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五一」期間訪港內地客錄得近60萬人次。「自由行」旅客增長,多位受訪者表示體驗好,香港服務業態度及素質均有提升。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 5月7日報道,在剛剛結束的「五一」小長假中,訪港內地客錄得近60萬人次,創近6年來新高。有遊客接受訪問時表示,雖然在某些領域仍有改善空間,但感到香港服務業態度及素質均有提升。

香港風光
「神秘顧客協會」4月中發佈的最新「全球微笑報告」顯示,香港較往年取得進步,在參評的29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25位,也是自2010年參評以來的最好成績。
此次「五一」小長假中,訪港內地遊客的體驗反饋印證了上述排名的提升。
來自武漢的蔡小姐對記者表示,自2013年開始幾乎年年都來港購物,感覺今年商場銷售、導購的態度、耐性都有明顯提升,整體購物體驗變好。與此同時,多位受訪者也提出,香港的餐飲行業服務態度仍有改善空間。
在「微笑報告」的本地行業排名中,香港飲食業的茶餐廳位居中游排名19,而中菜類則排名倒數第三。
對此,香港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對記者表示,香港飲食業整體工資水平不高,工作辛苦、壓力較大。自2017年5月1日起,勞工處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上調,不少飲食業從業人員轉去其他工作量及壓力都較小的領域,導致飲食業人手明顯不足,或影響行業服務素質。
姚思榮認為,服務行業人手不足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近年特區政府一直推動「智慧城市」計劃,推動完善「智慧城市」配套硬件及相關設施,不僅能夠增補服務行業人手不足的問題,也能為「自由行」「深度游」旅客提供更好、更個性化的旅遊體驗。
香港旅遊業議會資料顯示,去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訪港旅行團平均每日達180個左右,但今年每日只有約130個。事實上,以往跟團訪港人數佔比均不足5%。
香港旅議會總幹事陳張樂怡對記者表示,「自由行」旅客的增長,意味着對傳統「人對人」服務提供者,譬如導遊、領隊的依賴及需求降低,提升服務質量是未來相關從業人員必走的轉型道路。
姚思榮提醒,旅遊行業的競爭不僅在硬件設施,商家也要注重軟件比拼。長遠來看,服務行業「汰弱留強」,中小企若不改善服務素質,可能會面臨壓力。但他認為,目前香港特區政府及相關公營機構已認識到這點,很願意投放資源、推出措施改善服務。
陳張樂怡也介紹,特區政府為旅議會撥款500萬元成立旅遊業培訓基金,用以鼓勵培訓機構和業內組織開辦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課程,特別鼓勵綠色旅遊、文化旅遊及古跡游等方面的深度導賞,希望以專業知識和技能來裝備導遊,提升服務素質。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