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時評|環保考核「以克論凈」科學嗎?

2017-05-03

【文匯網訊】 文/張寶峰

近年來,環保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在中國,生態指標更被納入官員考核體系之中,其權重甚至超過GDP。近日,陝西省西安市對城市道路「以克論凈」的做法引發各界「圍觀」:考核員手拿小刷子、小簸箕,收集小撮垃圾稱重,嚴格比照環保標準進行考核的做法,得到的卻不僅是點贊,同時也招致不少爭議。

這個「以克論凈」深度保潔作業標準中,考核員略顯「原始」的檢測標準,正是對前述作業標準的監督檢驗。從法治發展角度看,中國早已進入「有法可依」的階段,「諸般要事」幾乎都已完成相應立法,然而中國迄今尚未完全實現「違法必究」,除國家大法要律外,很多規範性文件都遭遇過「監管乏力」的尷尬境地。因此,從一部法律規章「有始有終」、能得到有效執行監督的角度講,西安當地的做法無疑值得點贊。

不過考核員俯身近地、收取寸土的情態看起來着實讓人「彆扭」:原始的人力操作模式、難以保證的精確度、笨拙加低效的客觀效果,難免會引來網友非議。

筆者認為,任何一項考核標準都既需要易於衡量又要兼顧公平。若檢查環境衞生需要帶着電子稱稱灰塵,一則是不好控制操作精度,二則是難以保證公平。既然細緻到如此以克論的標準,那是否得有一個公平的執行細則、定下抽檢的時間段以避免有風時段和下雨天氣?及灰塵取樣測定是否要取平均值等等,這些都是規則制定者需要考慮的。否則的話,名義上看似是極其認真的考核,但實際上更多的讓人感到只是一種博眼球的形式。這個標準核心問題不解決,都是「目的雖好,但手段欠妥」的形式主義。

事實上,如今科技如此發達,當地完全可以把心思放在向科技要潔凈,而不是去對清潔工苛求論克評凈。很多地方引入機械人清潔作業,既節省人力,又精確高效,而且「無礙觀瞻」,如此一來,便足可令一條出發點良好的規範性文件得到同樣良好的監督執行。

(作者系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