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內資在港狂開30多家中醫館

2017-11-09

【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 記者 石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香港新都城廣場的一家醫館,雖只有300尺,但內部卻設置了前台接待處、2間坐診室和2間理療室,這只是和順堂在香港開設了30多家分店中的一家。6年前,和順堂從深圳出發闖蕩香港,6年後,和順堂再次從香港出發走向世界。

適應香港環境開拓新模式

2011年,和順堂試水香港,在跑馬地開設了第一家醫館,歷經了3年的堅守與摸索。2014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實施,和順堂看準了歷史發展機遇,採用全新的「中央藥房+地鐵沿線診點+APP預約」經營加快香港發展步伐。第一期投資2000萬港元,請來香港創新科技署前署長王錫基擔任香港「和順堂國際」CEO。然而,讓和順堂董事長宋鋼始料不及的是,由於深港兩地市場環境的不同,和順堂在深圳順風順水,在香港第一次試水就虧的一塌糊塗。

時隔多年後,如今負責和順堂香港業務的孟永明分析,當年和順堂的失誤主要存在選址和員工管理上。這位曾擔任沃爾瑪韓國區總裁及G2000集團首席執行官,孟永明用自己的業務經驗,幫助和順堂重新制定思路,將店址選在地鐵沿線及大型社區商超內。

記者在新都城店內見到,中醫師在坐診室為患者完成問診後,馬上可通過APP軟件把處方與藥材劑量傳輸到中央藥房,由專業藥師配藥並及時完成煎制,以保證極短時間內把中藥送到消費者指定和順堂門店中,再由消費者上門取用。

對於消費者而言,APP軟件則是提前預約心儀中醫師、確定診療時間、清晰處方構成、瞭解煎藥進度、按時提取中藥的一條龍服務軟件。據孟永明介紹,這是全港首創的「中央藥房+地鐵沿線診點+APP預約」中醫藥創新經營模式所研發的現代化中醫藥服務系統,榮獲2015香港信息及通訊科技獎——最佳商業方案(應用)金獎。

據孟永明透露,和順堂目前已經在香港中環、金鐘、太古、跑馬地、觀塘、九龍、荃灣、寶琳等地鐵沿線地段前後設立了30多間醫館,每間店舖面積在200尺到400尺,平均為300尺。「這與香港消費者的心理有關,一方面門店裝修為中高檔,可讓市民第一感覺就清爽,另一方面如果店舖面積過大,會讓消費者覺得買藥的成本就會增加。」

香港中醫藥市場有望騰飛

回歸前,香港以西方文化為主導影響,使中醫藥長期處於被排斥的地位。回歸後,香港中醫藥發展和進步是顯著的。孟永明認為,最近十年香港的中醫藥環境明顯改善,有望迎來新的曙光。

通過對市場調查,孟永明發現香港的中醫藥需求人群不僅限於老年人,隨著中醫養身理念深入,香港中青年也有較強的中醫藥需求,這些人大多是選用中藥調理身體。「港人幾百年來廣泛使用中醫藥,對中藥的認識同內地基本相同,他們堅信中藥的療效。」

孟永明告訴記者,目前香港中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約1.2萬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三所大學提供5年全日制中醫本科學士學位課程,這三所學校每年可為香港提供150多名中醫師,這與和順堂等中醫館可實現很好的對接。

宋鋼表示,香港中醫藥工作人員精通中英文,知道西方國家對中藥產品准入的要求,同時也能明白中醫藥,可擔任中成藥走向世界的橋樑角色。同時,香港具有一批國際市場經驗的人才,能及時掌握國外消費者心理和產品需求,對中成藥國際市場開拓很有幫助,這也是和順堂選擇在香港開店的原因。「目前,和順堂在香港有200多名本地員工,70多位坐堂醫生。」

為中醫藥找回本色帶來曙光

在宋鋼的表述裡,名廠出名藥、名藥配名醫、名醫駐名館,和順堂模式是四位一體,環環相扣,相互依賴,相互支持,構成國醫藥館連鎖經營的封閉循環。

香榭里店是和順堂的第一家國醫藥館,走道裡懸掛著和順堂「和大夫」們的簡介,店長介紹說,店裡目前有7名常駐中醫和5名客座中醫。12名「和大夫」各有擅長,既有世家傳承的老中醫,也有科班畢業的醫學博士,有的臨床經驗長達40多年,有的甚至還給美國前總統老布什看過病。

和順堂旗下現在擁有300多名「和大夫」,不僅有退休的老中醫,也吸引了眾多大專院校的專業人士。45歲的趙學軍是一名醫學博士,加入和順堂前是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離開體制投身民營企業,他坦言除了家庭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實現中醫的價值。

「中醫診病是很複雜的過程,耗費的時間也長,病人都有個體差異,比如望聞問切中『問』這一環,不僅要問既往病史,甚至連祖宗三代的情況都可能需要問到。」他表示,普通醫院往往難以提供這樣的診療條件,而和順堂沒有各種創收指標、沒有任務壓力,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詳細問診,

「中醫是技術活,也講求經驗的累積,和順堂的這種模式更有利於中醫知識的傳承。」

中醫藥走出去充滿機遇和挑戰

目前,中醫藥雖然傳播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普遍難以打入國際醫藥的主流市場,大部分只能在華人圈子裡使用。「中藥國際化」口號喊了多年,中藥還一直在家門口徘徊。

宋鋼認為,文化的差異是必然的,中藥配方來源於幾千年經驗積累,很難像西藥那樣解釋清楚到底是哪種化學物質在起作用。「因此通過香港瞭解國際市場,讓國際市場通過香港瞭解內地中草藥,若是就醫論醫、就藥論藥,缺乏文化認同感,中醫藥走出去就只能永遠在路上。」

此外,我國在中藥材種植方面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的控制較晚,藥品質量也是一大瓶頸。宋鋼表示,在長遠來看勢必嚴重影響藥品質量及體系建設,進而對消費者的用藥安全造成不良影響,阻礙中藥產業的升級發展和國際化進程,降低中藥在國際上的信任度。

近兩年來陸續出台的相關政策對於中藥發展將起著促進作用,而宋鋼認為,中藥國際化的推進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不僅僅是需要將該中藥品種實施國際化,而是需要將涉及到中藥製藥整個產業鏈以及相關配套產業實施全面國際化。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