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拐伍伍(755次),這是發自鄭州的供港快車,是從1962年開始中國內地「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三趟快運貨物列車」中的一趟。它從鄭州北站一段150米的股道集結開始,滿載着鮮活的豬牛鴨等活畜以及其他新鮮農副產品,每天準時出發,晝夜兼程,風雨無阻,行駛近1700公里,直抵東方之珠。如今,河南人提及對豫港交流的最初印象,拐伍伍是繞不開的話題。因為,拐伍伍不僅是一個火車班列編號,更成為了河南確保供港物資優質高效供應的承諾代號。

快運列車到達香港 (受訪者供圖)
拐伍伍 河南確保供港物資的承諾代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這一天,鄭州北站儘管沒有舉行特殊的慶祝儀式,但車站工作人員特意將車體擦洗乾淨,滿懷喜悅的心情,把開往香港的755次列車目送出站。

1994年12月15日,鄭州至九龍直達集裝箱專列開行 (受訪者供圖)
也是在這一年,已經在鄭州鐵路局鄭州北站調度車間工作七年的劉德正獲得了河南省「支持港澳繁榮先進個人」稱號。對於拐伍伍次列車,劉德正對其的印象就是「最高優先級別」。北站一些職工私下裡喜歡將這趟車稱為「天字第一號列車」。他以及北站職工所做的工作就是確保拐伍伍能定期、定時、定點到達香港。
天字第一號列車 安全運行3200萬公里 繞地球800圈
有歷史資料顯示,1975年,河南省駐馬店地區發生嚴重水害,鐵路交通運輸線路遭到極大損壞,鐵路部門緊急搶修後,第一列通過的列車就是供港物資的755次專列。
「春運時期,為了助力客車運力,其他貨車都有可能停運,但供港的拐伍伍是絕對不能停的。」劉德正所在的鄭州鐵路局鄭州北車站是中國鐵路辦理量最大、作業效率最高的路網性編組站,被稱為「最忙編組站」。貨車不同於客車,運輸中常需要二次甚至多次編組。比如甘肅發出一列貨車,共計60輛車,其中有20輛要去上海、10輛去廣州、30輛去石家莊。這列貨車需先到達鄭州北站,在此將原有編組解開、重新組合,向着三個不同的方向再出發。在所有排列組合中,拐伍伍是要優先確保的。因為從1962年開通那一刻起,拐伍伍便和其他另外兩趟快車一起承擔著特殊的政治任務。「開這三趟快車時正值我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列車開行是中央特批的,無論如何要保證港澳同胞鮮活物資供應。」曾任鄭州鐵路局局長的徐宜發對這段歷史瞭然於心。
徐宜發說,755次承運的都是牲畜、家禽、魚類、水果等鮮活物資,鐵路部門採取「優先安排運輸計劃、優先進貨裝車、優先取送掛運」措施,最大限度地壓縮運行時間,減少損耗,快速運往香港。

快運專列生豬裝運 (受訪者供圖)
數據顯示,從1962年12月11日第一趟755次列車開通後,鄭州北站已安全開行供港澳列車17184列,計504093車,按一列車5000噸計算,累計運輸物資8592萬噸。鄭州北站共運輸活牛24420車,活豬25514車,還有難以計數的鮮蔬菜、水果、雞蛋、大蒜等等。至今,該次列車已安全運行3200萬公里,等於繞地球800圈。
150米股道 承載豫港兄弟情
鄭州北站是全國鐵路系統最大的編組站,有幾十股道鐵路線,每天要辦理近三萬輛車。

供港快車專用股道長約150米,使用48年,如今已經棄用,鐵軌上已銹跡斑斑。劉蕊 攝
由於高速公路網急速發展、貨櫃運輸漸成主流、貨物來源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2010年,鄭州北站供港專列755次列車結束了它的使命。但對河南人來說,拐伍伍永遠是豫港兄弟情的象徵,也永遠是河南人信守供港承諾並履行承諾的代名詞。
今年51歲的劉德正告訴記者,北站的下行編組場的3道是專門用於供港物資的集結、停留的專用股道,這段股道大約150米長,並設專人負責統計列車的開行、掛運及正點等情況,並且建有專門的活豬上車通道――上豬台。
在劉德正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這段股道。如今這段股道已經停用,鐵軌也銹跡斑駁,旁邊滿裝着貨物的列車一嘯而過。從1962年開始,所有要運往香港的活畜生鮮都要在這裏集結,並整編成拐伍伍次出發。「所有物資都在這裏集結編組,這段股道可以說是供港快車開始的地方,也是豫港交流開始的地方。」
劉德正直到2002年才去過香港一趟,他對香港保留着最樸素的情感,「就像是從未見過面但卻一直有聯繫的兄弟,一見面就很親切。」

劉德正所指的地方便是上豬台。劉蕊攝
劉德正指着旁邊的一段高台告訴記者,那便是上豬台。在那裡,一頭頭的豬將會被趕進車廂,「豬是上下兩層,牛一層,雞鴨鵝則是三層。」
至今回憶起來,給劉德正留下深刻記憶的是鐵路上的「豬尿牛糞味」。鐵路上的任何一個職工都沒有嫌棄臟臭,反倒看到「活蹦亂跳」的家禽覺得開心,這說明他們的工作做到位了,責任盡到了。
劉德正記憶猶新的一幕,有一次大夏天,負責往港澳押運牲畜的押運員找到他,急得快要哭出來了,要求車站組織趕快給他們的車加水。牲畜一路要喝不少水,喝不上水會被渴死的。
劉德正說,為了保障家畜的生命,北站收集儲備了足夠的草料,每天都要給這些牲畜車加足,不能讓它們路上餓着。上世紀八十年代,北站動員家屬專門做這些後勤保障工作。
755次列車的車廂也是經過改造的,有水槽和料槽,儼然是「移動的飼養場」。劉德正說,儘管供港快車有「快」字,但實際上彼時的火車並未提速,而且因為用的是蒸汽車,所以中途停站補給是必須的。為了讓車上的活畜儘可能適應這樣的長途跋涉,車廂里裝卸台都設置了百葉箱式的板壁,車廂內壁一側還有石槽,配有處理糞便的裝置,方便牲畜吃喝拉撒。列車啟程後,沿途車站根據需要補充水和草料。
司機回顧:拉「移動養殖場」 平穩最關鍵
已經退休八年的徐宜發是老鐵路,他參加鐵路工作開了十年火車,拉供港物資的車是常事。
徐宜發回憶說,那個時候他們用的是蒸汽機車,供港物資的快車有的是白天開行,有的是夜裡運行,一年四季從不間斷。每逢趕上拉這些車,知道車上裝的都是牛、豬、雞鴨和活魚,開車特別精心,平穩運行,不讓它們路上受損失。
開行供港物資快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外貿部門要組織貨源,每天都有從安陽、新鄉、商丘掛運到鄭州北站的牲畜車,然後北站重新編組成755次向深圳方向開行,中途還要在漯河、西平、駐馬店加掛牲畜車,集結在一起滿載運行。每年春運期間,一般貨物列車都要停運,唯獨供港物資快車不停運。徐宜發說,最辛苦的是那些押運人員。車上牲畜又拉又尿,氣味難聞,一路上還要不斷查看巡視、喂水喂料,生怕出現意外。特別是在車上這幾天,吃的是自帶乾糧,以饅頭為主,冬天還好些,夏天天熱弄不好還容易餿。餓了啃點干饅頭,渴了喝的是涼開水。有干饅頭吃、有涼開水喝就算不錯的了,有時水喝完了、饅頭吃光了,他們只能忍着,車到深圳下了車辦理完交接才能飽餐一頓。那個時候,遇到中途小站停車,一時半會兒開不了,他們那些火車司機常下車找押運員聊天,知道押運員的辛苦勁。
在他的印象中,755次供港快車每天都滿載鮮活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香港。不論是三年自然災害、文革動亂還是華中水災、橋樑斷裂都沒有影響河南對香港的物資供應。
「三趟快車」是哪些?
「三趟快車」是「供應香港鮮活物資列車」的簡稱,是我國鐵道部和商務部共創的一種特殊運輸方式。
1962年,為滿足香港的「菜籃子」需要,在周恩來總理親切關懷下,內地開創了「三趟快車」,「定期、定班、定點」,分別自上海、鄭州、武漢三地始發,每日滿載供港鮮活商品,經深圳運抵香港。當時,在內地物資供應十分匱乏的情況下,滿載供港鮮活商品的「三趟快車」見證着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
「三趟快車」創始於1962年,751次快運列車於3月20日從湖北江岸始發。同年12月11日,又增開了由河南鄭州北站和上海新龍華直達深圳的755次和753次快運貨車。
來自鄭州鐵路局的資料顯示,鄭州北站首列於1962年12月11日發至廣州南站,後改到深圳北站。隨着貨車班列的增多,曾有兩次修改—— 8755次、82755次。
2010年六月,隨着由於高速公路網急速發展、貨櫃運輸漸成主流、貨物來源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三趟快車光榮退役。
責任編輯: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