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台灣文學家、詩人余光中病逝 享年90歲

2017-12-14
今年10月,余光中(右三)最後一次公開露面。(資料圖片)

今年10月,余光中(右三)最後一次公開露面。(資料圖片)

【文匯網訊】據台媒東森新聞報道,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壽90。高醫中午表示,病人家屬要求保密,不公開病情,但消息為真;而中山大學表示,今天(14)早上1004分過世,家屬不願被打擾。原先只以為是天氣多變、氣溫偏低,到醫院檢查後決定住院靜養,沒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風,肺部感染、轉進加護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兒們也從國外趕回,謝絕採訪,結果1天之隔,這位作品多選入課本、文壇的「璀璨五彩筆」就過世,親人與文壇好友都十分傷痛。

受到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他,還沒畢業就在文學刊物上投稿詩作,受到梁實秋賞識後出版詩集處女作《舟子的悲歌》;畢業後,更與覃子豪、鐘鼎文、鄧禹平等當時文壇上活躍的青年詩人們,共同創立藍星詩社,《藍星》週刊也成為文壇一本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

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曾讚譽余光中在的地方就是文學中心,熟知的詩作有選錄課本中的〈車過枋寮〉、〈翠玉白菜〉、〈鄉愁〉等,還有楊弦、李泰祥等眾多音樂家譜成歌曲,成為流行歌的經典;散文作品則有〈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翻譯則以《梵谷傳》最經典、最為人所知。

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1928-),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曾就讀於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台灣所有重要獎項,已出版詩文及譯著共40 余種。

1928年重九日餘氏生於南京。青年時於四川就學,在南京青年會中學畢業後進入金陵大學修讀外文。

1945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創辦「藍星詩社」,主編《藍星詩頁》。

1946 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

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

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0年五月到台灣,9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級,兩年後畢業。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10月, 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刊,致力於現代主義詩歌創作。

1956年與范我存女士結婚,後育有四個女兒。年間先後任編譯官及大學教職。

1958年到美國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畢業後回台任教。先後任教於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期間曾兩度赴美任多間大學客席講師。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

1972年榮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9月離開香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國語文研究所所長。十月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

1988 年起余氏擔任梁實秋文學獎翻譯評審一職,對之策劃、推動所耗心血非常多。

1991年十月於香港參加香港翻譯學會主辦的翻譯研討會,並接受該會頒贈的榮譽會士銜。現在台灣居住,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作品風格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紀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余光中人物評價

余光中在台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台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並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瀋陽、 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愁》,此外,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也曾向國內觀眾連續推薦報導余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海內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台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璨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5種。傳記有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 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作品集

詩集

《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恆拔河》、《余光中詩選》(1949—1981)、《隔水觀音》、《春來半島》、《紫荊賦》、《夢與地理》、《安石榴》、《雙人床》、《五行無阻》、《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

散文集

《左手的繆思》、《逍遙游》、《望鄉的牧神》、《焚鶴人》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散文選》、《青青邊愁》、《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憑一張地圖》、《隔水呼渡》、《日不落家》。

評論集

《掌上雨》、《分水嶺上》、《從徐霞客到梵谷》、《井然有序》、《藍墨水的下游》。

翻譯作品

《梵谷傳》、《老人和大海》、《英詩譯注》、《美國詩選》、《 New Chinese Poetry(《中國新詩選》)、《英美現代詩選》、《 Acres of Barbed Wire(《滿田的鐵絲雨》)、《錄事巴托比》、《土耳其現代詩選》、《不可兒戲》、《溫夫的扇子》、《The Night Watchman(《守夜人》)、《理想丈夫》。

余光中詩作賞析

《鄉愁》

《鄉愁》是余光中的代表名作之一。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余光中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余光中表示,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台;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我想到了大陸這個「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風光、夫子廟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中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我慶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於心中。」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鄉愁》是台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余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並為大陸同胞所喜愛。余光中說:「給《鄉愁四韻》和《鄉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後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詩比人先回鄉,該是詩人最大的慰。」 。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一首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尋根詩篇。詩人在故宮博物館看見一件古代文物,白玉雕琢成的苦瓜,於是觸發靈感,展開了想像。

第一節極寫苦瓜的飽滿圓潤,晶瑩剔透,它千年的酣睡,它從從容容、自自在在地成熟,都顯示出它不再澀苦,而這樣美麗飽滿的苦瓜,是由古中國的乳汁一口一口餵養、培植而成的。「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之句,用得很妙,將無生命之死物,寫成了有生命之活物。這樣的詩句既是苦瓜飽滿圓潤,在觀者眼睛裡產生的一種幻境似的滑溜溜的光澤,也是擬人化手法將物體活化的手段。「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之句,把物體寫得十分淨潔鮮活,雖是千年古物,不但一塵不染,而且仍翹著當日的新鮮。一個「翹」字,將生命的活力貫注其中,使詩和物都有了鮮嫩和強勁的生命感。詩的第二段進入了一個更新的境界。詩人用隱蔽的手段將苦瓜擬人化為一個嬰兒,而祖國的沃土是母親。母親敞開胸脯,嬰兒向母親的胸脯上匍匐,他用蒂用根飽飽地吸吮著母親的乳汁恩液。雖然經過許多苦難,經過戰火的燒烤,經過鐵蹄的踐踏,經過履帶的重壓,但是,它奇跡般成長,而且沒有留下傷痕,這裡顯然不是單單地寫白玉苦瓜,而是在寫由祖國母親的乳汁哺育長大的每一個炎黃子孫。詩人的功力在於寫苦瓜意不在苦瓜,寫象徵物,但又不脫離物的本體,似真似假,似假似真,於是藝術的強大魅力油然而生。詩的結尾處又回復藝術本身。雕塑家的巧手經過千刀萬鑿,給白玉苦瓜以藝術的靈魂,「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有一語雙關之意,一方面肯定藝術創造的永恆價值,每次欣賞這樣的成果都將給人以甜蜜,另一方面寓意祖國母親,養育了這樣的兒女,恩重如山,永留青史。

《白玉苦瓜》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

看莖須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喂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踏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輾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跡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生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

白玉裡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愛情詩歌的代表作。余光中的詩作情通古今,意貫中西。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中,余光中的詩歌有著更博雜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語言清麗,聲韻柔婉,具有東方古典美的空靈境界,同時,從詩句的排列上,也充分體現出詩人對現代格律詩建築美的刻意追求。在回歸傳統時他並不拋棄「現代」,他尋求的是一種有深厚傳統背景的「現代」,或者說是一種受過「現代」洗禮的「古典」。詩歌運用獨白和通感等現代手法,把現代人的感情與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現代詩和古詞熔為一爐,使得詩歌達到了一種清純精緻的境界。

詩作名曰「等你」,但全詩隻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無奈,而是別出心裁地狀寫「等你」的幻覺和美感。黃昏將至,細雨濛濛,彩虹飛架,紅蓮如火,「蟬聲沉落,蛙聲升起」。正因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讓人傷感的黃昏才顯得如詩如畫。「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蓮象徵美麗與聖潔,詩中的蓮既是具象的實物,又是美與理想的綜合。因此詩人把約會的地點安排在黃昏的蓮池邊。像電影中的特技鏡頭一樣,等待中的美人從紅蓮中幻化而出,「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嫵媚動人,艷若天仙。蓮花與情人的清芬之氣,使「我」如癡如醉,物我兩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訴「我」七點已到,真不知會沉迷至何時!美人在時鐘指向七點時翩翩而來,幻覺本應在「我」與情人的擁抱和熱吻中化為現實了,然而詩人匠心獨運,出其不意,筆鋒陡轉,卻寫「我」望著姍姍而來的美人,彷彿看到了一朵紅蓮,姜白石詞中婉約的韻律象叮咚作響的清泉緩緩流進「我」的心中…… 詩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餘音裊裊,留給人們無限相像的餘地,使讀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詩境的途徑。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火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裡,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隻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隻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附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裡,有韻地,你走來

余光中感情生活

初識

1956年,余光中與范我存在台北舉行婚禮。這年余光中28歲,范我存25歲。他們的母親是堂姐妹,因此他們是遠房表親。

抗日戰爭勝利,17歲的余光中跟隨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媽家中巧遇范我存。當時范我存14歲,眼前這位表哥「理個平頭,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來有點嚴肅,又有點害羞」。她常聽姨媽提起這位表兄,誇讚他書讀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繪畫天分。於是不免多瞄了他幾眼。

年輕時期的范我存,她皮膚白皙、五官清麗,雖柔弱多病,外表楚楚可憐,可是卻有著外柔內剛的性格,深受舅舅們疼愛,眾多表兄姐也把她當作親妹妹一樣愛護。

余光中對范我存這位初識的表妹顯然也關心,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余光中寄來的一份同仁刊物,裡面有余光中自己翻譯拜倫的作品。范我存收到刊物,雖然不太懂詩歌,但仍被余光中的文采所折服。

相愛

1949年初,范我存隨一個遠房親戚來到台灣。她因為有肺病不能入學,所以學歷並不高。19506月,余光中隨家人從香港來台灣。不久,余光中再次見到范我存,他後來在《四月,在古戰場》一文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瘦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

余家顧慮范我存身體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點書獃氣。但余光中與范我存不顧各自家長的反對,從知己發展成情侶。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華橫溢,內涵豐富,穩定,可靠,富同情心。當時余光中在文壇上小有名氣,范我存對他愛慕有加。年輕的余光中,在那段炙熱的愛情時期,曾用一柄小刀,在廈門街自家院子裡的楓樹幹上,刻下「YLM」三個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愛,M是咪咪。

而余光中也在范我存那裡得到另一些藝術的啟發,例如西洋現代繪畫——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經由她介紹才開始認識的。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讓范我存欣賞。除了心靈契合,他們又有共同的生活經驗:在江南和四川的童年和少年,逃難的艱苦。他們都說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話,一直到今天,他們之間仍用四川話交談。他們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除了談音樂、繪畫、文學,也常看電影,有時候會騎腳踏車到淡水河邊、永和的竹林中去。

1955年,余光中開始翻譯《凡高傳》。他在白紙的正面寫譯文,反面寫情書,然後寄給范我存,由她謄寫後再寄回給他。前後11個月,全文30多萬字全由范我存陸續謄寫在有格稿紙上,之後才由余光中送往《大華晚報》發表。

「她瞭解我,對文學藝術富有敏感和品位,這是最吸引我的特質。」余光中回憶當年戀愛的心情,滿是溫柔。1956年,余光中終於和范我存結婚。在中山堂擺了15桌喜宴,賓客包括梁實秋、夏濟安、藍星詩社的詩友及余光中的同學。

婚姻生活

范我存婚前的嬌柔羞赧,在婚後不久就磨練成自信堅強。身體素弱的她,在生下長女珊珊後,漸漸強壯起來。從1958年到1965年,7年之間,她生下了五胎(其中唯一的男嬰出生後三天不幸早夭),余光中幸福地把她稱為「小袋鼠的媽媽」,說「她已經向雷諾阿畫中的女人看齊了。」

對於丈夫的文學活動,范我存始終堅持參與。藍星詩社的成員把余宅當作總部,眾詩人經常進出。後來余光中在師大教書,交遊更廣,家裡又經常有學生來往,再加上公公餘超英好客成癖,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余宅,文人薈萃。范我存為了維護余光中創作,竭力營造一個寬闊的藝術空間,凡能做之事,均一手包辦。在女兒幼珊的印象中,余光中從來沒去過他們學校,可能連一個老師的名字都不知道,而他們也一直認為這很正常。「他全部的精神和時間都放在文學上,生活的瑣碎細節根本無法進入他的世界。」

范我存把全部心力都奉獻給了家庭,直到孩子大了,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興趣。她喜歡賞玉買玉,慢慢成了行家。到高雄後,漸漸有人找她講玉,她便在城裡的別屋開班授課。范我存乃下功夫不斷讀書自修古玉及歷史知識,她的口才本來就好,講起課來,引人入勝。後來「高雄市立美術館」成立,范我存自動申請當義工,擔任美術館導覽,頗受歡迎。

范我存這樣評價余光中:「結婚後,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賴我,雖然他不是常會說甜言蜜語體貼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動來表示對我和孩子的愛。」

余光中這樣評價范我存:「她的優點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們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業、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們不但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麼會不穩固呢?

「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婚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是一對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這就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

余光中年表記事

1950年5月底去台。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1952年,台大畢業。

1956年,東吳大學兼課。9月,與范我存結婚。

1958年6月,長女珊珊生。7月,喪母。

1959年,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回台任師大英語系講師。6月,次女幼珊生。

1961年,與國語派作家在《文星》展開文白之爭。赴菲律賓講學。在東吳、東海、淡江兼課。5月,三女佩珊生。

1963年12月,范我存產了一子,夭折。

1964年,赴美講學一年,先後授課於伊利諾、密西根、寶夕法尼亞、紐約四州。

1965年,任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一年零3個月,四女季珊生。

1966年,返台。升任師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課。

1969年,赴科羅拉多州任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及寺鍾學院客座教授兩年。

1971年,由美返國。升師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課。主持寺鍾學院留華中心及中視「世界之窗」節目。推廣搖滾樂。

1972年暑假,應邀訪澳洲兩個月。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之邀,赴港演講。轉達任政大西語系主任。

1973年,應香港詩風社之邀赴港演說。赴漢城出席第二屆亞洲文藝研討會,並宣講論文。

1974年,應聘轉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7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兩年。

1978年,出席瑞典國際筆會第43屆大會,並游丹麥及西德。

1980年9月起,休假一年,回台擔任師大英語系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

1981年9月,出席在法國里昂舉行的國際筆會大會。12月,出席中文大學「40年代文學研討會」,初晤柯巫與辛笛,並宣講論文「試為辛笛看手相」。

1982年發表文「巴黎看書記」及一組評析遊記之論文棗「山水遊記的藝術」、「中國山水遊記的感性」、「中國山水遊記的知性」、「論民初的遊記」。赴吉隆坡與新加坡演講。「傳說」獲金鼎獎歌詞獎。擔任《中國時報》文學獎評審。

1983年,詩集《隔水觀音》出版。中譯王爾德喜劇《不可兒戲》在台出版。赴委內瑞拉出席第四十六屆國際筆會大會。

1984年,中譯《土耳其現代詩選》在台出版。赴東京出席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大會。《不可兒戲》由香港話劇團演出,楊世彭導演,連滿13場。獲取第7屆吳三連文學獎散文獎,並以「小木屐」再獲取金鼎獎歌詞獎。

1985年,出席新加坡「國際華文文藝營」,擔任新加坡「金獅文學獎」評審。先後赴馬尼拉及舊金山主持文學講座。《不可兒戲》在港重演十四場滿座,繼在廣州公演三場。暑假偕妻遍游英、法、西班牙一個半月。910日,離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研究所所長。

1986年6月,偕妻赴德國漢堡出席國際筆會,並暢遊西德。

1987年5月,赴瑞士出席國際筆會大會。8月,三女佩珊與侯光華在台中舉行婚禮。

1988年6月,赴港,在中文圖書展覽會演講。重九日,60大壽,在5家報紙發表6首詩,為自己慶祝生日。

1989年1月, 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藝術學院講座。9月,赴加拿大參加國際筆會大會,並應「加京中華文化協會」之邀在渥太華演講。

1990年7月,在紐約主持長女珊珊與栗為正之婚禮,再往荷蘭參觀梵谷逝世百年紀念大展,並在巴黎近郊奧維梵谷之墓。

1991年2月,參加中山大學訪問團訪問南非各大學。4月,應邀赴港參加「山水清音·環保詩文朗誦會」。

1992年2月,父親余超英逝世。4月,赴西班牙塞隆納出席國際筆會大會。9月,應北京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並訪故宮,登長城。 10月,參加珠海市「海峽兩岸外國文學翻譯研討會」。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龔氏訪問學人」。

1993年1月,福州《港台文學選刊》推出「余光中專輯」。2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邀請擔任「到訪傑出學人」。3月,赴紐約新生的外孫粟飛黃。4月, 會晤大陸歌手王洛賓,並由王洛賓將「鄉愁」一詩譜曲。5月,赴港參加「兩岸及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並發表論文「藍墨水的上游是汩羅江」。6月,《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大全》(Encyclopedia of World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ContinuumNew York)第五卷納入一整頁余氏評傳,由鍾玲執筆。7月,主持「梁實秋翻評獎」評審(1988年迄1998年,11屆主持此獎,從未間斷)8月,參加《聯合報》短篇小說獎及《中國時報》散文獎評審。接待湖南評論家李元洛來台。9月,與高天恩赴西班牙聖地牙哥,出席國際筆會大會。

1994年1月,應菲律賓中正學院之邀赴馬尼拉講學一周,並在菲律賓大學演講。6月,參加蘚州大學「當代華文散文國際研討會」。7月,在台北舉行之「外國文學中譯國際研討會」上發表專題演講「作者、學者、譯者」。8月,在台北舉行的第15屆「世界詩人大會」上專題演講(Is the Muse Dead?)9月,中山大學聘任為「中山講座教授」。

1995年4月,受廈門大學邀請返校演講,並頒贈客座教授名銜,此為闊別母校46年後首度返校。8月,孫女栗姝婷生。10月,赴布拉格出席國際筆公大會。1110日,台大50週年校慶,文學院邀講來出校友演講,主講「我與繆思的不解緣」。

1996年11月,應四川大學之邀前往成都演講,並首次會晤流沙河。

1997年1月,香港舉辦「香港文學節」研討會,應邀發表論文「紫荊與紅梅如何接枝?」,為香港作家講命。2月,應馬來西亞沙巴留台同學會之邀前往演講。6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研究所錢學武以《余光中詩主題研究》為碩士論文題目,取得學位。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7月,赴英國愛丁堡出席國際筆會大會,全家三代齊聚,暢遊英國。 余氏伉儷繼游比利時、盧森堡。8月,長春主辦書展,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詩歌選集》及《余光中散文選集》共七岫。應邀前往長春、潘陽、哈爾濱、大連、北京等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830日,在吉林大學演講「詩與散文」,並獲頒校客座教授名銜。91日,在東北大學演講「現代主義在台灣的發展」,並獲頒該校客座教授名銜。104日,獲取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致贈「詩歌藝術貢獻獎」。文建會出版《智慧的新傳大師篇》,納入余氏評傳。122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爾岸翻譯教學研討會「,應邀發表主題演說。

1998年15日,應電基金會拍攝「詩壇巨壁棗余光中」影集。314日,香港RTHK電視台為香港文學節活動拍攝詩作「珍珠項鏈」影片。429日,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討會在高雄中山大學舉辦,廣州王晉民教授發表「論余光中的詩」。 65日,獲頒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628日,吉隆坡馬來西惡亞留台校友總會舉辦文華節,應邀前往發表專題演講「國際化與本土化」。71日,參加香港文學節,發表論文「一枝紫荊伸向新世紀」。

責任編輯:glory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