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柴婧)國家主席習近平就24名在港兩院院士所反映的科技發展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相關部門隨即部署落實各項政策,包括國家科研經費成功「過河」,支持本港科研界進一步融入國家科技建設大潮。有份參與聯署的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接受文匯報訪問時形容,這項突破「功德無量」,相信新突破有助兩地人才充分交流提高科研效率,積極促進香港科學研究成果,令本港科研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發展大計中。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得主、同時擔任科大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的唐本忠,過去十多年率領兩地科研團隊原創的「聚集誘導發光(AIE)」領域,被認定是學術界頂尖的「中國品牌」,在光電器件、化學傳感、生物檢測、成像及治療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質,團隊目前正與廣東省相關單位深度合作,開拓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沒有港科學家不開心」
唐本忠坦言,雖然許多大學在內地皆設有研究機構,但由於規模太小故「做不了大事」。此次國家解決研究經費「過河」的問題,讓他大感鼓舞,「這個突破功德無量!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利好消息,沒有任何香港科學家會不覺得開心。」
對香港科學家而言,一向存在經費緊張問題,唐本忠所領導的團隊,研究人員的薪資便佔去研究經費的八九成。他坦言,雖說錢不是萬能,但對科研而言,「沒有錢更是萬萬不能,做大型研究需要一個比較穩定的資助。」
唐本忠又指,科技決定一個國家的定位,而我國已經完成原始積累,若想進一步發展就一定要做技術強國,而此時,讓香港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特別是在科研層面,對香港是非常好的事情。
過去,兩地科研雖有合作,卻因為制度差異等不同問題,往往會感到束手束腳。聯合兩地科研力量創造頂尖科技成果的唐本忠深感科研人員深度交流的重要性,但之前礙於資金和過境時間問題,很難支持內地人才來港長期交流,資金成功「過河」,緩解了經費壓力,有助兩地科研人員更充分交流,互相融合,更有利於整體科研發展。
港應建「以科學為榮」觀念
他認為,隨着AI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發展,未來世界重複性工作會愈來愈少,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尖端科創,他續指,香港的大學基礎研究水平不錯,但高科技產業幾乎為零,認為新突破大力推動兩地合作,對科研成果技術轉移很有幫助。唐本忠並提到,香港應把握機遇,努力轉變社會氛圍,樹立「以科學為榮」的觀念,而特區政府亦要積極加強支持,例如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科學園增設更多研究機構補充大學未能兼顧的部分,推動香港出色的科研技術轉移至社會應用層面。
他又強調,對於科學創新來說,不可狹隘理解人才交流和競爭,亦不可簡單以區域劃分人才,相信在今次新突破下,香港科學工作者將在國家科研項目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和內地「強強聯手」,在合作和競爭中推動科學發展。
良性競爭推動科研進步
唐本忠在「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方面的研究取得突出成就,並以其主持的AIE項目,今年初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歷來第二個香港科學家得到此最高榮譽。是次研究透過本港大學設在內地的研究機構,讓兩地科研工作者聯合完成,顯現出兩地合作的重要性。唐本忠認為,隨着國家研究經費「過河」,港校內地研究機構可能要面臨轉型,同時亦會迎來新的競爭,但他相信,良性競爭能推動科研進步。
傳統的發光材料都是無機材料,容易大規模加工,但是抗衝擊性差,例如手機屏幕;而AIE材料屬於有機材料,抗衝擊性強,製作的手機屏幕甚至可以折疊,此外在關鍵器件、化學傳感、生命科學、健康等諸多領域可以應用。
經常與內地科研機構展開合作的唐本忠表示,香港許多大學之前內地開設研究院,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方便申請國家科研經費並在內地使用。
他認為,國家研究經費「過河」,有關科研單位或需面臨轉型,同時亦會迎來新的競爭者,但他相信,良性競爭會對科研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因經費錯過「最初的夢想」
目前,唐本忠及AIE相關領域研究可說發展得如火如荼,但他憶述,在上世紀90年代來港科大時,原來曾有更想鑽研的研究方向,卻因經費問題錯過「最初的夢想」。
初加盟科大的唐本忠,本來希望研究布關藥物左旋右旋分子結構的手性化學(Chiral Chemistry)相關領域。那涉及在上世紀50年代有一種叫「反應停」的止吐藥物,後來被發現造成許多嬰兒畸形。
為破解這類藥的毒性,唐本忠希望能在分離手性化合物方面有所突破。可幾次三番向特區政府申請經費都未見成功,無奈才轉變研究方向,他坦言,過去因為經費問題,「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太多了。」
責任編輯:張岩