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三抗戰紀念館針對「精日」現象發倡議:劃明確底線

2018-03-10

【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今日在其網站發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關於加強抗戰歷史教育的倡議》。針對近年來時常出現「精日」現象,《倡議》呼籲要不斷完善法律,為違法行為劃上一道明確的底線,同時,當德法並重,全力進行包含抗戰史在內的歷史教育。

以下是《倡議》全文:

關於加強抗戰歷史教育的倡議

自1931年9月18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經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等重要歷程,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迎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九州狼煙盡掃、百年國恥得雪。自此,中華民族昂然走向偉大復興之路。然近年來時常出現「精日」分子以各種方式踐踏抗戰先輩之偉績,損害國家之尊嚴的行徑,社會各界表達了極大的憤慨和譴責,警方也採取了依法拘留等果斷措施,但屢罰屢犯,有禁不止,效果不盡如人意。針對此種現象,我們呼籲要不斷完善法律,為違法行為劃上一道明確的底線。同時,當德法並重,全力進行包含抗戰史在內的歷史教育。在此,我們三家抗戰類紀念館倡議:

一、強化文博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加強歷史觀教育

「精日」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歷史觀的錯誤。文博場館尤其是抗戰類紀念館,要全面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職責,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第二課堂」功能。目前,教育部已下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作為學生畢業要完成的必修課。因此,文博場館在展陳、文物、圖書等傳統教育方式之外,還需加大教育服務產品的研發。通過儀式性、體驗性、參與性的項目,將愛國主義與遊學、研學相結合,在現場學習中將愛國變為活化的情感,將愛國主義變為可實踐、能落地的實實在在的行動。

二、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文博場館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特別是微博、微信等各類網絡新媒體形式,傳遞正確歷史史實,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傳播社會主義正能量,抵制虛無主義、戲說等各種歪風邪氣。通過廣泛使用青少年群體易近、易進、易浸的新媒體,打造新媒體愛國主義教育產品,線上線下互動,在國家大力凈化網絡生態的同時,紀念館全方位投入新的教育內容,鞏固網上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實現歷史的大眾化。

三、聯動抗戰類文博場館,聯合發聲

抗戰史是全民族的抗戰史,抗戰史的教育需要全體抗戰類文博場館的集體參與。緊扣抗戰史的各個時間節點,開展紀念活動,實現全國聯動,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應。此外,加強各抗戰類文博場館新媒體平台的互動,以守土有責的使命,在事關抗戰歷史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以鮮明堅定的態度,以冷靜客觀的史實,鑄成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長城。

四、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全覆蓋

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重在建設,成在建設。文博場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形成全社會愛國的蔚然之風需要所有人的努力。社會要鼓勵並營造良好的愛國氛圍、學校要深入進行愛國知識的傳遞、家庭要從細微之處培育愛國的情感,最終形成有氛圍、有基地、有內容、有效果的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格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2018年3月10日

責任編輯:梁瀟瀟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