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大博士在疆參與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2017-05-25

【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記者 應江洪 新疆報道)由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港大博士研究生鄭大燃參與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日前對外發佈稱,在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一枚保存較好的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主導這次科考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表示,其具有獨特的翅脈系統,因此建立了一個新科:中國三疊蜓科。這塊化石也讓科學家找到了一個新的遠古蜻蜓,為了紀念中國著名古昆蟲學家林啟彬教授,它被命名為:林氏中國三疊蜓。

鄭大燃說,林氏中國三疊蜓生活在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晚期的準噶爾盆地。由於蜻蜓化石保存非常困難,這次發現也和之前發現的蜻蜓化石一樣,只有翅膀部分得以相對完整的保留。根據對翅膀的研究發現,它擁有獨特而古老的脈絡,因此才得以確定它是一個新科。

它也是目前為止,我國在2億年前這個時間段發現的最大蜻蜓,翅展寬達210毫米。

蜻蜓祖先曾為空中霸主

根據科考專家們的研究,兩億年前的準噶爾盆地溫暖濕潤,多湖泊,蜻蜓死後經過雨水沖刷或埋進泥土裡,或進入湖泊水底,歷經若干年歷史演變,就形成了化石。

鄭大燃表示,這些蜻蜓早已滅絕。由於所有的蜻蜓化石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蜻蜓的全貌依然無法還原,相同的是它們都屬於肉食動物,主要靠吃昆蟲和水裡的生物為生。

「林氏中國三疊蜓除了吃昆蟲,可能還以當時湖泊中的小魚為食。」

鄭大燃說,遠古蜻蜓比想像中大得多,這種與恐龍同時期的物種,在距今3億年前後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成為當時的「空中霸主」。可惜「好景不長」,它們逐漸受到翼龍捕食,「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反而是個頭小的因為靈活而容易存活。到侏羅紀後期,隨著鳥類的出現,蜻蜓們來自空中的壓力更大,為了生存,體型越來越小。此外,空氣中的含氧量是影響昆蟲個頭大小的重要因素。

鄭大燃說,距今3億年前後,當時地球大氣的含氧量達到27%-35%,而現在地球大氣的含氧量在21%左右。「當然這只是一種觀點,還需要更多實證。」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