和解方能行得正、走得遠。
盧文端文章全文如下: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有意表達修補社會撕裂、實現社會和解的願望,不應該否定。但他提出的「特赦論」超越了香港法治的底線,難免受到多方面的批評。事實上,中央講團結包容,有「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原則底線;香港社會講團結包容,也有法治底線。

守住底線,才能回應大和解主流民意(資料圖片)
綜合泛民人士近期提出的和解要求,很多都超越了中央和特區政府所能接受的原則底線。古人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只有守住底線,大和解才能名正言順,行得正、走得遠。提出超越底線的要求,既是給大和解製造障礙,也是給林鄭月娥施政製造障礙!這樣提出大和解,不僅行不通,而且會招致責難和批評。胡志偉「特赦論」帶出的教訓,值得各方面尤其是泛民人士重視。
泛民和解要求一再超越底線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近日提出「特赦論」引發爭議,他隨即道歉并收回言論(資料圖片)
胡志偉提出的「特赦論」觸發軒然大波,引起社會極大反彈,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從法治上講,外界關注「特赦論」干擾正在進行審判當中的「佔中」案件,變成行政干預司法,損害法治核心價值;從社會公義上講,「佔中」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惡劣影響至今未消。如依「特赦論」所言一律特赦相關人士,是以政治取代公義,自然不得人心。
雖然說,胡志偉提出「大和解」方案,表達修補社會撕裂、期盼香港走出內耗空轉泥潭的願望,符合香港的主流民意,但特赦建議直接衝擊香港的法治底線,即刻被社會普遍否定。「特赦論」遭遇說明,和解不講原則底線,會動搖香港穩定和發展的根基,香港社會並不接受。
需要留意的是,泛民近期提出的和解要求,很多都超越了中央和特區政府所能應允的原則底線。22名泛民立法會議員早前發表聯署聲明,希望與林鄭對話,但同時提出5項前提,包括要求對方需先同意促成中央收回「『一國兩制』白皮書」、撇開「8·31」框架重啟政改、撤回對幾名泛民議員的司法覆核等。泛民提出的這些和解前設,都直接抵觸「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及香港法治的原則底線,可以說是不可能達到的要求。

3月27日,「佔中」搞手被香港警方落案起訴(資料圖片)
中央提團結包容有原則底線
鑑於香港社會撕裂嚴重,窒礙香港的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明確提出了「團結包容」的施政要求。需要強調的是,習近平同時也要求林鄭和新一屆特區政府「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這也是中央要求林鄭施政「團結包容」時必須堅持的原則底線。
毋須諱言,香港確實存在排斥「一國」、不尊重基本法的問題,極少數人甚至公然打出「港獨」旗號,直接衝擊「一國兩制」的底線。中央明確要求行政長官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就是要確保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不走樣、不變形」。這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不能有半點的含糊和妥協。泛民提出超越中央原則底線的要求,不僅是給大和解設置障礙,也是給林鄭施政出難題。這樣的做法毫無建設性,和解亦無從談起。

「佔中」搞手,難逃法網(大公報製圖)
大和解需從做實事開始
香港發展停滯不前的主因,是受到泛政治化的困擾。香港目前經濟民生問題千頭萬緒,市民希望以特首選舉為契機,以新思維、新方式化解兩極對立,團結包容,促進和諧,切實推動香港經濟和社會民生健康發展。因此,要促進大和解,首先要擺脫泛政治化的干擾,集中精力處理好經濟民生等議題,讓社會重回正軌。在這個基礎上,各界再就具爭議的政治議題展開討論,尋求共識。這才是市民所期待的大和解,任何和解方案都應抓住這個主軸。
守住底線,就是守住香港「一國兩制」實踐和社會發展的根基,唯有如此才能切實回應大和解主流民意,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得到中央的支持,才能行得正、走得遠。社會各界期盼香港走出內耗空轉的困局,只有貫徹「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原則,放下意識形態桎梏,以香港整體利益大局為重,共同消弭分歧,團結包容,勠力同心,讓香港重整旗鼓,方能真正促成大和解,香港的發展也才能行得正、走得遠。
(作者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